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老年人若出現腿腳麻木、發冷、疼痛、行走不便等不適,大多是缺鈣或骨質增生所致,只要多補鈣就可以了。其實不然。臨床觀察發現,很多因“腿痛”求醫的中老年人并沒有明顯缺鈣,骨質增生也不是很嚴重,導致其腿痛的真正原因是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肢體缺血。
早發現:“間歇性跛行”最有代表性
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的腿部缺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現。在70歲以上老年人中,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高達15%~20%。
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分為4期:1、早期:病人常感覺下肢發涼、麻木,腿部肌肉容易“抽筋”。上述癥狀常被病人誤認為是缺鈣或骨質增生。2、運動后疼痛期:若缺血狀況得不到改善,病情繼續發展,就會出現“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后,因肌肉耗氧量增加導致供血不足,腿部肌肉出現痙攣性疼痛,病人被迫停止運動。休息一會兒后,血液供應恢復,腿痛緩解。再次運動后,疼痛又反復出現。隨著缺血程度的加重,病人能夠連續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從最初能行走幾百米,到最后只能行走十幾米,甚至幾米。一般來說,疼痛最常發生在小腿,其次為臀部、大腿、足部等。3、靜息痛期:靜息痛是肢體嚴重缺血的表現。此期病人在不運動的時候,下肢肌肉仍會因供血不足而出現疼痛,特別是夜間入睡后、抬高患肢時,疼痛更加劇烈。低垂下肢或輕微活動后,疼痛可減輕。此時,病人應立即去醫院診治,以免病情進一步發展。4、壞死期:動脈嚴重閉塞導致下肢長期缺血、缺氧,足趾易感染且不易好轉,后期則會出現潰瘍、壞死等情況,病人常因足部劇痛而夜不能寐。若不及時治療,許多病人將不得不面臨截肢的嚴重后果。
早預防:“危險因素”要干預
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肥胖、糖尿病是導致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提醒廣大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吸煙的中老年人,若出現足趾發冷、麻木、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便等癥狀時,應及時去有血管外科的醫院就診,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或下肢動脈造影等檢查,排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早治療:“狹窄程度”決定治療方案
1、下肢動脈輕度狹窄 治療重點在于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干預危險因素。必要時,可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和擴張血管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具體措施包括:飲食清淡,多食蔬果、豆類,禁食高脂及刺激性食物;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戒煙;堅持鍛煉等。研究發現,堅持步行鍛煉可以使多數病人的不適癥狀得以緩解。走路時,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缺血癥狀)。當出現腿痛等不適癥狀時,應停下來休息,待癥狀消失后,繼續步行鍛煉。如此反復運動,每天堅持1小時左右。
2、下肢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 若病人已有嚴重的行走困難、夜間足趾疼痛癥狀,應及時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主要以下幾種:血管內膜剝脫術、人工血管旁路手術、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和聯合手術治療(傳統手術聯合介入治療)。通常,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下肢血管病變程度、部位,是否與其他全身性疾病相關等,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ㄕ浴洞蟊娽t學》)
作者:摘自《大眾醫學》來源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