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戴曼迪斯燃爆全球的《富足:改變?nèi)祟愇磥淼?大力量》一書中,提到了涉及全球頂級政治家、企業(yè)家、教育專家的一項調(diào)查:
具備怎樣的核心素質(zhì),才能算的上一個完整的人,并能勝任今天的工作、生活?
答案有幾十項,不斷做減法之后,這些人類社會的精英達成共識,得出這樣一個標準:
在所有的文明時代,一個完整的人必須具備三大核心基本能力:閱讀、寫作和算數(shù);進入21世紀數(shù)字化時代之后,在此基礎上又延伸出三種核心能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歸納成一句話:通過高質(zhì)量閱讀、邏輯思考,可以發(fā)現(xiàn)正確的問題,并能清晰地表述。
基礎的閱讀、寫作、算數(shù)能力,帶來縝密的思維和表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則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所有的基礎教育都是圍繞這個邏輯展開的。
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從來都稀缺。古時尋訪名師和今日追捧名校其實是一個道理,人們渴望的是名師和名校給孩子的人生帶來提升。問題是,名師與名校是怎樣帶給孩子提升的?
無論你的孩子未來要學習什么專業(yè),答案一定是:提升孩子的閱讀、表述和思維能力。
陳寅恪先生
有人追問過大學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陳寅恪先生說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沒錯,但是籠統(tǒng)。美國學者威廉·德雷謝維奇來了個詳盡版的:
優(yōu)質(zhì)的大學教育就是要學生熟悉并掌握批判性思維論證能力。學會收集資料和論據(jù)、分析現(xiàn)有的權威觀點、預見駁論、合成新的觀點、最后義正辭嚴地表達結(jié)論。
真正的名師和名校,提升學生的見識和境界,不是教他如何集信息和資料,而是學會分析和論證。手段是訓練學生的閱讀和表述能力,目的是形成思維能力強大的大腦。
不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表述、如何思考的名師和名校,一定是假的。名校的本質(zhì),就是不遺余力提升所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當下社會,談批判性思維能力,其實是在談最功利、最實際的問題。
前幾年有過一個調(diào)查,美國全國州長聯(lián)合會訪問了300位大學教授,請他們評價大一新生,結(jié)果顯示:大約70%的老師說自己的學生無法理解復雜的閱讀材料,66%的老師表示學生不具備基本的分析、思考能力,62%的老師認定學生的寫作能力非常糟糕。
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家長眼里并不是致命問題。事實是,這些學生在接受4年大學教育畢業(yè)時,“普遍存在溝通以及團隊合作上的問題,不能夠從多角度對待一個復雜的工作。最嚴重的是,只有?的學生具備勝任工作的思考和寫作能力。”
這些欠缺造成的最實際的后果是什么呢?
《華爾街日報》刊載了一篇名為《雇主認為:大學專業(yè)是次要考慮》的文章,318家公司參與的問卷調(diào)查中,93%的雇主認為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求職者最重要的競爭力。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有些學校之所以會淪為三流,首先是因為在教育精神上三流化了,他們完全因為不懂,而主動砍掉自己的大學語文等人文課程。他們不理解,缺乏基于閱讀、寫作、邏輯教育的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決定了學校的階層。
為什么雇主和教授都如此稀罕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只要不出意外,無論是經(jīng)濟行為還是學術需求,他們都想要一個審慎、理性、溫和、聰明的人成為伙伴。
在讀者讀書會2018年度大書《藝術:讓人成為人》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當推理游戲來玩:
一個男子早上與妻子吻別后,開車去上班了。在路上,他把收音機調(diào)到了一個音樂益智節(jié)目的頻道。突然他掉轉(zhuǎn)車頭回家。站在家門口,他要求同妻子離婚。
可以確定的事實:1.離開家時,男子并沒有離婚的想法;2.一定與益智節(jié)目有關。
這類節(jié)目,通常有兩種形式:要么主持人邀請觀眾打進電話回答問題,要么會隨機抽取幾個號碼給聽眾打電話。只有在主持人給聽眾打電話時,才會有電話號碼出現(xiàn)。
結(jié)果最可能是:主持人隨機抽取的號碼中有這個男子家的號碼,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有一個陌生的男人接了電話。
對這個男人來說,他經(jīng)歷的是一場尷尬的婚變,但是作為第三方的分析者而言,我們經(jīng)歷的是這樣一個過程:
1. 閱讀了整個事件的描述(男子從離家到離婚);
2. 搜集和分析閱讀過程中的相關因素(離家上班、益智節(jié)目、回家離婚);
3. 界定了需要分析的問題(潛在的婚外情);
4. 把本能的、情緒化的反應擱置在一邊(不做價值判斷,專心邏輯推理);
5. 在適當?shù)?strong>語境中評價這個問題(節(jié)目的細節(jié)可能帶來的結(jié)果);
6. 提出一個有見識的看法(給出一個明智的推理)
整個過程,我們經(jīng)過了識別語境、質(zhì)疑假想和解決問題,這個恰好就是批判性思考的全過程。
其實,還可以推理、想象出更多。比如:男子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站在家門口要求離婚,保持著雙方基本的體面;婚變沒有釀成毆斗,一切在理性的范圍內(nèi)解決。
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學術研究、日常生活、工作交接,甚至是一次枯燥的應試答卷,每個項目都可以分解成一次偵探推理。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擅長批判性思維的大腦。
每一次活動,我們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思考過程:閱讀、理解、思考、推理、行動。一瞬間完成的動作里,會體現(xiàn)我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高下。
如何鍛煉自己擅長批判性思考、富有洞見的大腦?
有人問傳媒學超級大咖、《理解媒介》的作者麥克盧漢。他的回答是:從文學閱讀中鍛煉自己理解人性、洞察社會的力量。
有人去問第一流的學校,學校的課表回答是:給每個學生開設藝術、哲學和文學的課程。只有在對這些人文作品的批判性回應中,才能讓孩子們的心智力量變得更強大。
麥克盧漢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個段子,都以為這是文科生在給自己編故事、打雞血。他們真的不知道對偉大藝術家、哲學家、作家作品的解讀和研究,會讓一個人變得縝密、溫和、理性,他們一直要到真正長大,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理解藝術、文學和哲學是一個理性社會的根基,它們同樣是訓練人思維能力的途徑。
其實,不少人第一次接觸到批判性思維這個名詞,就是在人文學的課程中。《藝術:讓人成為人》的序言中提到了《紐約客》的著名評論家大衛(wèi)·丹比,他在自己的作品《偉大的書》里講了聽人文學課程的經(jīng)歷:
老師帶學生一起閱讀《圣經(jīng)》。圣經(jīng)上說,上帝第一天創(chuàng)造了光,分開了光明和黑暗,第二天和第三天,創(chuàng)造了空氣,分隔了天和地,第四天,創(chuàng)造了日月星辰。
老師問學生:上帝在干什么?——太多學生習慣了《圣經(jīng)》上這樣的描述,稍作討論就會有答案:上帝在創(chuàng)造萬物。
這是大衛(wèi)·丹比的母校,普林斯頓大學開給大一新生的人文經(jīng)典選修課。老師聽完學生的討論之后,又問他們:你們沒發(fā)現(xiàn),上帝是在制造對立嗎?
黑和白、高與低,這是從一生出二,由二向萬物跳躍的那幾天時間。
如果更仔細一點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在基督教中,光來自上帝,太陽是第四天才產(chǎn)生的。
這顯然不是數(shù)字符號之間的演變,但其中一樣有觀察、分析和邏輯推理存在,是“我們通過思考一部作品里傳達出的觀念來磨煉我們的批判能力”,區(qū)分“很可能”和“有可能”,明白觀點和事實的差別,學會聆聽、學會關注細節(jié)。
與純粹的數(shù)理推演不同,這樣的閱讀和思考讓我們沉浸在過去的生活中。過去人們面對過的問題,今天我們同樣會面對,而對過去的觀察與分析,就是在累積而成的文明路上走更遠。這是第一流的教育給我們的信心,讓我們愿意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