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絕非空穴來風。
從需求來看,每到秋季,正是各大企業為來年拓展業務大量吸納人才的關鍵時期,因此招聘需求集中、空缺崗位多;從天時來講,秋季招聘正好避開盛夏的酷暑;從心態上分析,大學生對未來缺乏足夠的信心和安全感,總想第一時間確定工作。此外,這個時間段恰好撞上人才流動高峰期。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形成“金九銀十”的招聘與求職旺季。
這是不是意味著招聘真的集中在秋招,春招徹底淪為雞肋了?如果按照這種思維邏輯,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超市物品種類齊全又有價格優勢,那些小商店應該成為歷史才對。結果顯然大相徑庭,原因?當然在于差異化。
秋季校招和春季校招的差異到底在哪?
一、從企業與HR的角度分析
1、江湖地位
秋招永遠是重點,企業往往會安排用人部門與HR一起參加,確保現場錄用,同時方便解答畢業生提出有關工作內容或細節。
春招則處于輔助位置,一般僅HR部門人員參加,主要宣傳公司形象、環境、規劃、職業發展、職位需求等,以招聘實習生、維系和各學校就業辦關系為核心。
2、受眾群體
秋季校園招聘,招生對象一種是下一年畢業的應屆畢業生,正式簽三方,另一種是已經畢業的學生;春季校園招聘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招實習生,大三或研一的學生;一種是春季補招,招的也是即將畢業的應屆生。
3、招聘數量
秋招企業的參與量遠大于春招,因為招聘戰略的側重,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國企,會在秋季填補至少90%的崗位需求,另外10%才會通過春招彌補;那些招聘需求量不大的企業,干脆直接放棄春招。
春招因為是補招,在崗位數量及崗位等級上都不如秋招,受眾群體相對局限,僅適用于那些考研失敗和考公務員失敗的學生,以及部分對收到Offer不滿而在春招中在做嘗試的學生。
4、企業質量
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在秋招時大規模招攬人才,尤其注重管理、技術等專業性比較強的崗位,因此秋招往往成為國企和大型企業首選的人才競爭舞臺。
在大部分優秀人才被搶先鎖定后,競爭力相對弱小的中小企業只能把把寶壓在春招上,運氣好了還能撿個漏,招幾個考研失敗的學生。
二、從應聘者的角度分析
1、 求職目的
秋招,因為時間節點的原因,學生參加招聘會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就業,更關心就業后的待遇、個人檔案、未來發展等比較實際的內容,中意的就會現場簽約。
春招,因為還有大半年時間,學生多以咨詢為主,持觀望態度,很少決定簽約,更關心的是能否找到合適的實習單位。
2、 成功概率
對于一些優秀的應屆生,抓住大型企業補招的機會,更容易求職成功。因秋招人員不能報到,導致這些崗位成為急需。此外,在秋招上積累的面試和筆試經驗,再加上更充足的時間準備,相對秋招而言,優勢巨大。
3、危機臨界
從就業數據上看,2017年秋招,有20%的同學沒有拿到offer,64%的應屆生表示還會繼續參與春招,另外國內考研失利、考公失利的同學都會加入春招大軍。
從行業數據上看,2017年秋招寶潔申請人數超過10萬人,錄取比低于5000:1;四大事務所,平均錄取率僅在6%;互聯網、券商、咨詢、銀行各公司錄取比低于2%。
2018年國內應屆生人數將達到820萬人,對于普通的應屆生,如果春招結束還沒offer,只能參與社招了,不過社招更重視工作經驗且競爭者更多,對于應屆生難度更大,因此春招有點背水一戰的感覺。
4、應聘建議
作為應屆畢業生,一定要重視秋招!!!
如果你因為準備考研或者留學、實習等,無暇顧及秋招,那么在考研失利或其他突發情況下,會沒有退路。因此無論如何要參加秋招,最起碼拿到一份offer;否則春招時,你的主導權會大大降低,更多的是崗位選人。
三、作為HR
秋招是人挑崗位,春招是崗位挑人。兩者的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實用性上。秋招是實實在在的“抓人”,簽個三方協議,幾個月以后就可以培訓上崗了;春招是華麗麗的造勢,吸引有意向的學生去實習。因此,我們不要把精力用錯了方向。
對秋招與春招的差異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春季校招是否雞肋呢?對于是否參與春季校招,我們又該如何取舍呢?”,這類問題則顯得毫無意義。
春招的功能除了宣傳,還有撿漏作用,更對明年的秋招起到積極的影響。因此,不要消極的面對春招,如果抓一批落榜的考研與考公大軍,那也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