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讀者
點擊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文雅 的朗讀音頻
-01-
今天送孩子上學時,在校門口,看到朋友Mel和她的兒子。小家伙哭哭啼啼,而Mel也一臉的不耐煩,一邊訓斥,一邊拉著不情愿的兒子向學校里走。
這一幕不常見,Mel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很少見她跟孩子發火,尤其還是在公眾場合。
送完孩子,我們閑聊了幾句。
她雖然衣裝精致,但妝容掩飾不住的兩個大黑眼圈,分外奪目地掛在臉上,映襯得臉色黯淡,一副疲憊模樣。
“我最近總睡不好,”她雙眼無神地說,“最近工作上碰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我的睡眠。”
像Mel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現代人,卻越來越難以入眠,甚至飽受睡眠問題困擾。早在50年前,加西亞·馬爾克斯曾在《百年孤獨》里說,失眠是一種時疫病。
這種時疫病不僅蔓延到了今天,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國內一份針對近6萬人的調查數據顯示,76%的受訪者表示入睡困難,僅有5%的人作息規律。
睡不好的人,會有什么狀態?
睡得太少,會易怒、情緒化、緊張不安,甚至一整天打不起精神。長此以往,還會損害健康,縮短壽命,并讓人變胖。
所以說,擁有好睡商的人,比別人更賺,一點都不為過。
-02-
能保持一個好的睡眠,不僅事關身體健康,更容易讓你脫穎而出,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暢。
我前段時間,因為寫作趕稿,曾經品嘗了一段無眠日子的滋味。
白天我需要工作,照看孩子,能夠給寫作騰出的整塊時間,只有晚上才能夠實現。
于是,我開啟了熬夜寫稿模式,每天寫到凌晨時分,方才洗漱睡下。但因為寫作時,大腦快速運轉,精神亢奮,躺在床上時,并不會安然入睡,反而異常清醒。
因為睡得晚,睡不夠,白天,我的精力變得有限。咖啡因此成為救命稻草,以前的一杯咖啡,變成每天需要兩三杯咖啡或茶來提神。
脾氣差、敏感易怒,這些睡眠不夠的副作用,也同時顯現。
美國媒體人赫芬頓,是知名《赫芬頓郵報》的創辦人,多年前,她曾是一個幾乎不睡覺的工作狂,和很多精英人士一樣,以“少睡覺多做事”為榮,直到有一天,她精疲力盡地發現,這種高強度的生活方式掏空了她,讓她幾近崩潰。
她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睡眠習慣,將電子設備從臥室中移了出去,重新開始管理睡眠。
如今,赫芬頓每天精神充沛,工作勁頭十足,事業版圖越做越大,在享受工作的同時,更學會了放松生活。
而嘗到睡眠甜頭的她,開始著力研究睡眠問題,寫出《睡眠革命》(The SleepRevolution)一書,還創立了一家出售睡眠的新公司。
在她的啟發下,我也開始重新認識睡眠問題的重要性。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合理規劃了時間。
首先,取消熬夜習慣,困了累了就睡覺。
其次,改為早睡早起,每日早起兩小時,既保證了閱讀和寫作,也調整了生活狀態。
有人說,高科技時代,人類進入了集體缺覺的年代。睡不著、睡不夠,成為很多人的常態。那么,在這個“大失眠”時代,如何保證個人小睡眠的質量,如何培養睡商,就變得尤為重要。
-03-
關于睡個好覺,你可能陷入的幾個誤區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長期飽受失眠之苦,為此他嘗試了各種辦法,以期獲得一個好睡眠。
比如:
他試過睡前運動,想讓自己在疲乏中進入夢鄉;
他試過喝紅酒、伏特加,想讓自己在迷迷糊糊的暈眩中,抵御失眠來襲;
他也嘗試過睡前冥想、泡澡熏香、看艱澀難懂的書籍······
幾乎市面上所有關于睡眠的書,他都看了,方法也都試盡了,卻于事無補。
直到后來,他意識到,自己其實是進入了一個睡眠誤區。因為對睡眠太在意,糾結于睡多久才算睡得好,以致陷入了惡性循環中。
如今,人們對于睡眠問題日益重視,關于睡眠的科學研究,也越來越多。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誤區,你不得不了解:
誤區一:每天8小時,才是好睡眠
著名睡眠教練,英國人尼克·利特爾黑爾斯,也寫過一本關于睡眠革命的書,他認為:
8小時其實是人均睡眠時間,一味追求8小時睡眠,會產生巨大壓力,反而會破壞我們的睡眠。
因為當人們擔心焦慮時,身體會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激素,越擔心越睡不著。
我以前一位同事,他精力充沛,工作很有干勁,卻常年保持睡5、6個小時的習慣。不少名人,如拿破侖、丘吉爾,也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睡眠很少卻很能干的大人物。
每天8小時,是理想睡眠時間,如果你達不到,或者不需要,放輕松就好,只要你睡一覺起來后,感覺精神飽滿、活力充沛,便足夠。
誤區二:倒頭就睡才是好習慣
我也深受這個觀念影響過。上大學時,同宿舍有個姑娘,是個沾枕頭就能睡著的人。
宿舍關燈后,女孩子的臥談會時間,往往話題剛一開始,這位愛睡覺的姑娘,已經悄無聲息地睡著了,第二天早上起來,還埋怨我們不叫醒她,錯過了重要的八卦。
而現在,我家先生,也是一位倒頭就睡的典型。跟這種能睡的人生活在一起,說實話,如果不調整好心態,壓力也很大。
想象一下,人家那廂已經鼾聲如雷,我這邊還在翻來覆去,輾轉難眠,這份煎熬,不言而喻。
所以,睡眠習慣,因人而異,沒有統一規則,也無需千篇一律,找到自己習慣和舒適的模式最重要。
誤區三:一定要早睡早起
這個迷思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雖然中醫一再強調,深夜11點至凌晨三時,是人們睡眠的黃金時間,但每個人身體素質不同,生活習慣各異,所以,沒有必要追求整齊劃一的睡眠時間。
你可以早睡早起,也可以晚睡晚起,只要你的身體適應,起床后,精神煥發,充滿活力,就說明你的睡眠質量已經足夠。
以前在日本生活期間,我曾經觀察過東京人的夜生活習慣。
東京的很多上班族在下班后,都有去居酒屋喝兩杯的習慣,往往都是在入夜時分,酒足飯飽之后,才回家。
而某些行業,如媒體、電視臺工作的人士,也常常工作至深夜。因此,多年來,東京夜晚的街頭,常常燈火通明,居酒屋、便利店、書店,甚至專門針對熬夜族的服裝店和商鋪,也無處不在。
這些人能熬夜,但第二天也不用早起,屬于晚睡晚起一族。形成這樣的生物鐘后,工作生活不僅如常,很多人也特別享受,在夜晚的空曠與寂寥中,思考和靈感得到新的迸發。
就像我那位朋友,他不再糾結于每天必須要睡多久、和幾時入睡后,越來越放松,想睡時就睡,能睡多久就睡多久,反而將睡眠習慣慢慢培養起來,精力也逐漸恢復。
-04-
擁有好睡商,你可以試試這些
睡商,和智商情商一樣重要,不同的是,只要你有心,它可以不借助外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輕松實現。
1.減少咖啡因和依賴物的攝入
咖啡因和酒精,是好睡眠的大敵。過度攝入咖啡因的危害已為人所熟知,但很多人還執著于睡前一杯紅酒的吸引力,認為酒精可以助眠。
主持人竇文濤曾經現身說法,講述自己依靠酒精助眠的故事。
他說,前幾年,有失眠問題時,嘗試借助紅酒入眠,初見成效后,慢慢變成依賴,從每晚的一杯酒,演變成一晚一瓶酒,最后在酒精作用下,昏昏沉沉睡過去,但第二天起床后,卻渾渾噩噩,連講話的反應都慢別人一拍。
借助依賴物入睡,無論是酒精,還是安眠藥,都無異于飲鴆止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可能越陷越深,甚至染上惡習。
2. 睡覺也可以見縫插針
很多人睡覺比較淺,也更容易隨時入睡。如果晚上睡不夠,那么創造條件,白天見縫插針補補覺,也是一個好選擇。
比如午飯后小睡片刻,早晚通勤時,在公交上、地鐵上打個盹,不要小看這短暫的十幾二十分鐘,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午睡能增強記憶,改善情緒,已經得到了科學驗證。美國曾經對飛行員做過一項研究:日間小睡20分鐘,能讓他們的靈敏和反應度提高一半以上。
現在,一些世界知名大公司,如高盛、寶潔等,在公司里為員工準備午睡艙,就是受這種觀點啟發,希望為員工創造更多的休憩環境。
3.睡前少刷手機
睡前刷手機,已經是世界潮流,很多人欲罷不能。
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會干擾人體褪黑素,這是公認事實,但更重要的是,睡前看手機,無論是刷社交媒體,還是玩游戲,各種信息和畫面會刺激你的大腦,讓它無法進入放松的休眠狀態,直接影響睡眠效果。
美國總統特朗普,愛深夜刷手機玩twitter(推特)的事情,人所周知。赫芬頓經過分析特朗普的一系列行為舉止后,認為,特朗普表現出了睡眠不足的典型特征:沖動,偏執,并伴及偶爾的情緒失控。
4.營造適宜的睡眠環境
睡眠環境的營造,其實因人而異。比如,有人習慣冥想瑜伽,有人則要睡前看一本書,有人習慣聽音樂,有人喜歡泡個熱水澡,還有人喜歡和身邊人耳鬢廝磨…….
總之,只要是能讓你放松的事情,都是適宜的,也都可以為你所用。睡覺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找到自己的節奏就好。
會睡覺,比會生活還重要。好睡商,勝過高智商好情商。就像赫芬頓所說:“Sleep your way to the top”。
“成功的人,需要一路睡上去。”
而這個“睡”,是,好睡商的睡,是好睡眠的睡。
當你會睡覺、睡好覺,每天都能以飽滿精力和樂觀豁達面對生活,成功才會指日可待。
作者: Angela,坐標澳洲悉尼,國內外傳媒工作經驗十年有余,致力于提供女性成長、親子育兒和旅游生活方面的原創與分享。個人微信號“Angela大世界小生活”(ID:Angela_big_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