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范圍不同,請問僅依據60均線你可以去預測歷史大底和大頂嗎,可我這個分析法可以,而我的這個方法僅是針對歷史上,可能幾年才會出現的歷史大底和大頂的極端情況,所作出的可以量化的一種方法,所以,我們討論的適用范圍不同。
預測是干嘛?股是用來操的,不是用來預測的。如果預測不能指導操作或者效果還不如直接根據60日線操作,那就根本不用預測什么大底和大頂。
任何人在操作股票,做出買賣決定前,都會根據自己認為正確的分析方法(其實絕大部分人的是錯的,這也是為何只有大約10%能賺錢的原因),對股票未來走勢做一個預測,判斷。比如預計之后股價上漲,就買入,反之就賣出。預測在先,操作是預測隨之的執行結果罷了,并不矛盾啊。操作也不可能脫離預測單獨存在。
區別僅在于,每個人所用的預測方法不同,有的人用的很簡單的,甚至僅憑感覺,有的用較為復雜的,較少有人采用的,有的是用基本面分析,有的是用技術分析。。。。。。
其實,
只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可,畢竟,條條大道通羅馬。
1992年5月,上證指數創出1429點的第一個歷史高點,其后的歷史高點,都與該點位及時間有著密切關系。1993年2月,上證指數1558點的歷史性大頂,恰好觸及1429點開始,每年上漲180點,每月上漲15點的壓力線,當月該線在1429+15×9=1564點。2001年6月,上證指數2245點的歷史性大頂,恰好觸及1429點開始,每年上漲90點,每月上漲7.5點的壓力線,當月該線在1429+109×7.5=2246.5點以上兩個歷史大頂都是上證指數歷史上最重要的頂部點位,都與1429點開始的按某速率上漲的壓力線高度相關,這顯然不能以巧合來敷衍解釋。有人可能要問,相應速率是否隨便設置?答案是否定的。眾所周知,圓周是360度,這構成分析的基礎。以每天上漲360點為基準,相關壓力線速率以其1/4、1/2、3/4等比例構成。顯然,在上述兩例子中,壓力線速率分別由1/2和1/4構成。由此不難理解,從2007年1月開始的3000點下盤整,不過是突破1/4線后的強勢回調整理,3月,該線在1429+178×7.5=2764點。經過1~3月的調整,在3月初確認對該線突破的有效,而所謂的“2·27”大暴跌,不過構成對該線的最后一次回抽確認,其后出現的大幅上漲,在技術上理所當然,不過是1/4線突破確認后,展開對1/2線順理成章的攻擊。只是不學無術的空頭,對此茫然不知,演出了一場企圖在2700點放空的鬧劇。2007年5月,1/2線在1429+180×15=4129點,該點位在技術上有強烈意義。從時間上看,1429點開始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規律。1558點與1429點相差9個月,2245點與1429點相差9年,而今天5月,是1429點以來的180個月,360的一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間之窗,其后,不發生點事情,顯然是不可能的。從純技術的意義上,1/2線能否有效突破,是考驗本輪大牛市的真正試金石,不能有效突破該線,將使得受制于十幾年來1/2壓力線的運行模式依然延續。反過來說,到目前為止,這兩年股市的上漲極端溫和,是舊有的股市運行內在速率引導下的恢復性上漲,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真正有效突破1/2線,一輪脫胎換骨的大牛市,才真正拉開序幕,否則,不過是以往節奏、速度與模式的重復而已。(纏中說禪)
這個方法有個致命的缺陷,先不考慮這個方法是否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即使理論基礎無懈可擊,有一點必須考慮:統計局的數據是不可信的,而股指卻是綜合所有情況后的準確的反應,這是個不可調和的矛盾,你用統計局編造出來的gdp,cpi等數據來計算股指,你說會不會有偏差?
其實誰不清楚實際CPI遠比統計局的要高的多啊,但只要他們統計的成分和方法基本保持恒定,就具有可比性,最多是自己在它們的數據結果上,自己根據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自己向上再修正一下,比如將統計局的數據再乘以2,3.... 也同樣會較清楚目前實際的通貨膨脹狀況。
不管統計局的數據和實際誤差有多大,但至少僅是依據它們的數據,最高值和最低值區間與實際值出現的時間點基本吻合,就足夠了,我們就可以作為分析及操作的依據了。我想統計局這一點上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公式還可以修正一下的,樓主以GDP的增長速度10%為乘數因子,體現的經濟發展的增量,但是股市要想推高必須有增量人民幣不斷的涌入股市,那么這個公式能否加入當年人民幣M1或M2、CPI等指標呢,可能更加接近真實值,減少誤差?
公式還可以修正一下的,樓主以GDP的增長速度10%為乘數因子,體現的經濟發展的增量,但是股市要想推高必須有增量人民幣不斷的涌入股市,那么這個公式能否加入當年人民幣M1或M2、CPI等指標呢,可能更加接近真實值,減少誤差?
GDP是衡量一國經濟狀況最重要,最直接,也是全球公認的最權威的指標,你說的那些都會受國家GDP發展計劃,自然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影響M1,M2.國家預計的GDP增速若是比前一年的大,那些數據通常也會增加,反之依然。
看樓主應付得這么辛苦,不忍!也出來說兩句吧。
一、行情運作自有其內在關聯性。而樓主找到了其中一種關聯,并無私分享出來。由于這里面存在操作理念、分析方法、看盤思路等太多的分歧,適合接收這種關聯性的人本就不多。一定要說什么人適合大概要屬做波段預測左側交易的。這種人在搞技術的人中占得比重非常之少(我是有切身體會的 呵呵)經驗積累和眼界認識能達到理解并接受這種關聯的人就更少了。故某種意義上講,樓主講出來就是在找虐 呵呵 曲高自然和寡!
二、有人提到纏師的預測也很準。不知是急于顯擺自己是纏門弟子還是無話可說了。纏師的預測是基于行情波動的內在規律而做出的,體現在結構性上。與頂底的推演預測分明是兩回事。這都沒搞清楚的就不要提纏師出來丟臉了。
話說得比較重,只因看到太多人假纏師之名招搖撞騙,如有誤會之處還請見諒。也說明我在心性的修煉上還遠遠不夠 呵呵
其實誰不清楚實際CPI遠比統計局的要高的多啊,但只要他們統計的成分和方法基本保持恒定,就具有可比性,……
你怎么肯定他們統計的方法基本保持恒定?統計局的統計方法你了解嗎?具有恒定性或者比較意義嗎?你怎么知道真實cpi低的時候和高的時候他的數據也低或者高出相應的程度呢?也許低的時候是真實的,高的時候是編造的?拜托,還是別看統計局的這些數據了,這種數據和m1,m2或者海關數據不同的,我認為沒什么太大參考意義。
最多是自己在它們的數據結果上,自己根據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自己向上再修正一下,比如將統計局的數據再乘以2,3.... 也同樣會較清楚目前實際的通貨膨脹狀況。
老大,能再模糊點嗎,就你這還計算點位?還想當成操作依據?開玩笑吧?你告訴我乘2好還是乘3好或者是2.5好?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啊
這個方法不錯,但只對做長期投資的機構有用,對于有很多閑錢做長期投資的也有用,但對于短線,中線的投資者豪無用處。所以此方法與個人的投資風格很相關
但愿股市一飛沖天,
攻城拔寨搶占高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欲期翻身該日是何年?
最多是自己在它們的數據結果上,自己根據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自己向上再修正一下,比如將統計局的數據再乘以2,3.... 也同樣會較清楚目前實際的通貨膨脹狀況。
老大,能再模糊點嗎,就你這還計算點位?還想當成操作依據?開玩笑吧?你告訴我乘2好還是乘3好或者是2.5好?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啊
你還是沒有明白我的意思,我這么說吧,你去查統計局CPI最高,最低的數據,只要和實際的最高,最低出現的時間點基本吻合,就不影響分析,我們的分析目的是為了去找到股市可能出現的拐點,而不是去研究CPI究竟準不準,以及實際是多少。應清楚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CPI的構成在很長時間內事相對穩定的,你不要認為統計局兩統計學最基本的原則也不知道遵守了,比如食品類通常占三分之一左右。再說了,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要依據統計局的數據,就算是某些方面不足,但總是要有一個參考依據的,不然,那什么分析呢?
中國的CPI和房價關聯度很低,這是最不合理的方面,也是實際感覺通貨膨脹和統計局數據誤差較大的關鍵所在
我對股票鉆研的很少,雖然也從06年開始炒到現在;但是在中國好像很多經濟學理論都是無效的,因為咱們有特色的國情。
不過我對樓主花這么多時間寫東西,還是由衷的佩服。
謝謝了,不過我對房價的走勢沒有過多研究過,只是感覺房價和股市大體還是聯動的,不過房價向上上漲的勢頭更猛些,我曾在網上想找一個房地產較長期的價格變化圖表研究一下,可也沒有找到。
| 作者:漲停雄鷹 回復日期:2011-01-29 21:14:34 | |
%用數學來計算人類的心理,根本就是笑話
極端大底或者極端大頂有經驗的股民自己估摸估摸誤差也不會超過20%吧
滬市指數計算公式:::::
2、計算公式
上證指數是一個派許公式計算的以報告期發行股數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采樣股的市價總值/基日采樣股的市價總值)×100
市價總值=∑(市價×發行股數)
其中,基日采樣股的市價總值亦稱為除數。
股價會升高降低,但是上市公司只會越來越多,股票數目只會越來越
我感覺技術就是馬后炮,在正常的生產工作中應用技術是因為機器每天的運行工況是一樣的,工作環境是一樣的,而股票市場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們所說的一切都是在過去的市場趨勢下計算得出來的.對后來的預測能準么?如果大家都懂技術了那股市誰來虧錢,大家都賺,最后總要有人買單啊!對于股市不能太過于理性,也不能太過于茫然.看到國家與世界經濟大的方向.經濟的大方向明了,股市的走向也自然知道了..個人觀念.勿罵!
我感覺技術就是馬后炮,在正常的生產工作中應用技術是因為機器每天的運行工況是一樣的,工作環境是一樣的,而股票市場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們所說的一切都是在過去的市場趨勢下計算得出來的.對后來的預測能準么?如果大家都懂技術了那股市誰來虧錢,大家都賺,最后總要有人買單啊!對于股市不能太過于理性,也不能太過于茫然.看到國家與世界經濟大的方向.經濟的大方向明了,股市的走向也自然知道了..個人觀念.勿罵!
你的這一觀點,若用于較短期的預測方面,由于很短期的走勢受太多突發消息,及許多人所無法控制的因素制約,能預測準確的概率遠低于失誤的概率。所以,基本上是沒有錯的。(一些特定情況下預測的準確性還是蠻高的但此種情況較少)。
但較為長期的走勢的可預測性就大為增加了,道理很簡單。我文章中有詳述如下:
不管泡沫和危機有多大,股市還是不能脫離經濟基本面太遠,短中期可以由于資金的推動使股市走向較為瘋狂的狀態,也可以因種種原因,重大利空等因素將股市拖入極度的恐慌之中。但長期來看,價格必然會圍繞一個較為合理的區間(價值中樞)進行波動,向上和向下偏離過遠,達到一定程度時,市場自然會對非理性的狀態做出修正。拉回到較正常的軌道上來。
這樣吧,咱們做個測試,五天后,誰可能也不敢說預測收盤點位不超過3個點,但看看上證指數250年線五天后可不可以預測誤差在3個點以內。
我預計上證指數250均線五個交易后的收盤點位是2798.5點左右。
五個交易日后,看看誤差有多大。
我認為樓主此種理論的最大價值不在于評估大盤指數,可以衍生很多
而在于評估各板塊的相對底部和相對頂部
根據行業成長率,大眾對產品的消費增長率等等,什么的東西算算各個行業的相對價值低估處,然后進入
選股,選對行業板塊基本就成功十之六七了吧
這樣吧,咱們做個測試,五天后,誰可能也不敢說預測收盤點位不超過3個點,但看看上證指數250年線五天后可不可以預測誤差在3個點以內。
我預計上證指數250均線五個交易后的收盤點位是2798.5點左右。
五個交易日后,看看誤差有多大?!?div style="DISPLAY: none" class="post-jb" jquery1297576788046="287">
中國的每一個成名的經濟學家預測經濟沒有一個準的。除了貽笑天下沒有留下什么。所以說經濟這種東西包括GDP預測要小心。大盤指數預測更加困難。巴菲特從來不預測指數點位。這種東西確實沒有多少準。郎咸平教授的反向指標作用是出名的。呵呵。
在經濟危機鑰觸底之時,巴菲特確實發出過正確的市場底部判斷并建議大家買入股票。但是沒有說具體點位。只是一個買入區域。
我最近研究大小非和全流通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大小非極低的市場成本和驚人的利潤可能是壓跨中國股市導致崩盤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我為什么看跌2011年的原因之一。崩盤是大概率事件。中國股市的投機性來源于中國股市特殊的股本結構。這是一個不太公平市場。制度造成的。我當然不希望崩盤。舉個例子:600653申華控股1月28日收盤價是3.34元。很便宜.至少不是特別貴.它從2009年7月23日開始全流通.可是你復權看看它2011年1月28日收盤價是多少?996.10元.這是一個驚人的價格.因為它的業績還不到1分錢.它跌到多少合理呢?比如說到跌到每股凈資產1元,還需要下跌接近1000倍.跌到3分錢才合理.
600653就是跌到1元的價格還是偏高.這樣它還需要下跌2.35元.崩盤有什么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