探尋中國近代建筑之56——鐵路前言&唐胥鐵路(二)
2010-04-29 19:56閱讀:169
唐胥鐵路:
對于開平煤礦資源,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有著極高的評價,同時他在自己的旅行手記中還提到:“那里需要很好的交通手段。以西一百里外就是運河畔的蘆臺,煤炭可以從那里用船運到大沽。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必將出現在這一地區。”1875年,在英籍工程師莫里斯的陪同下,李鴻章的親信唐廷樞實地考察了開平一帶的煤炭資源。1878年,開平礦務局成立。這時煤炭的運輸成為了一個大問題。鐵路正是誕生于十九世紀早期的英國礦冶行業,這也啟發了本就對修筑鐵路充滿濃厚興趣的李鴻章修路運煤,唐廷樞計算了各種交通工具的成本、運力、競爭性得出了“開平煤礦非由鐵路運煤誠恐終難振作也”的結論,這進一步增強了李鴻章修筑鐵路的信心。1879年,李鴻章上奏,請求修筑一條從唐山到天津北塘河口的運煤鐵路。起初,朝廷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李本人也欣喜異常,并任命開平礦務局英籍工程師金達(KinderClaudeWilliam)負責修筑。但就在籌辦之時,頑固派的阻撓使清廷統治者收回成命,修路計劃宣告破產。筑路不成,李鴻章退而求其次開挖運河直通海口運煤,可是當運河挖到胥各莊時,卻因為地勢陡峻而被迫停工。這條運煤大動脈乃是開平礦的生命線,工期的耽擱使李鴻章寢食不安。他再次上奏朝廷,請求修筑由開平礦區經唐山到胥各莊的一小段鐵路,以連接運河。因修路地段靠近清東陵,李鴻章特別提出,火車用騾馬牽引,以減小噪音避免震動先祖。清政府同意了李鴻章的奏請。
1881年6月9日,是中國鐵路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開始動工修建。路基工程竣工后,施工方于7月1日,在唐山釘下了鐵路的第一顆道釘。1881年11月,全長9.7公里的唐胥鐵路竣工。鐵路的軌距采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4英尺8英寸半的標準軌距(1.435米),鋼軌每米重15千克,枕木采用當地的榆木材質,路基用附近采集的石灰石鋪成,工程共耗資十一萬兩白銀。1881年11月8日,唐胥鐵路舉行了盛大的通車慶典,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金達設計的“中國火箭號”簡易蒸汽機車牽引著一輛改裝的“花車”完成了中國自建鐵路上的第一次運轉。
慶典結束后,火車頭被勒令禁止使用,畜力又成為唐胥鐵路的牽引主力軍。這嚴重阻礙了鐵路的運營效率,李鴻章只得上奏朝廷,請求改用蒸汽動力牽引火車。這時的清王朝邊疆危機進一步加深,中法戰爭一觸即發,開平煤承擔著清朝艦隊補給的重要任務,因此提高唐胥鐵路的運輸能力已是迫在眉睫。清廷解除了對火車頭的禁令,并同意從英國購置了2臺蒸汽機車,唐胥鐵路改用蒸汽機車牽引,并開辦了客運業務。而一些頑固派官員在受邀乘坐火車后,對這一新事物的非議聲也是日漸衰微。1883年的 《天津貿易報告》指出:“在夏天的幾個月中,鐵路運營良好,客運明顯增長。但是在于天津和其他港口的交通方面卻完全失敗。……為了獲得完全的成功,公司所需要的是與天津之間更好的交通手段。”以上內容,也為唐胥鐵路的延長奠定了基礎。
中國運營時間最長的車站——胥各莊火車站
今天的胥各莊站只是北京鐵路局下屬的一座不起眼的四等小站,但它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意義卻是十分重大。因為它是中國運營時間最為悠久的一座車站。1881年,胥各莊站建成,到今天已經走過了128個春夏秋冬。胥各莊站連接運煤運河,它也成為中國最早的鐵路、水路貨運中轉站。歷經1976唐山大地震,今天的胥各莊已經不見當年的蹤影,但站牌上的那三個字卻已悄然走過了一個多世紀,而從未更改過。胥各莊三個字之于中國鐵路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它在行政區劃上的意義,它是中國鐵路的零起點,它見證了中國鐵路一百多年來從弱到強,從落后到先進。
胥各莊站還誕生了中國第一個鐵路工廠,這個工廠就是今天著名的中國北車集團唐山機車車輛廠的前身。
唐山南站:
從胥各莊站的站牌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山南站的字樣,那么這座車站與曾經的唐胥鐵路唐山站有什么聯系嗎?
1882年初,唐山站竣工,站址位于今唐山市內天橋東側老站道口處,是一座十分簡易的車站,經營客運業務。不過由于開平礦區無度的開采,造成唐山車站的路基塌陷,影響到了行車安全。1907年,在老站的西側,一座新唐山站竣工了,站址就位于今唐山南站處。這是一座具有英國中世紀風格的建筑,階梯式的大山墻,哥特式的尖拱形窗戶,站房中部二層平臺上的垛口式護欄,以及轉角處的圓柱形碉堡塔樓,無不透露著威嚴和莊重,搭配暖黃色的外墻使建筑立即褪去了中世紀沉重的外衣,顯得格外親切。
解放后,這里依然是唐山火車站的站址,無數在唐山站上下車的人們都流連于這座歐式韻味濃郁的站房。可是,在1976年7月28日的凌晨,短短的幾十秒內,這座建筑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和唐山這座城市一起從人們的視線中消逝。1978年,唐山人民在廢墟上重建了車站,并命名為唐山南站。
值得回味的是,地震并沒有摧毀所有老唐山站的建筑,如今在唐山南站依然屹立著1922年修建的旅客天橋,1939年修建的水塔,和五十年代修建的候車雨棚。這些地震遺跡,讓我們得以去憑吊逝去的唐山站和曾經的那座唐山。
(水塔)
(雨棚)
(天橋)
唐胥鐵路運營后,清朝統治者對鐵路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變,開始“毅然興辦”鐵路。不到十公里長的唐胥鐵路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嘗到修筑鐵路甜頭的李鴻章及時進言慈禧太后,請求延展唐胥鐵路。李鴻章初步的規劃是向北延伸到山海關,向南延伸到天津,最終南段于1888年通車,北段于1893年通車,津榆(山海關又稱榆關)線貫通,這就是后來京奉鐵路以及今天京哈鐵路的雛形。
塘沽南站:
塘沽南站是唐胥鐵路延長線一座車站,作者本擬把對它的描述放在京奉鐵路部分,但考慮到本身唐胥鐵路和京奉鐵路就有先后承繼的關系,再加上有121年歷史的塘沽南站是現存中國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車站建筑,它身上絢爛的光環與唐胥鐵路悠長的歷史相得益彰,索性就放在這部分向大家介紹了。
開平礦的煤炭絕大部分是經由運河運至海河口,然后從塘沽港運至各地,塘沽出海口在北洋系的戰略規劃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所以在李鴻章沿海鐵路的規劃中,唐胥鐵路南段延長線早已圈定了塘沽一站。1888年4月,塘沽站建成。站址臨近海河老客運碼頭,處在海河入海口處一段彎道的頂部,所以,鐵路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大大的90°拐彎,今塘沽南站附近有個地方叫“老彎道”就源于此。1943年,京山(北京——山海關)鐵路改道,塘沽站與京山正線分離,以一條5.2公里長的支線與正線上的新河站相接。京山鐵路的里程也因此縮短了5公里。但曾經輝煌一時的塘沽站也日漸衰落。1958年,新河站更名為塘沽站,原塘沽站改名塘沽南站。
塘沽南站舊址位于今天津市塘沽區新華路86號,站區占地總面積有2萬平米,站房占地面積1595平方米,有侯車室、辦公室、貨運室、轉運室、食堂等。主體為磚木結構單層英式建筑,外墻由青磚砌筑,入口處立高大的山墻,水泥拉毛墻面,頂部為高大的雙坡屋頂。站區內一座小樓的門楣上,還清晰地刻有英文“TANGKU”的字樣。小站歷經121年歷史,仍保留當年的風貌。
(站外)
(站房)
(站內)
(盡頭站)
(雨棚&支架)
(站區小樓TANGKU字樣)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在北塘秘密登陸后,于15日占領了塘沽站,清軍和義和團義軍與侵略者展開了浴血奮戰,但終因兵力不足,寡不敵眾。20日,俄國鐵道兵部隊搶修被毀的塘沽到天津鐵路,7月7日,聯軍的列車開行,窮兇極惡的侵略者源源不斷的從這里踏上火車進犯京津。塘沽站也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屈辱的一筆。
解放后,塘沽南站的貨運業務主要是服務于天津港第三港埠公司進出口業務。客運方面,為了方便天津港區職工上下班,鐵路部門開通了從天津經塘沽、塘沽南到港區的小票列車,人們親切的稱之為“塘沽短”。這趟小火車一走就是近半個世紀,2004年10月7日,最后一趟“塘沽短”正點開出,塘沽南站的客運歷史宣告結束。2006年,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曾經一度被人遺忘的塘沽南站又一次成為了世人關注的地方。我國從美國通用公司進口的青藏鐵路專用機車頭在天津港順利登陸后,從塘沽南站出發,奔向它的目的地西寧。如今奔馳在雪域高原上的這些機車不會忘記,他們在中國停靠的第一座車站,就是塘沽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