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郭建龍】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引子 漢武帝
【編者注:蒙郭建龍先生特許,本號選編先生新作《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的部分內容。限于文本編輯問題,編者去掉了文中的所有注釋。感興趣的讀者將來可以閱讀全書以窺全貌?!?div>
  一場影響中國兩千年財政制度的戰役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六月,一場發生在馬邑(在如今山西北部的朔州)的戰役決定了兩千年中國的走向。
  這場戰役的一方是漢朝的大軍,主要策劃者是一個叫做王恢的官員,另一方則是匈奴的軍臣單于。與后來漢匈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相比,馬邑之戰顯得異常平淡,雙方甚至沒有實質性的接觸就分開了。但它卻成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牌,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一場影響中國財政的大變局。
  這次戰役徹底破壞了漢匈的信任關系,雙方從和平跌入連綿不絕的戰爭。戰爭又破壞了漢初健康的財政,迫使武帝不得不建立起一套特殊的財政體系。這套新體系又被隨后的兩千年所繼承,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這次戰役的原因和經過如下。
  公元202年,經過了秦朝末年的群雄并起,漢高祖劉邦脫穎而出,結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漢帝國。
  劉邦在統一了中原后,隨即與匈奴發生戰爭。誰知中原皇帝卻敵不過草原霸主,劉邦在白登山(位于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團團圍困,差點兒成為了俘虜。從此之后,漢代的皇帝大都保持和平姿態,不惜利用和親的手段來安撫匈奴人,避免戰爭。和親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從劉姓家族中找一個女孩,由皇帝認為干女兒,嫁給匈奴。
  然而,綏靖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大的爭論。隨著漢代經濟實力的增強,“是和是戰”在君臣之間已經成了一個激烈討論的問題。
  到了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的軍臣單于再次要求和親,武帝認為這是一次改變政策的時機,于是召集群臣商討對策。
  爭論的兩極以兩個人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史大夫韓安國,主戰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貫是在燕地,即現在的北京、河北一帶,與蠻族接壤,他本人也擔任過邊吏,又參與過對南方閩越的軍事行動,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認為,匈奴單于喜新厭舊,和親后往往很快就背信棄義,制造新的麻煩,所以不如拒絕和親,準備打仗。
  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匈奴的土地過于貧瘠和廣闊,如果要打仗,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即便打勝了,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得不償失,不如繼續和親政策。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負有監察百官的權力,是朝廷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之一。而大行令(最早稱典客,景帝時改為大行令,武帝后期改為大鴻臚)屬于九卿之一,比御史大夫地位低,但它的職責是管理歸附朝廷的外國人,匈奴事務與他負責的領域直接相關。
  一個是三公,一個是直管官員,兩者的話語分量不相上下,也不難看出武帝時期朝廷內部對匈奴態度的劇烈分歧。
  這一次,御史大夫韓安國的意見占了上風,武帝許諾匈奴和親。漢匈和平又維持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馬邑,叫做聶壹的富豪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由于匈奴剛剛和親,對漢朝警惕性最低,恰是攻擊匈奴的最佳時機。
  聶壹的話與王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把聶壹的意見帶給了漢武帝,于是在宮廷里又展開了另一次討論。武帝首先就給此次的討論定了調,他說:朝廷不僅與匈奴和親,還贈送給他們大量的禮物,但匈奴態度傲慢,屢屢犯邊,有人建議使用武力教訓他們,請大家討論可否。
  主要的爭論仍然在御史大夫韓安國和大行令王恢之間進行。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在《漢書》上列出了雙方爭論的三個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發言后,皇帝才拍板決定使用武力。
  根據聶壹的計謀,他本人偷偷逃到匈奴軍臣單于那兒,獲得信任后,向單于建議說:他有把握殺掉馬邑令守的人頭,將匈奴放入城中,奪取城池。
  單于輕信了聶壹的話,把他放回馬邑。聶壹將一個死囚的人頭砍下來,掛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誤以為這就是馬邑令守的人頭,回去稟告單于可以進軍了。單于親自率領十萬騎兵前往馬邑。
  與此同時,漢朝派遣了三十萬漢軍(也有說二十多萬),并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而這四位將軍由御史大夫韓安國(他被任命為護軍將軍)統領。
  這些漢軍人馬都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里,一旦單于來到,就由王恢、李息、李廣等人擊其輜重,其余人馬與其大部隊作戰。
  如果軍事行動成功的話,可以全殲匈奴單于所帶來的十萬騎兵,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使其喪失與漢朝對抗的能力。
  然而,軍事行動進展得并不順利。
  匈奴單于在進軍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好的兆頭。
  首先,匈奴進攻馬邑并無長期占領的意圖,而是以劫掠為主。在進軍的路上,距離馬邑還有上百里,匈奴已經開始了劫掠,但他們卻發現,雖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搶劫,卻連一個牧人都沒有碰到。
  這時他們正好經過一個烽燧,單于臨時下令占領這個烽燧。恰好此時,有一個武州的小官在這個烽燧上,他被匈奴抓住,供出了漢軍的計策。單于大呼上當,引軍撤退。
  埋伏的漢軍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連忙追了上來,但由于距離遙遠,沒有追上,只得撤離。
  唯一有機會和敵人接觸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隊。他率領三萬人馬負責攔截匈奴輜重。就在他率軍殺向敵人的輜重部隊時,卻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經回撤,要和輜重部隊會合了。經過再三考慮,他認為三萬人無法與匈奴主力打仗,于是率軍撤退了。
  這次戰役以匈奴的撤退和漢軍的無功而返告終。但由于動用了三十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糧草,絕對是得不償失。漢武帝大怒,要懲罰當初給他出主意的王恢。他認定王恢臨陣退縮。與其他將軍追不上敵人不同,王恢是可以趕上并攻擊敵人的輜重部隊,卻選擇了退軍。在軍法上,擅自撤退是斬首之罪。
  王恢則辯解說,他的人馬太少,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他的撤退保全了漢軍的三萬人馬。不過暗地里他卻賄賂當時的丞相武安侯田蚡,希望田蚡為他說句好話。田蚡本人不敢對皇帝明言,就找到太后去說情,認為反對匈奴最堅決的人是王恢,殺了他就等于是替匈奴出了氣。
  但武帝不為所動,堅持認為王恢的臨陣退縮讓漢軍失去了獲勝的可能,出于面子考慮,漢軍急需的是一場勝利,哪怕只是對輜重部隊的小勝,也比什么沒撈到要好得多。
  整個事件以王恢自殺而告終。漢匈的馬邑之役落幕。
  既然戰役過程顯得平淡無奇,由于錯失時機,對敵人沒有產生任何殺傷,那為什么又說這次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呢?
  答案在于:此次戰役標志著漢帝國和匈奴的徹底決裂,此后,匈奴人再也不相信漢朝,不指望和平,雙方爆發了連綿不絕的惡戰,就算想停都停不下了。
  這些惡戰對于漢匈兩方都得不償失。匈奴人口少,戰爭消耗大,內部也產生了分裂,到了東漢中期終于瓦解。而戰爭給人口眾多的漢帝國帶來的影響,則是帝國財政的崩潰。為了應付戰爭帶來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了漢初寬松的財政稅收制度,開辟另外的財源,于是,一整套國有壟斷、政府干預經濟的制度被建立了起來,這種財政制度橫跨了兩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隨著漢武帝對舊制度的破壞和新財政的重建,一場小小的戰役通過影響漢匈關系改變了戰爭與和平,進而改變了帝國的財政結構,再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讓我們至今仍然在消受那次戰役的負面結果。
  漢初的自由經濟時代
  在漢初,中國經濟恰好處于一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自由經濟時代。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Smith)認為,政府的財政和稅收應該遵循小而簡單的原則。稅收要盡量規則簡單、平等,不要過量。相應地,財政支出也要盡量最小化,只承擔必要的安全需求(軍隊,警察),和一部分實在沒有私人愿意做的公共事業,比如道路和水壩。
  政府應該避免參與具體的經濟活動,讓社會去掌控經濟運營。在這種體系里,不需要所謂國有企業,也用不著政府去指導經濟。
  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狀況,即便是現代西方社會,也沒有做到這些原則,政府逐漸變得的臃腫,對經濟的干預也越來越大。
  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時期最接近亞當·斯密的理想,就是漢朝初期。這個時期甚至有一套接近亞當·斯密的指導思想,叫做“黃老之術”,據稱這些思想發端于黃帝和老子。所謂黃老之術,就是要求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政府幾乎全盤從經濟事務中撤出,放手讓社會力量去發展經濟。套用現在的話是“小政府、大社會”。
  現在,人們常質疑亞當·斯密理論的效果,但西漢初年的黃老之術時期恰好提供了良好的證明:在這之前,整個中國經過了戰國末期的大規模兼并戰爭、秦代的集權統治、秦末的群雄混戰,一直處于紛紜擾攘之中,民生凋敝,金融混亂。漢初休養民生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就國庫充盈、民間富裕。
  除了民間經濟的發展之外,漢初還逐漸摸索著,建立了一套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官僚制度。這套制度非常簡潔,只負責必要的行政、收稅、武裝,以及供養皇室,不過多地干擾民間經濟發展。
  這套制度在中央上是三公九卿制,也就是丞相(相當于現在的總理)、太尉(國防部長加軍委常務副主席)、御史大夫(中紀委書記加檢察院長)這三公,加上九個輔佐皇帝的官員(各個部長),以及他們的部屬。地方上采取郡縣兩級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只經過郡和縣兩個級別,所需官員的數量都不多。
  總體而言,漢代初期的官僚人數少,制度簡單,政府沒有整體干預經濟的想法。司馬遷估計道,養活中央官吏,每年所需的糧食不過只有幾十萬石。
  即便按照100萬石計算,按照漢代一畝收一石的平均生產率,約需要100萬畝土地。而漢代的耕地面積是定墾田827萬頃,100萬畝只相當于全國總耕地的800分之一。也就是說,只用800分之一的土地就可以養活整個官僚系統。
  如果折算成錢幣,當時每一石糧食的正常價格是30錢,則100萬石糧食大約為3000萬錢。
  由于養官所需很少,漢文帝甚至可以一連十幾年免除人們的農業稅。
  在《史記》中,司馬遷滿懷感情地描述了當年的富裕,成為了人們描述漢代經濟時必須引用的片段: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然而,在這幅和平安寧的圖畫下,卻隱藏著中央帝國一個財政方面的巨大死穴:稅收彈性不足。
  對于帝國而言,每年的財政收入幾乎都是固定的。農民的稅率是固定的,人口和土地的數量也變化不大,每年的總稅額就可以估算出來。而這些收入大都有了固定的用途,如養官、建筑宮殿、興修水利、維持治安等等。
  不管社會經濟多么繁榮,只要一旦出現了持續的異常情況,需要動用額外的大額開支,就會立即出現財政的緊張。而財政的緊張最終會通過政權的力量破壞掉繁榮,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的盛世都無法持續的原因之一。
  戰爭就屬于最典型的異常情況。
  戰爭:名將之福,財政之災
  與前幾位皇帝保持樸素生活,竭力避免戰爭不同,出生在和平時代的漢武帝愛好奢華和大場面,時時刻刻都試圖表現出漢家的威儀。他喜歡美酒婦人、建設宮殿,利用儒家推崇的天子禮儀四處鋪張。對后世影響更大的是,他拋棄了前幾位皇帝謹慎的態度,追求戰爭帶來的征服感。
  在大行令王恢發動針對匈奴的馬邑之戰前,皇帝在其他方向已經采取了軍事行動。
  這些行動包括:嚴助和朱買臣對南越和閩粵的戰爭,這次戰爭招收了許多東甌地方(浙江)的士兵,又從江淮一帶獲得物資供應,造成了這一帶的蕭條。唐蒙和司馬相如從巴蜀向云南貴州開辟道路,讓巴蜀的老百姓疲憊。彭吾出兵朝鮮,讓現在北京、山東一帶的老百姓承受了過重的負擔。
  由于群臣發現漢武帝喜歡戰爭,紛紛投其所好,鼓勵他放棄前任的綏靖政策,在帝國的各方邊境都采取更加激烈的對抗行為。所以,馬邑之戰并非偶然發生的,而是漢武帝個人喜好的一個自然結果。
  只是,之前的戰爭都還沒有進入不可逆狀態,如果及時收手,還能夠保持住大致的和平。而馬邑一戰,匈奴和漢朝廷從此互相猜忌,已經沒有了選擇,雙方的對抗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最初,匈奴在戰爭中占了上風。比如,馬邑之戰五年后的秋天,皇帝曾派遣四位將軍攻打匈奴。但戰爭的結果卻與皇帝的初衷大相徑庭:四位將軍中,公孫賀一無所獲;公孫敖被匈奴擊敗,損失了七千人馬;李廣被擊敗后,本人也被匈奴俘虜,他在押解的路上瞅準機會,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只有衛青小有收獲,斬首七百人。
  第二年,匈奴殺了漢朝的遼西太守,俘虜兩千人,又在漁陽圍困了韓安國,漢軍損失千人。匈奴離開后在雁門又殺掠了千余人。
  雙方的你來我往持續了十年,但隨后,漢朝進入了收獲期。
  隨著收獲期的到來,漢代也進入了一個名將迭出的時期,最著名的則是兩位年輕的外戚(武帝衛夫人的娘家人)將軍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人的成就在整個中國戰爭史中都極為突出。
  然而,就在漢軍屢屢獲勝時,真正的問題卻來到了。如果換個角度,從財政角度去觀察,就會發現戰爭巨大的破壞性,所謂名將之福,財政之災。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大將軍衛青率領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后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兵分六路進攻匈奴右賢王,出塞六七百里,斬獲一萬五千人。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大將軍衛青再次率領六位將軍,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敵一萬九千人。
  這兩次戰役是衛青揚名立萬的標志性事件,軍事學家則稱之為遠程奔襲的楷模,是中外戰役史上的名局,為漢政府出了一口積壓了幾十年的惡氣。
  但如果從經濟和財政的角度看,就會發現,當年御史大夫韓安國所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錯:即便是勝仗、大勝,也是得不償失。
  這兩場戰役造成了漢軍兵馬十余萬的損失,而為了安撫活著的士兵,漢政府又拿出了二十余萬斤黃金進行賞賜。漢代貨幣的折算率是一斤黃金折合10000錢,二十余萬斤黃金就是20余億錢。之前供養百官公卿只需要3000萬錢,而一次戰爭的賞賜就達到了中央官吏俸祿的幾十倍,可見消耗之大。
  但這還不是全部。被俘的數萬名匈奴人也受到了優待,吃飯穿衣都由漢政府供給。再加上正常的戰爭物資、糧食消耗,漢代財政吃不消了。
  為了應付這巨大的開支,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拿出了庫里所有的積蓄。當年文景時期積累的豐厚家底已經耗空了,可還是不夠支付戰爭費用。
  最后,武帝只好下詔賣爵,因為賣爵可以獲得三十余萬斤黃金的收入。買爵的人可以免除一定的人頭稅,還可以當公務員(吏),甚至當官。
  公元前121年,年輕的驃騎將軍霍去病連續兩次進攻匈奴,令匈奴的渾邪王投降了漢朝。從軍事角度講,這又是傳奇的一年,霍去病的征戰可謂出生入死,一萬兵馬最后只剩下三千。但他轉戰河西走廊五國,殲敵九千,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之后再一次孤軍深入,殺敵三萬。匈奴的渾邪王歸順了漢朝,這是一次分裂匈奴的巨大勝利。
  但從財政上,司馬遷卻只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數字:這一年漢政府的財政消耗是上百億。這個數字甚至超出了前幾次戰爭的總和,是中央政府一年正常財政收入的數倍。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戰爭支出大增,政府疲于應付時,漢武帝的其他政策又導致了額外的花銷:為了運送糧食和戰略物資,要求有一個良好的運輸系統,于是興修水利,開鑿運河。最終開河的效果并不明顯,卻耗費了無可挽回的巨款。
  作為戰略品的馬匹一直是漢政府的心病。在古代,一個國家的馬匹數量在十萬到幾十萬之間,一場戰役的馬匹消耗就接近于這個數字。為了彌補消耗,漢武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去養馬。他將數十萬中原百姓遷往關西,但這些百姓一下子還不能養活自己,只能由政府給予補貼。
  就在大司農還在戰戰兢兢考慮如何應付如此眾多的財政包袱時,北方更大的勝利又來到了。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聯軍直搗漠北,完成了對匈奴的重大一擊,霍去病更是到達了位于外蒙古的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兩位將軍斬殺的匈奴合計達八九萬人。
  在如此的大捷背后,財政上卻是另一幅景象:此役戰死的馬匹又高達十多萬匹,不管采取什么政策鼓勵養馬,花多少錢,都禁不起戰爭的消耗。而為了獎賞出生入死的戰士,皇帝拿出的賞賜高達黃金五十萬斤(折合50億錢),超過了政府一年的正規財政收入。面對空空如也的國庫,皇帝又如何滿足將士們對于金錢的渴望呢?
  從冷冰冰的數字和空蕩蕩的倉庫可以看出,巨大的帝國一旦統一,就要承擔高昂的統一成本,幾次邊境戰爭就足以拖垮漢代曾經健康的財政。
  那么,漢武帝又該如何應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邊關小吏一句話,讓西漢付出巨大代價,影響了2000余年的封建歷史
[上下五千年]馬邑誘敵戰
馬邑之圍:動員了30萬漢軍連匈奴的毛都沒摸著,反而折了一員大將
韓長孺列傳(二)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歷代王朝興衰的真相,原來都和這兩個字有關!
馬邑之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榆树市| 朝阳区| 米泉市| 阿克陶县| 谢通门县| 漾濞| 久治县| 万年县| 蓬溪县| 洪洞县| 临朐县| 云南省| 嵊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汶上县| 乡城县| 岫岩| 牡丹江市| 桐柏县| 安龙县| 波密县| 二手房| 垣曲县| 辉南县| 玉山县| 亳州市| 繁昌县| 崇义县| 东平县| 肥西县| 丰台区| 海南省| 兴山县| 宜兴市| 黄梅县| 高密市| 页游| 独山县| 泰宁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