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圖/來源于網絡
?
01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觸及到死亡的話題。在「貪生怕死」的人類意識深處,人對死亡問題的態度是恐懼與顫栗,常常像鴕鳥一樣對生死置之不理。
無論重于泰山,抑或輕于鴻毛,生者對死者的態度幾乎是圍觀群眾式的——你死了,我活著,我們聚到一起來懷念你,悲痛只是出于這件事對自身的提醒與震動。
死亡之所以令人懼怕,不是出于肉體的消亡,而是出于肉體所具有的力量的消失。
過去,人們知道人必有一死,無人不曉「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叫你到五更」的老話。但若真論起來,誰也不知道自己的死期(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例外)。人們也熱衷于去推測自己的陽壽——往往是借助算命先生的一項娛樂活動,沒人當真。
當一個男人捏著異性的小手說她胃寒,并且在「生命線」上發現命運的「波折」以及它的頑強時,心里想的并不是對方的健康與壽命,而是她的皮膚與身段。
02
無論如何,我們都忌諱死亡的話題,也沒人敢聲稱他懂得了死亡的奧義。
因此作為一個有志于科學發展、社會進步、人類福祉的互聯網青年,當我看到以下新聞時,內心的感受是「復雜」的,矛盾中隱含著疑惑,興奮中難掩憂慮。
據美國媒體報道,谷歌公司已開發出一種新AI(人工智能)算法,可預測人的死亡時間,且準確率高達95%。
最近,谷歌的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
要知道《自然》雜志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已誕生一個半世紀。雜志以報道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因此如果谷歌的相關研究在此雜志上發表,那我們就很難想象這一話題是出于噱頭而杜撰出來的。
03
在人工智能進入突破性歷史階段的前夜,我曾預測一些職業會被AI取代,醫生是首當其沖的一類。
要知道,醫術往往建立在長期的經驗基礎上,醫生見過的病人與癥狀越多,處理過的案例越豐富,相應的對癥下藥的手段才更有效。而所謂的「經驗」其實就是「數據」,醫生累積的數據,以及處理數據的模式,決定了他的醫術。
人作為感性的動物,在數據處理上一定不如客觀、冷靜,計算速度飛快的機器人。
因此我斗膽設想在未來,一個人感覺身體不適,步入醫院后,就如同進入了自動化的生產車間,躺在輸送帶上,一路過去抽血化驗,X光投射,核磁共振等等,根本沒人問你一句話。
與此同時,你開始被各種機器手進行種種操作,消毒,輸液,往你嘴里噴藥,大約兩個小時后,你從傳輸帶上如同一個被找到的航空托運包落到地面,走出醫院。
當你回頭瞭望這間巨大的「治療車間」時,不僅身體已經恢復如初,而且你的數據已經分門別類被輸入了醫院的數據庫。
一切都那么悄無聲息,有條不紊。這就是精密計算的治療過程吧!
04
同樣是人工智能帶來的革命性預言,谷歌公司的新研究卻讓我坐臥不寧。
報道說,這項AI技術對醫院患者面臨的一系列臨床問題進行了測試。在研究中,谷歌對來自兩個醫療中心至少21.6萬名成人患者(注意這一數字,是二十多萬人),應用了這一AI技術,測試時間至少為24小時。
研究人員從電子健康記錄中獲取了大量數據。并從這些臨床問題和結果中做出有效的預測,包括一項重要的臨床結果——死亡。
這項理論性證據研究發現,該算法可準確地預測病人的死亡風險、再入院,延長住院時間和出院診斷。在所有情況下,該算法都被證明比以前公布的算法更精確。
據加州大學舊金山衛生系統的數據顯示,該AI算法在預測患者死亡率方面有95%的準確率,而來自芝加哥大學醫學系統的數據顯示,其準確率為93%。
05
百分之九十多的準確率。
這就是說,當你被這一算法進行了相關身體數據的計算之后,它能夠對你截至目前為止的健康狀況做出種種預判,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案,以及告訴你情況已經這樣了,「能吃點啥就吃點啥,能喝點啥就喝點啥」。
在這一殘酷的現實面前,你需要接受自己就要「嗝屁了」的判斷。
理智上固然如此,可是情感上誰又愿意接受呢?
06
最近兩年圍繞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運用出現越來越多的爭論,正所謂凡事都有利弊兩面,如何取舍與均衡是很難的選擇題。
不說別的,就說令人們想想就虎軀一震的殺人機器人,如果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成為現實,那幾乎是一場噩夢。沒有人能夠與冰冷的沒有疼痛感和情緒的機器人對戰而取勝,它們會像電影中的冷血殺手一樣橫掃人類生活的地球。
雖然,在醫療領域,AI的發展一定有利于人類健康。但是無限制的發展,必然帶來相反的效應。
就如同谷歌的研究,它讓你知道自己的死期,從心理學和人類社會的自然秩序來看,一定會帶來不可預測的結果。
我們也可以斗膽設想,未來有一天,你走進巨大的「治療車間」,從傳輸帶上下來后,有一片紙條落在你手中,那上面寫了你的身體癥狀,治療手段,末了還有一句:該患者在正常狀態下(不出于交通事故刑事案件雷擊等)還能存活兩年零六個月。
換做我,首先是拒絕在就診時提出這一診斷要求,這不僅省了一筆費用,還能讓我在余生(管它有多長)中繼續安安穩穩地生活,該干嗎干嗎,而不是發現自己來日無多(就算多也是確定的,掰著手指頭算自己還有幾天)的情形下冷冰冰地走向死亡。
活著就是活著,死亡是與生活無關的另一件事,二者絕不能產生精確的邏輯關系!
否則,那將是多么可怕的彌漫著悲觀和宿命色彩的人間景象,所有人都掛著聽天由命的表情,如喪考妣般走來走去,進而喪失了熱愛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