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曙光》一書中,尼采這么說: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要自我欺騙,要永遠對自己真誠,一個人若不了解自己,那就注定不可能會感受到愛與被愛,更不能發現自己,挖掘出自身最大的優點。如若那樣,人生的迷失是早晚的事。因此,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了解自己開始。
這是尼采的認知,那么,在生活中,你真正的了解過自己嗎?正視過自己嗎?你反省和洞見過自己的錯誤或帶有偏見的認識嗎?一起來看下,哲學家尼采是如何對待這個問題的。
尼采
1,尊重自己,即便你現在一事無成,也要拿出改變未來的勇氣。
提起這點,倒令我想起了一個做銷售的業務員,他每次出去跑業務,都穿的很齊整,去客戶那里也是底氣十足,但實際的情況是他連中午的飯錢有時都沒著落,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處于溫飽的邊緣,但他依然沒有氣餒。后來在一次聊天中,他和我說:知道我為什么去客戶那底氣足嗎?因為我一直貫徹著一個理念,不怕你笑話,這個理念就是即便兜里只有一毛錢,也要在心里把自己當作百萬富翁,我就是靠這個支撐自己的。聽他這么一說,我真的是挺佩服他的勇氣的。這個業務員還很年輕,憑借這種精神和勇氣,我想他早晚有一天會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以上是個小插曲,下面該說重點了。在《瞧,這個人》中,尼采這樣評價年輕時的自己,他說:我是第一個知道羞恥的人,我注定要與那些長久之后的虛偽對立。我是一個矛盾的人,雖然現在我不夠強大,但我絕不會做一個消極的人,在時月和世事的磨練中,我學會了尊重自己。
從尼采年輕時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當時也是一事無成,但他并沒有放棄,他相信現在的他并不代表以后的他,只有尊重自己,做到自知,一直堅持,才能擁有改變現實、創造未來的超人力量。
2,修煉自己的內心,且隨時保持一顆平常心。
這點先看一個例子,中國的不少人都知道,哲學家羅素在79歲高齡時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別人問他如何做到的,他說這源于他有一顆平常心,他很早就為自己定了一個信念——永遠向還可以有所作為的方面發展、努力,正是這個信念讓他筆耕不輟,到了晚年還依然創作不斷。作為一個著名的哲學家,而且在年齡很大的情況下,他依然可以這樣進取,我們(還那么年輕,有激情)有什么理由去逃避或總想著躲進安樂窩呢?
3,深入挖掘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人生的興奮點。
個人覺得,日常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會懶散、消極,甚至出現空虛、無聊、犯些低級錯誤等負面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沒有發現自身的潛能,人生的興奮點在你那里并沒有被激發、復活。對于這些,尼采告誡我們說:應該適當地把自己置身于逆境或痛苦之中,以便更好更強地提升自己,這種逆境或痛苦對于急需成長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生命的必需。
這里還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據說英國首相丘吉爾上學時學習成績很差,后來畢業后做了很多行業,也都沒什么突出業績,但在一次和父親的聊天中,他發現自己對政治帶有敏感且獨特的理解和愛好,后來,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政治和國家治理上,找到這個興奮點后,他的人生仿佛獲得了翅膀和超能,他也由此成為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首相。
4,不去刻意尋找那些所謂內涵豐富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想辦法充實自己,提高自我修養。
在《快樂的知識》中,尼采給我們展示了充實自己、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他說:有些人在面對一件事時,只能從中看到一兩樣含義,而有的人則會看到很多,并能給這些事物賦予意義和卓有成效的改觀,這種人往往胸懷大志,在意志和智慧的作用下,能夠帶領人們走出迷途和困境。
對于這種情況,普通人認為跟人們的能力差別有關,但尼采覺得,人們并不是從某件事中得到或提取了什么,而是在這件事的牽動或作用下,我們自身從中學到和改觀了什么(尼采的話可以理解為,能動性在我們,在于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賦予的意義)。
禪意人生
從以上幾點可以得知,我們對社會、人生及外界事物的認識是有所偏差的,我們應該時不時地這樣反思下自己,那就是:自己是否做到真正了解自己?是否在完善和充實自己方面做到了用心努力與嘗試?是否在改觀我們的生活和命運上抓住了那個促進飛升的“天使之翼”?對于認識、了解自我,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那句話——認識你自己,我覺得永遠都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