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唐詩
不止情愛,也有慢生活
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向來形象復雜,可以指斥江山激揚文字,可以游山玩水樂在其中,也可以退居田園怡然自得。
閑適詩是中國古詩詞的一個大分支。白居易說:“又或公退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被雨水洗滌后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于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
王維的詩始終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讀到詩的人也仿佛覺得自己被洗凈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唯有一顆清靜的閑心與詩心,才能寫出這樣的一種徹底的寧靜和深刻的優美。
此外,王維還有一首最能體現人們閑暇生活、解壓時光的詩。
水窮云起,在王維看來正如人生境界的起落。身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系,總有一天會下雨。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卻能把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形象和自然的安逸美好表現出來。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這才是隱居的真諦。我們不但能夠看到作者心閑、人淡,而且可以看到沒有欲望,沒有計較,也沒有了是非,眼前所見,心中所念,都是自然的、潔凈的、優美的,但也都是淡淡的,微溫的。
杜甫的《客至》也是真正的慢生活:
“群鷗日日來”,說明人沒有任何機心,其實就是沒有什么欲望和算計,就是心“閑”,因此人與環境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是和諧的,一切都平心靜氣,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多少自在。
什么是慢生活?
這些詩已經告訴了我們。首先是時間節奏和心理節奏上的緩慢。而空間的開闊疏朗有助于這兩種緩慢的充分展開,達到從容和悠閑。其次,悠閑之后,要卸下各種心理負擔,不緊張,無壓力,隨心所欲,可行可止,從“悠閑”達到“閑適”“適意”,讓心靈得到充分的舒展。這才是美妙的慢生活,或者說,才是我們心心念念的真正的慢生活。
能不能過上慢生活,關鍵就是在于一個“閑”字,需要三閑:閑暇、閑境、閑心。其中閑心最重要,也最難得的。有了閑心,閑暇才是真的,閑境才是活的,才可能領略明月清風、天空地靜的“慢”。
《唐詩日歷2020》是六神磊磊精選唐詩366首編纂而成,并以現代人的視角精心解讀這些唐詩,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千古詩人共歷世事,分享人生。感受那些流傳千古的唐代詩人,經歷了什么,感觸到什么,想與你分享什么樣的人生。
二月一日
六神磊磊評析:
這首詩以蟲聲寫春夜,輕靈可喜。適合和宋代趙師秀“青草池塘處處蛙”同讀。
三月十六日
六神磊磊評析:
晚唐陸龜蒙的擬古之作,直而不野,溫麗婉轉,漢魏之風盎然。
四月一日
六神磊磊評析:
此詩沒有一個綠字,卻綠意滿滿。也沒有一個幽字,卻幽趣十足。
六月十日
六神磊磊評析:
芙蓉如面,荷葉像羅裙,所以“看不見”,聽見歌聲才知道“有人來”。明麗艷俗。
八月二十七日
六神磊磊評析:
末句一作“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中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話要反看,其實是愛殺。
十月二十七日
六神磊磊評析:
友人渡江而去,詩人猶在江南斜陽里佇立,波光粼粼,寒鴉點點,一幅經典的唐式審美畫卷。
十一月二十三日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六神磊磊評析:
清代王士禎把這首詩和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以及祖詠“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等稱為詠雪最佳之作。
六神磊磊把這些經典詩詞句給我們品出了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