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并稱
192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將中國著名古都成為“大古都”并將幾大古都并稱的說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的說法,也是最為權威和公眾認知最高的說法,即:西安、南京、北京、洛陽。
中華四京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今洛陽(歷史上又稱“洛邑”、“洛州”);或 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應天”)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長安”、“奉元”)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又稱“燕都”、“北平”)
南京
簡介
南
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游歷南京后,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

南京中華門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南京位于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游, 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南靠寧鎮丘陵,西倚皖贛山區,北連江淮平原,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亙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里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氣勢雄渾、景色秀美。
秦淮,自
晉以來即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如今已是膾炙人口:“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儀鳳門
南
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系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秦淮河
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秣陵:公元前210年
建鄴:公元211年
江
寧府:公元937年

南京中山陵
建康府:公元1127年
南京(應天府):公元1368年
南京府:公元1912年
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轄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蘇省轄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副省級市):公元1995年
西安

西安明城墻
自然環境

西安
國際地位
西羅馬、東長安,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公元十世紀之前東方世界的文明中心,與西方的羅馬一同標志著古代城市文明所達到的最高成就,自古就有“西羅馬,東長安”的美譽。
今天的西安與意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對古代東亞各國都城的影響

西安對東亞都城的影響
長安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交錯的25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里坊的布局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均勻分布,呈棋盤式。“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象一年有潤。……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王城九逵之制。”
東西兩市為長安的主要商業中心,東市承擔國內貿易,西市則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通過絲綢之路到達長安的西方商人便在西市進行貿易,兩市商賈多達220行,買賣非常興盛。據日本僧人圓仁記載,843年一次失火即燒去東門曹門以西商肆4000余家,其商貿規模之大可以想見。在唐中宗時,兩市商戶往往在正鋪外更造偏鋪以擴大營業面積,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出面予以干預。景龍元年十一月:“兩京市諸行,自有正鋪者,不得于鋪前更造偏鋪。”
仿照長安建設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平城京奈良、日本平安京京都,都嚴格遵照長安的形制,由中軸線(日本京都稱朱雀大道)分為東西兩部分對稱城區,中軸線北端是宮城(日本奈良、京都稱大極宮),宮城正門稱朱雀門,東西分別置兩市進行貿易。日本平城京奈良甚至在城市東南角仿照長安城東南郊的著名風景區曲江池,開辟公眾景區。
絲綢之路東方起點

絲綢之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絲綢之路描述[1]如下:

西安大唐西市
譯文: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的古代貿易路線。它指的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路上商業路線。它跨越龍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那些代表了擁有先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中國古代文明的那些精致、細膩、優雅并且輕便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
歷史沿革

西安秦始皇帝陵兵馬俑

唐長安大明宮

西安明鐘樓
西安建都的王朝
西安是中國建都最久(1200多年,不計入陪都),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城市。西安濃縮了中國歷史的精華:從奴隸制社會的頂峰西周王朝、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西漢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唐朝,從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盛世、開皇盛世、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西安書寫了中國歷史最華彩的篇章。在中國歷史上,有21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14朝和17朝等等不同的說法。
13朝說: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200余年之久。 13朝是目前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建朝數。
13朝是目前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建朝數。
朝代 | 名 稱 | 都城位置 | 所居帝王 | 建都時間 |
西周 | 鎬京 | 豐鎬遺址 | 周武王-幽王,共12王 | 前1046年-前771年 |
秦 | 咸陽 | 秦咸陽城遺址 | 秦孝公-子嬰,共6帝王 | 前350年-前206年 |
西漢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漢高祖-孺子嬰,共12帝 | 前200年-9年 |
新 | 常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王莽 | 9年-23年 |
東漢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漢獻帝 | 190年-195年 |
西晉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晉愍帝 | 313年-316年 |
前趙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劉曜 | 319年-328年 |
前秦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苻健-苻堅,共4帝 | 352年-385年 |
后秦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姚萇-姚泓,共3帝 | 386年-417年 |
西魏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元寶炬-元廓,共3帝 | 534年-557年 |
北周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周閔帝-周靜帝,共5帝 | 557年-581年 |
隋 | 大興 | 隋大興城遺址 | 文帝-恭帝,共3帝 | 581年-618年 |
唐 | 長安 | 唐長安城遺址 | 唐高祖-唐昭宗,共20帝 | 618年-904年 |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北京
簡介
北
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貫穿五大河,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俯中原,誠天府之國”。

北京天壇
北京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國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蒙古帝國汗國之一的元汗國的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洛陽、長安、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中
國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自元代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明朝自成祖后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明朝時期北京成為第一個漢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京八達嶺長城
北京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9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后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后人(一說黃帝后人)于薊,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國滅薊國,遷都于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本市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于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后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后北京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后,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后被后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云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于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則為1071年),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
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10年,則為857年),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大都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時間內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從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便于加強北方邊防,保衛北方安全,將都城遷至北京。從那之后,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后奪得皇位后,于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于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后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近代 晚清時期(1860年-1912年)
18
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后,外國使節和傳教士得到特許進北京,借傳教的名義促使和參與了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搜集中國情報,進行文化侵略,傳教士常常訴諸該國領事,以政治勢力維護“傳教”活動,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美麗的北京城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和洗劫,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北京大學燕園
中華民國前期(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占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臺。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國軍北伐至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戰爭后,
由于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盡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為北平。

北京天安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將軍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洛陽

洛陽麗景門
洛陽地跨黃河南部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易經中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文明首萌于此,道學肇始于此,儒學淵源于此,經學興盛于此,佛學首傳于此,玄學形成于此,理學開山于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
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陳壽完成了著名的《三國志》,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日本重大影響 東漢時期:日本首次派出使節來到當時大漢的首都洛陽奉貢朝賀,漢光武皇帝賜予“漢委奴國王金印”。這一枚金印作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成了日本國寶。
關公信仰 關公是我國唯一跨越各個宗教的神,佛教奉為伽藍護法菩薩,道家奉為關帝圣君,儒學把他和文圣孔
子并列為武圣,埋葬關公的墓地也叫關林和孔林并稱為文武二圣林,就連藏族佛教也供奉關公。關公成了我國唯一的跨越各個宗教派別共同拜祭的神。關公的葬首含元之地就在洛陽關林。臺灣信仰供奉關公的人數超過了信仰媽祖的人數,香港警察和黑幫都供奉關公,臺灣首富,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去年連續兩次來到洛陽關林拜祭關公,關公被民間譽為武財神,也是道教的文武財神之一,各大企業商鋪都多供奉關公。因其忠信仁義被儒學所推崇為圣人,而其恪守信用和義氣被視為生財之道之根本。故而道教把其譽為武財神之一。又引起忠勇無比,并佛教奉為保護寺院安寧的伽藍菩薩。 洛陽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關公國際朝圣大典,數以萬計的海內外關公信徒都會云集洛陽。

道學及道教濫觴地 道學創始人老子,自幼進入東周首都洛陽,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五十年時間在洛陽形成了
道學的點點滴滴,洛陽遺存有大量的老子及道學遺跡,老子晚年西出函谷關,在當時洛陽函谷關寫下了五千言道德經,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題字書寫了道教之源。洛陽有老子拴牛處的下清宮,煉丹修行的上清宮,老子和孔子見面的地方的祖師廟,還有老子隱居修行的地方由唐太宗親自命名的老君山,同時洛陽嵩山上有全國最大的宮殿式道觀,被譽為道教的深山故宮的中岳廟。因為東漢時期創建的道教,是以老子為最高的神,三清尊神,太上老君,且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并以道學為其理論基礎,所以老子道學的誕生地洛陽自然也是道教的圣地和濫觴地。上清宮和老君山等都是道學及道教的圣地和根源所在。每年來洛陽朝圣的道教徒和道學家數不勝數。

儒學的首創地 易經中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是我國華夏文明之源頭。另外儒學由周公所創,周
公被儒學奉為元圣,周公當年通過準確丈量,科學規劃,一首營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布局嚴謹規劃科學的城市----洛邑(洛陽)王城,之后長期居住于洛陽,在洛陽制禮安邦,形成了中華禮儀和儒學的基礎,后來孔子積極主張恢復周禮,盛贊周公之德,并來洛陽向老子學禮。孔子和老子的對話是儒道的交融,是曠世之約。

朝代注解 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源于乾隆皇帝當年在洛陽嵩山上的題字,九在易經中是最大的陽數,表示最多最大之意,比如:九五之尊,九霄云外,九重天,九九重陽等。而確切的定都洛陽的朝代數,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是“十三朝古都”。而這是把武則天的武周都城和中華民國的行都還有一些小證權的都城合并或舍棄之后的朝代數量,如果加上這些都城,那么洛陽確切的建都數應該是十六朝古都。除了這些首都之外,洛陽還做過八個政權的“陪都”,如果再加上洛陽作為陪都的歷史,那么洛陽的朝代數就是二十四朝。不管十三,還是十六或者二十四,洛陽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古都。史學界和國務院官方新聞確定和公認的洛陽確切定都時間是1529年
《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陸游: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 ;
司馬遷: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也;
著名學者,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王魯湘:洛陽,一個地級市,半部中國史。
王魯湘:洛陽是中國的圣城。如果有哪個城市具備三符(河圖、洛書、八卦),三代(夏、商、周),三教(儒、釋、道) ,三學(理學、玄學、經學),洛陽把圣城恭手相讓,否則,卻之不恭 。
北京大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沒有洛陽,就沒有中華文化;
國學大師季羨林:絲綢之路應以洛陽為起點。這是個不刊之論;
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
漢高祖劉邦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
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班固曰:“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
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
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王奕:決眥斜陽里。品江山、洛陽第一,金陵第二 ;
司馬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唐以后無西安,元以前無北京
含義
此話主要是指唐代以后,西安不再做過中國的首都,逐步退出中國的政治歷史舞臺,元代以前,北京還沒有做過中國的首都,還沒有展示過政治歷史舞臺。現在主要用來形容南京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以及南京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如今還蘊含著南京在中國歷史上傳承啟下的作用,傳承西安的輝煌,開啟北京的恢宏。
三都歷史
西安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為長久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據《廣博物志》、《述異志》、《山海經》等記載,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等故事都發生在這里。據考古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是藍田猿人的聚居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原始聚落“華胥古國”、“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姬昌定都這里,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鼎盛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
建都朝代: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后15年)、西漢(前202年)、新朝(前15年)、東漢、西晉、前趙(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武周(15年)。
南京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建都朝代:吳(211年)、東晉(317年)、宋(420年)、齊(479年)、梁(502年)、陳(557年)、楊吳、南唐(937年)、宋(1127年)、南宋(1138年,陪都)、明(1368年)、南明(1644年)、太平天國(1853年)、中華民國(1912年)。
北京
中國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于中國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明朝自成祖后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京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后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建都朝代:遼(938年,陪都)、金(1153年)、元、明(與南京交替)、清、中華民國(與南京交替)、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