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發生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以疑兵之計攻打魏國,并且是有成效的。然而,諸葛亮卻因馬謖“失街亭”而被迫退兵,隴西三郡,得而復失。第二次北伐,發生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天,他與東吳聯合攻打魏軍,但是在陳倉久攻不下,最終不得已糧盡退兵。第三次北伐,發生在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這一次戰爭之中,諸葛亮派遣將士陳式攻占武都、陰平二郡,魏國大將郭淮帶兵援救也被其打敗,最終蜀國得到了兩郡,此戰可謂是大勝。第四次北伐發生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此戰之中,諸葛亮發明了木牛運車,并且包圍了祁山,殲滅司馬懿主力,斬殺了張郃,本來勝利指日可待,卻由于李嚴運糧不繼,導致軍中糧絕不得不退兵。第五次北伐發生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此戰之中,諸葛亮發明了流馬運糧,從斜谷發兵,占領了武功五丈原,但卻因為沒有占領北原,而與司馬懿相持百來天,最終因為糧草問題退兵。總的來說,蜀國北伐敗多勝少,屬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那么,為什么諸葛亮要堅持北伐中原呢?原因有三。一從名義說起,蜀國的建立基礎,是所謂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不北伐就代表允許一個篡漢的政權存在,那西蜀政權作為漢的代言者和復興者怎么能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如果允許了,那么西蜀的立國就大失人心,就不名正言順,這在古代會直接導致政權不穩甚至覆滅。二從實力來說,魏與蜀的實力差距很大。但不北伐會更大,就像抗美援朝的中國美國,不出兵會永遠的失去未來,出兵不一定能贏但至少有扭轉的希望,而且這樣的希望往往常有。古代戰爭不比現代戰爭,戰術上的一些些小勝利較為容易導致戰略上的大勝利。北伐似乎是以弱抗強,實則魏國也是焦頭爛額,六出祁山使曹魏的長安岌岌可危,而長安的安危直接關系到洛陽甚至魏政權的存亡,更不用提及東吳在壽春前線的蠢蠢欲動。魏國不得不分頭防御,一朝的失誤就可能帶來滿盤皆輸。所以,在當事人看來,時勢的改變也是有可為的。三從矛盾說起,西蜀政權屬于外來軍閥,與當地士族矛盾沖突嚴重,北伐中原可以將內部矛盾轉移成外部矛盾,屬于統一思想的好手段。上述是歷史學家們的評價,如果以投資的眼光看三國演義,則會是另一番味道。黃巾起義后,狼煙四起,東漢的平衡態被打破,諸葛亮出山建功立業,屬于順應形勢的靈活策略,而赤壁之戰后天下又已成平衡態,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基本屬于瞎折騰,但當局者可能并未意識到這些,或者說未達到當局者心中的期盼。因為每個人都會出現一廂情愿去做超出能力范圍的時候,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人性,所以才會留下那些大勢已去仍強為之的悲劇故事。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關注公眾號,設為★標,點點贊,點點在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