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溫馨提醒,今天這個案例是你提供的哦。啥時候提供的,我真心記不清楚了,但還是想寫一寫自己對人工成本的認知。
一、財務對人工成本的管控
人工成本可以說貫穿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環節,根據人資管理的特點,人工成本可以分為招募成本、培訓成本、使用成本和離職成本。
人工成本的構成,從人工預算表看更直觀,只是財務的分類不像人資按模塊,而是按部門或項目來分類,核心在于使用成本,具體指對人力資源的維持、使用、調劑所產生的費用,包括工資與福利等內容。
按現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涉及人工成本的項目共49項,在制作年度人工成本分析模型之前,財務會采集49項相關數據制作一個《人工成本數據采集表》,然后生成人工成本分析模型,最終形成年度人工成本分析報告。在采集相關數據時,會根據需求決定是采集預提數還是實際發生數,準確掌握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數據的界定、統計等,在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中都有詳細規定,一般會在財務決算中填報。同時,財務決算報表里,也有相應的《人工成本表》。財務報表會在季報中反映去年同期數與增減率情況,月報中更多的是環比,與上月數對比。
財務報表反映了增減率,但核心還在于財務報表分析。財務報表分析會對人工成本的增減情況有一個很客觀的說明。
財務習慣將人工成本分為直接人工與間接或輔助人工。直接人工指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工人工資,不包括車間管理人員、間接或輔助生產工人工資。通過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以及各種成本所占比例,分析各種人力成本指標。
財務雖然不看人員編制,但通過控制各種費用(如生產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的增減變化,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讓決策者對人工費用的整體情況做到宏觀把控,無論增加還是降低,每個數據波動都是一個疑問,帶著這個疑問結合指標分析,判斷重點分析對象,達到控制人工成本的目的。
對財務人員而言,不管異常出現在哪個方向,主營業務成本和人工費用必須進行剖析,如果有異常則帶著疑問去剖析,如果沒有異常則帶著“能否更好”的心態去剖析人工效率指標。最終目標是合理減少投入增加產出,這些指標讓我們看出本年度的人工效率趨勢,便于識別問題點進行明細分析。
二、人資對人工成本的分析
人資對人工成本的認知與財務區別很大:財務主要把人工成本放在企業總成本的角度去考慮,不局限于人工成本,側重于人工效率分析;人資更偏向通過項目(如招聘、培訓、離職等)來分析控制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一詞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經常被提及,但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工作開展得并不理想,通常只是對其中一個或幾個指標進行簡單的統計,缺乏詳盡的分析,更談不上系統的控制及改善。
這種現狀與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階段有關,也與企業的粗放管理模式有關,還與HR的專業素質有關。
人工成本指標有很多,按其特點可大致分為三類:人工成本總量指標、人工成本結構性指標、人工成本效益指標。
三、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標
1、勞動分配率
反映勞動投入對企業凈產出的影響,又反映企業新創造價值中對職工分配的份額,是反映勞動投入與凈產出關系的指標。
勞動分配率=人工成本/增加值 增加值(工業增加值):指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有二種計算方法:生產法,收入法。
2、人事費用率
反映勞動投入占實現價值形態的總產出程度,是反映勞動投入產出的指標。反映勞動投入占已實現價值形態的總產出的程度。總成本人工成本含量是反映勞動效率狀況的指標,體現出勞動效率的提高程度。說明企業有一定的競爭潛力。
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銷售收入
3、人均人工成本
反映人工成本水平的指標。 平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職工人數
如在人工成本總額下降的情況下,人均人工成本卻略有增長,這說明企業減員增效已初見成效。
4、人工成本產出系數
反映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益狀況指標。人工成本產出系數=增加值/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指標,如勞動分配率是反映勞動投入與凈產出關系的指標,反映企業新創造價值中對職工分配的份額。
勞動分配率上升的趨勢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這說明企業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將面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人工成本產出系數是勞動分配率的倒數,說明員工剩余勞動的大小。
5、人工成本銷售收入系數
反映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益狀況指標。
人工成本銷售收入系數=銷售收入/人工成本
6、人工成本含量
反映勞動效率狀況的指標。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總成本
7、全員勞動生產率
反映工業活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指標。 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值/職工人數
四、人工成本指標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人工成本指標的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時間序列法。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工成本指標結果進行對比。對比分析的結果可以以相對數(增長率、完成率)來反映,也可以以絕對值(增長額、超/差額等)來反映。基本上所有的人工成本指標都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企業人工成本比較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種,縱向對比體現人工成本指標的變化趨勢,橫向對比體現不同企業間或者不同指標間的差異。
所有人工成本指標,幾乎都可以進行縱向對比,而且這種對比是有意義的,尤其是用實際達到數與計劃對比、報告期與基期對比,能夠看出實際與目標的差距,或者變動趨勢。
橫向比較,是將本企業的一項或多項人工成本指標與比較對象企業的相應人工成本指標進行對比,包括本企業與對照企業(或本行業、本地區、國外同類型單位)對比,本企業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比等。
橫向對比有兩種方法:一是計算強度相對數,即本企業某人工成本指標值與對照企業該人工成本指標值相比的倍數。另一種方法是對所有同類企業的人工成本指標值組成的數列進行分析,看一看本企業人工成本在該數列中的位置,以及與所有企業人工成本的眾數/中位數的差別。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分析某現象總變動中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看某指標的組成部分(下一級指標)的變動對總體指標值變化的影響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總體等于某一因素與另一個或多個的乘積時,才能采用因素分析法。
3、時間序列法
這是統計分析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動態比較或叫縱向比較的方法。它通過列出一套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統計數據,分析其趨勢,找出其問題,研究其規律性。
進行時間數列比較時,由于對比的標準不同,有定基與環基之分。定基比較,即將某一年作為對比的固定基期,將時間數列中的各年的數據都以這一固定基期的數據作為對比標準進行一一比較;環基比較,即將時間數列中的每一年依次作為基期,時間數列中的每一個數據逐個一一將前期的數據作為對比標準進行比較。比較結果則分別為不同的發展速度、增長速度、增長量等。
五、人工成本分析結果的分析與運用
通過數據分析,得到各項人工成本指標的分析結果后,還需要對相關結果進行解讀,判斷企業當前各項人工成本的水平或構成是否合理,進而提出改進方案。
如何判斷人工成本的水平或結構是否合理?通常大家會直接根據對比結果來進行判斷,比如,企業人事費用率高于某個企業,或者高于行業,就認為不合理。
實際上,分析結果能夠讓我們清楚某指標的對比情況或者變動趨勢,這種對比結果或者變動趨勢是否合理,取決該人工成本指標的對比結果或者變動趨勢與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相匹配,亦即是說,企業人工成本投入方向與力度是否與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相一致。
PS:年終總結中,人工成本分析只是其中一個小項目,想要知道還有哪些匯報要點么?來這里,最全的年度匯報即將開啟!點擊這里趕緊免費體驗演示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