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前,我們國家出了這樣一個叫做王陽明的人。在他剛出生時取名為王云,但直到5歲還不能說話,王陽明自幼天資過人,可以默記讀過的書籍。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給他改名為王守仁,沒過多久他便開口說話了,王守仁直到十二歲才登入學堂讀書,不幸的是,母親一年后就去世了,這對一個孩童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王陽明自幼就逆商很高,他志存高遠,心思也不同常人,也經得住苦難。
王守仁科舉考試也是屢次不中,直到二十八歲才勉強考中了二甲進士,他是一個很有毅力的人,到了三十五歲的時候,他為了救人便向皇帝上疏,沒想到卻觸犯了紅太監劉瑾,最后被仗罰四十大板,逐出了朝廷,他的父親也被趕出了北京,調離了工作。從王守仁的前半生來看,簡直如同一部災難大片。
但他的后半生取得的成績,是不容小覷的,我們大家都看到了:他不光創立了陽明心學,還平息了地方叛亂,他的思想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無數士大夫心目中的千古完人,受到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以及無數后世的追捧。那么他是是不是真的有什么錦囊妙計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當初說過的三句話,就能如何歷經人生坎坷、成功實現逆襲的呢?這其中夠明白了。
第一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當年他被趕到遙遠的西南邊陲貴州的時候,為了躲避劉瑾的追蹤和迫害,甚至不得不造出自殺的假象,歷經九死一生才得以到達龍場驛站。在這個居無定所、缺衣少食的地方,跟著他的那些人一個一個都病倒了。但任何艱難困苦都打不倒他,他反過來伺候起自己的那些隨從,用堅強的意志鼓勵著他們,并告訴他們'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這句話按照現在人的理解,那就是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他從沒有被這些所謂的坎坷絆住了腳,而是看作過眼云煙,從這段困苦中挺了過來。
第二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務者誤也。
也正在是在這個發配之地,仆人們除了忙著開荒種地,回去后累的是倒頭大睡,而他卻在身體得到歷練的同時,潛心問道、靜坐向學,最終在一個深夜里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務者誤也。'這里面含義主要就是:我們終日里追求的圣人之道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要有一顆善良的本心,我們要以它為最好的評判事物的標準,而不能被外界的事物蒙弊了自己的雙眼。其實就是使得他賴以成名的心學的由來,他也毫不藏私地將自己的心學傳授給了當地的鄉民。地方上人的還為他建起了龍崗書院,他在此還培養了大量的門生。他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都沒有消沉下去,所有才能取得日后的成就。
第三句: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內心世界的強大,使得他此后的人生道路越走越順,在他身居高位的時候,他仍時刻謹記當初的苦難,要求自己時刻要做到警醒,不忘初心。接人待物要謙恭。為此,他還專門留下了'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用這樣的話來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千萬不要樂極生悲。正因為他能夠保持自省,所以才會受到更多人的尊敬,也幫助他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王陽明注重內心修養,豐富自己的內涵,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一個人只有不斷的磨練自己,提高逆商,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凡事都要心平氣和,審時度勢,戒驕戒躁。因為如果你的內心不平靜,那做事就會躁動,如若想把事情做好,那就要磨練自己的耐力和心智,穩步向前,從而實現更好的人生目標。
其實作為后人來看,不是要羨慕他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要學習他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這樣就能夠讓我們自己汲取無窮的力量。五百年后,他對于我們的意義,不正是應該體現在這些地方嗎?
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王陽明的智慧呢?可以留言和小編一起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