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頭痛最頭痛,沒有比頭痛更頭痛的。”這是才叔小時候從收音機聽到的一句話,順口溜,記憶深刻。
頭痛是患者的自覺癥狀之一。自覺癥狀在看病時主要靠問出來,醫(yī)生要善于詢問病史。問診的內容很多,主要是問病情。十問歌好不好?很好!針對六經病辨證特別合適,可以說十問歌是為經方辨證而設的。病情的突出點是自覺癥狀,自覺癥狀最明顯的是疼痛。但,對于頭痛的描述,有時會出現(xiàn)錯覺,比如把頭脹、頭麻、頭重頭沉等說成頭痛,對痛勢的描述不準確。
頭痛不外外感和內傷。頭痛的機制,總是由于氣血失去調和,經脈阻滯不通暢。究其致病原因,或者是邪氣阻滯經絡,營衛(wèi)凝澀不暢;或者是氣血不足了,經絡失去應有的養(yǎng)分。
不論外感諸邪引發(fā)的頭痛,或者是內傷諸不足,或者是瘀阻到經絡,最終都是導致清陽不得舒展,發(fā)生頭痛。為什么是清陽不得舒展?因為“頭為諸陽之會”。
是中醫(yī),都會熟悉這一句話:頭為諸陽之會。
頭為諸陽之會指的是“經絡解剖學”的概念。大概是因為手足三陽經均會聚于頭。人體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經從手走向頭部。手足三陽經在頭面部的循行有前額、兩側、巔頂?shù)炔煌课弧?/span>
那么,頭為諸陽之會這句話出自哪里?“頭為諸陽之會”首見于《靈樞經》和 《難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諸陽之會,皆在于面。”《難經·四十七難》中說:“人頭者,諸陽之會也。”完整的記載是“頭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鈴上至頭耳。”
很多講頭痛的書都會引用“頭為諸陽之會”這句話。那是不是說頭痛都是陽證,沒有陰證?事實告訴我們不是!厥陰經也上頭,《傷寒論》也有厥陰臟寒的頭痛,張仲景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頭痛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太陰頭痛的二陳湯證。
有的人為了把《內經》的六經脈與《傷寒論》的六經病對上號,說陰經也通過“別絡”也到達頭目。那么這樣子就說得通了。雖然說得通了,那么反過來不是推翻了“頭為諸陽之會”了么?
所以我覺得,“頭為諸陽之會”僅僅作為理論來談沒問題,的確多數(shù)的頭痛屬于陽證。但,要用它來全面指導臨床頭痛的治療,遠遠不夠!比如頭痛伴頭痛如裹,這是典型的太陰頭痛,您用“頭為諸陽之會”就指導不了了。
《冷廬醫(yī)話·頭痛》有一段話說得很精彩,朋友們可以參考,它說:“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后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以太陽經行身之后,陽明經行身之前,少陽經行身之側。厥陰之脈,會于巔頂,故頭痛在巔頂;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頭上氣不得暢而亦痛。”
我偏重于臨床,喜歡用療效說話,理論能說的通就說,說不通或者暫時說服不了自己就留給高人解釋,我們看病就是了,見招拆招就行。
外感頭痛,教材說就是感受外感六淫之中的風、寒、濕、熱四邪侵犯三陽之經所致。還有兩邪(暑、燥)能不能引起頭痛呢?書上沒說,臨床我還沒見過,查了文獻,也沒見報道。哪位朋友有見到暑邪頭痛或燥邪頭痛的病例(含文獻),敬請在文末留言,互相學習,謝謝。
《傷寒論》的六經病都有提綱證,提綱證就是對六經病證的高度概括,換句話說,只要出現(xiàn)某經提綱證就提示某經病。《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很顯然,頭痛是太陽病提綱證之一。臨床我也發(fā)現(xiàn)的確多數(shù)頭痛,不管急慢性,屬于太陽病。
內傷頭痛,大概是因為情志,勞累,性生活過度,飲食,體虛,痰濁,瘀血等原因單一或協(xié)同作用下引發(fā)的頭痛。
頭痛,如果平時無病無災,很是健康,突發(fā)的頭痛,多數(shù)是外感。頭痛伴有惡寒,吹風遇寒頭痛加重,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這是風寒頭痛;頭痛劇烈伴輕微的惡風,口微渴,苔黃脈數(shù),這是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表現(xiàn)頭沉頭重,苔膩脈濡,這是風濕頭痛。
如果平時就體虛,大概是內傷,時間久的頭痛又稱頭風。頭痛,頭脹明顯,口苦苔黃脈弦數(shù),屬于肝陽頭痛;面白,頭痛隱隱,虛弱,苔白脈弱,這是氣血虛頭痛;頭痛頭沉頭昏,便溏苔膩脈滑,這是痰濁頭痛;頭痛伴眩暈耳鳴,屬于腎虛頭痛,舌紅脈細是腎陰虛頭痛,舌淡脈沉緊屬于腎陽虛頭痛;頭部某個部位固定時間(特別是夜間)疼痛如錐刺,或有外傷史,屬于瘀血頭痛。
對于急性劇烈頭痛,必須要進行鑒別診斷,做一些檢查,比如影像學、腦脊液檢查,及時診斷出惡性頭痛。
方證選擇:風寒頭痛推薦川芎茶調散,厥陰頭痛吳茱萸湯,少陰頭痛麻黃附子細辛湯。風熱頭痛,依輕重可選桑菊飲或者芎芷石膏湯。風濕頭痛推薦羌活勝濕湯,我喜歡清空膏和藿香正氣散。肝陽頭痛推薦天麻鉤藤飲。氣血虛頭痛偏血虛推薦四物湯,偏氣虛推薦益氣聰明湯,氣血兩虛推薦人參養(yǎng)榮湯。痰濁頭痛教材推薦半夏白術天麻湯。痰火頭痛推薦黃連溫膽湯。腎虛頭痛大補元煎,腎陰虛頭痛推薦知柏地黃丸,腎陽虛頭痛右歸丸或者金匱腎氣丸。瘀血頭痛推薦通竅活血湯。瘀血證,王清任鉆研最深了,王清任前輩《醫(yī)林改錯·頭痛》大力倡導瘀血頭痛之說,他講“查患頭痛者,無表證,無里證,無氣虛、痰飲等證,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指血府逐瘀湯)一劑而愈。”
病可以有千種萬種,但病機則不出六經范疇。對于的論治,幾乎所有的教材和參考書無不例外地提到了分經用藥。我也經常這么干。那么,有哪些引經藥呢?我們看《丹溪心法·頭痛》,朱丹溪講:“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術。如瘦人,是熱,宜酒制黃芩、防風”。這里我要強調川芎,不僅要用到川芎,而且要大劑量的用。看頭痛比眩暈容易多了,患者的目的:終止頭痛!對于終止頭痛急性發(fā)作可以先用柴胡、白芷、細辛、川芎。因為是一次性使用,劑量不必過于擔心,以終止頭痛為目標。教材還提到久痛入絡,配用蟲類藥。蟲類藥我倒是罕用。
有人說“腰痛吃杜仲,頭痛吃川芎。”可見,川芎治療頭痛的地位不一般。川芎的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行氣、祛風、止痛,被認為是血中之氣藥,應用最廣的主要有二:一治療頭痛,二調經。川芎治療頭痛量要大,但是,畢竟川芎辛溫,大劑量使用有耗氣傷血,助生內熱的副作用。我經常會加點石膏、牛膝、生地、菊花、連翹、白芍來制約它。
中醫(y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涼、陰陽內外而時時加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若拘執(zhí)一方,鮮不誤人矣。
偶朝夕問傷寒,但見方證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廿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高源明老師語:宋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創(chuàng)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畫院。這位皇帝是杰出書畫人才,親自授課,建立考試制度,親自出題批卷,培養(yǎng)繪畫人才,開創(chuàng)了一代畫風。當時畫院的考試標準是:筆意俱全。有一次考試,他出的題目便是“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