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總是不好的原因無外乎正氣不足和治法不當。有的人盲目的吃了很多藥一看都不見效,或者是停了之后馬上又反彈,到最后干脆就什么藥也不吃了,任由咳嗽不管了。
有個小伙子,三十歲出頭,前些日子感冒發燒渾身酸痛,吃了一顆退燒藥睡了一覺第二天醒來燒就退了。雖然燒退了,但卻總是頻繁的咳嗽,總覺得喉嚨有痰,偶爾通過劇烈的嗆咳也能咳出來一點黏痰。于是他就自己買了一些止咳和消炎的藥,吃來吃去也不見效,然后一天又發燒了。雖然咳嗽輕多了,但人覺得特別無力和頭暈,于是就去看病,結果被確認為肺炎。
很多人的觀念是,以為肺炎就一定是咳嗽的劇烈甚至咳嗽到哮喘、咯血。其實不然,很多人的肺炎咳嗽并不嚴重,甚至是不咳嗽了。
痰多咳嗽,經久不愈則說明體內毒素太多了,人體的正氣已經不能解決病邪了。
干咳無痰更好理解,干脆就沒有痰攜帶毒素排出體外,毒素基本都在肺內壅塞著,一直無痰一直咳,你說什么時候能好?你即便住院去做霧化,霧化的一個主要作用其實就是排痰。而且一直咳嗽也會把自身這些“零部件(對臟腑的比喻)”給震壞了。
干咳無痰,潤肺是主要思路。干咳,一方面就是是燥,是干枯,沒有津液,甚至氣血都是虛的,人體沒有能力拿出一部分液體化作痰,然后用痰進行排毒。
另一方面就是太黏了,無法咳出來。偏干枯的,我們的肺更像是一個干枯的蘋果,枯萎到一定程度咳嗽還得不到控制,肺不就朝著纖維化或肺泡破裂的方向發展?而黏呢,是肺里面沾滿了大量黏糊糊的痰,多到一定程度,喘氣就費勁了,就會特別憋悶。不管哪種類型,持續咳嗽得不到控制就會形成肺炎或造成肺虛等危害。
我不販賣焦慮。并不是說咳嗽久了都一定形成如何如何的危害,但你要抓緊解決,不要朝著那個方向發展是對的。人餓了就應該朝著廚房、冰箱、食堂的方向走,而不是去健身房、足球場或衛生間。所以方向很重要。
干咳無痰,我推薦用養陰清肺丸。這個要是根據清代名醫鄭梅澗的養陰清肺湯所創,有著不錯的潤肺止咳的作用。
養陰清肺丸:生地、麥冬、玄參、炒白芍、川貝母、生甘草、薄荷、丹皮
方中用生地黃與玄參寒涼入腎滋陰壯水。從五行來講,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可是肺已經干咳了,自然沒有能力去滋養腎水了,因此補腎水可以減輕肺的負擔。
另外,中醫亦有五行顛倒的理論,也就是腎水被充足亦可反滋肺金,以腎水救肺燥。此二藥是涼血滋陰補液藥,能補一身之血和津,因此亦能滋潤肺臟。
另外,因為地黃與玄參寒涼,所以能輔助清熱。但這個清熱達不到石膏那種退高熱的效果,和溫性藥退風寒發熱也是兩回事。而是對干咳感覺身上發燥有效,對清理燥咳肺內之火有效,防止肺炎之變,對干咳的嗓子疼有效,防止扁桃體發炎。不要小看嗓子疼,刀片嗓已經很多人都領教過了。
生地、玄參還有涼血散瘀的作用,可以防止干咳有淤血之變。另外很多上了歲數的人或者月經不太好的女性,都是多瘀之人。素有瘀血的人在治療各類疾病都要兼顧祛瘀這個問題,因此這兩味藥配伍的十分巧妙。
炒白芍主要是養肝和血的,麥冬直接潤肺生津化痰止咳。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雖然是干咳,但隨著用藥津液會越來越充盈,逐漸就有了痰了,有了痰就等于能用痰為載體將毒素咳出去。
一方面我們津液充足了,再加上清熱祛火,會讓痰不黏而容易咳出來。雖然我上面講了,吐痰就是排毒,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排毒路徑。所以通過麥冬、川貝母滋潤化痰,能讓痰毒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
牡丹皮輔助生地、玄參涼血清熱祛瘀。少量薄荷辛涼散邪,清熱利咽。生甘草清熱解毒利咽調兼和諸藥。以達到養陰潤燥,清肺利咽。用于陰虛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
但是對于重癥用中成藥的話,就算對癥,效果也會很慢,這是因為中成藥藥力太弱的緣故。所以我以下分享兩個我常用的湯藥方劑。
1.白虎湯加味:粳米24g 山藥片10g 生石膏50g(上三味先煎半小時)知母6g 玄參15g 生地15g 黨參6g 麥冬24g
用于肺燥干咳而發燒,發燒為自覺發熱且怕熱,或汗出而微微怕冷,兼見大便干燥、咽喉干痛。
2.養陰清肺湯加味:生地12g、麥冬24g、玄參12g、百合10g、炒白芍10g、川貝母12g、生甘草6g、薄荷10g(后下)、丹皮6g、茯苓6g 黨參6g
功效同上述養陰清肺丸所講,唯程度較為嚴重,可在病癥大幅度減輕后換為養陰清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