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能夠贏得戰爭的秘密,不是別的,正是自由和理性的精神。
戰爭成敗的邏輯
——影評《決戰中途島》Midway
文|立峰
作為一個小女人,我不知為什么,如此愛看戰爭電影,還常常看得感天動地、眼淚汪汪。凡是戰爭大片,比如近年來上映的《敦克爾克》、《至暗時刻》、《珍珠港》、《堅不可摧Unbroken》、《狂怒Fury》、《血戰鋼鋸嶺》、《模仿游戲》、《柏林孤影》,等等等等,只要是公映的,我都會在第一時間跑去影院觀看。
而我邊看電影時,總會邊忍不住思考:戰爭的本質是什么?就好像一個人時時在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的終極的哲學問題。
而這個問題,也許是每一位戰爭片的導演,都在試圖通過電影,向觀眾傳達的。嚴肅的電影題材,無一不在盡量還原戰爭的真相、殺戮的殘酷;而歷史上每場真實的戰爭,都像一張張血盆大口,似乎是再多年輕的生命、鮮活的軀體、都無法填滿的。所有這些義無反顧奔赴戰爭的、渾身散發著生命活力的年輕軍人,他們究竟在為何而戰?所以,每一部戰爭片,同樣也是一部情感和倫理片。
而在這部《決戰中途島》里,導演羅蘭·艾默里奇用完美的電腦特技,所展示的戰爭場景,顯得格外得真實、刺激、而又殘酷,幾乎讓人不敢直視。駕駛戰斗機的飛行員,一次次以血肉之軀,直插入日本海空軍的中心地帶;迎接著從海洋和天空兩個方向,不斷密集飛來的槍林彈雨。
每每看到這些場面,我總希望自己正置身于一場逼真的電玩網游之中,仿佛能有無數次生命重啟的機會。但電影里的,全都是真實的歷史再現,事實上,隨著每一架中彈爆炸的飛機一同逝去的,都是一個一個實實在在、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真實而年輕的生命。
戰爭不是電游,生命也只有一次。也許只有好的電影,在有能力還原真實歷史場景的同時,才能引發人們的無限深思。
中途島海戰在二戰史上,是一場著名的美方以少勝多、奠定日軍敗局、扭轉了整個二戰戰爭局勢的一場關鍵戰役。Midway,意為中途,實為轉折。
上圖,是當時的日本海軍與美國海軍的實力對峙情況,單論航母戰艦的數量,日本在當時可以說是遠勝美軍。日方光航母就是八艘,而美方的三艘航母之中,有一艘約克城號,在5月27號才跌跌撞撞回到夏威夷維修。但照理至少3個月才可能修復的航母,沒想到才72小時不到,居然就被搶修完成,立刻再次轉頭奔赴中途島,投入到了下一場與日軍的戰斗之中。
要知道在中途島戰役以前,身經百戰的日本海軍始終保持著不敗的戰績。而這場戰役,殺紅了眼的山本五十六,也不惜賭上了自己的血本,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
三口多聞畢業于普靈斯頓大學,原為山本五十六認可的接班人
但前者在這次戰役后自殺,后者后來死于美軍的一次伏擊
而剛參戰不久的美國海軍,剛剛遭受到珍珠港的偷襲,損失慘重,還沒緩過神來。而在中途島海戰(1945年6月)前的僅一個月,日本和美國之間剛發生的珊瑚海海戰(1945年5月)中,日本同樣取得了戰術性的勝利。從當時情況看,美軍的形勢比起日軍,要嚴峻得多。
但又是為什么,戰爭的結果,卻是美軍取得了壓倒性的絕對勝利?而日本自中途島一戰,便奠定了在它在二戰中的敗局?
中途島Midway Island位于太平洋中部,是一個面積僅為5平方公里、幾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小島。它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其戰略位置。它正好位于日本和美國的正中間,并靠近夏威夷。二戰中日美兩國看重的,就是它的軍事價值。
這部電影,無疑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拍攝的。但電影當中的日本軍隊,卻依然英勇,完全不像國產電視劇里的手撕鬼子場景。
但是日本軍人的英勇,大多建立在對天皇愚忠的集/體/煮/義精神之上;相比之下,美國軍人所展現出的,則是每個人不同的鮮明個性、率真性格,各人獨一無二的聰明才智;更重要的,是他們發自內心,對于Americanism美/國/精/神的認同,即對于Individualism Values & American Way of Life的維護;以及Love to their Family、the Pursuit of Liberty。當美方飛行員心懷這樣的信念飛上天空,他們才可能戰無不勝。
日本與美國、東方與西方,兩個國家、不同的民族,他們所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品質與精神風格。而這對于一場戰爭來說,難道這又能起到什么決定性的作用嗎?
所有戰爭,說到底最終比拼的,還是國家實力。美國海軍,雖因前不久的日本偷襲珍珠港,才對日宣戰、倉促參戰。因此,當時美軍的武器裝備,比起老牌軍/國/主/義國家日本,尚有差距。但是,以美國當時的工業生產能力與物資能源儲備來看,日本則完全不是對手。
事實上,經中途島一戰,日本的四艘航母完全報廢,直到戰爭結束,也只生產出了一艘新的航母;而以美國的生產能力,一個月就能輕輕松松造出一艘。不然,那艘被打成殘廢的約克城號,如何能在72小時內就被迅速搶修、回到戰場?
美國作家維克多·漢森VictorHanson,有本名著叫做《殺戮與文化》,研究的就是歷史上西方軍隊勝利的秘密。漢森認為,歷史上的東西方之間的戰爭,西方軍隊之所以能夠總是取勝,其背后的根源在于西方字油freedom、理性reason的文化和價值觀。
作者在書中,例舉了歷史上東西方之間,所發生的九次戰爭。其中作者認為,中途島海戰中美國之所以勝利,很大程度上因為美國軍人身上所展現的“大膽和獨立”的精神。
漢森說,這場戰役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西方軍隊的Individualism。也許我們馬上會問:打仗怎么還能夠個/人/煮義呢?軍人難道不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嗎?
中途島海戰過程中,有個細節是破譯密碼,電影當中有位被Layton中校稱為“天才”的家伙,行為古怪、形象邋遢、不拘小節。這種人在日本軍隊里就絕不可能存在。只有軍容整肅、遵守軍紀的人,才能在日本軍隊混下去。
而在美國軍隊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個性鮮明的人,甚至作戰期間,軍部會把閑著的音樂家召集過來,一塊幫著破譯密碼。因為破譯密碼及其復雜,不但需要智力,更多的還需要想象力,而音樂家的樂感,極可能帶來破譯的靈感。電影中也同樣花費了許多篇幅來說明,能成功破譯出密碼,是整個中途島海戰取勝的關鍵一環。
日本人總有個概念,認為美國人的生活條件太優越,家家有別墅、汽車,所以一定都十分怕死。但美國人的英勇,卻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想象。
不過,美國人的英勇,與日本人自殺式的英勇完全不同,他們隨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創造性。就好像電影里的男主飛行員,就連架個飛機都幽默感十足,他們可以憑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在戰場上隨機應變,做出最好的、最適合的臨時決斷。
而反觀日本人,如果事先做好了戰術規劃,就再也不能變了,一切都得嚴格按照規矩來。可惜山本五十六的計劃做得太完備了,而密碼最后又被美國人全部破譯,日軍的這次戰役,哪里還有不敗的道理呢?
有位二戰期間在緬甸與日軍交戰、互有輸贏的英國元帥斯利姆WilliamSlim,總結日本人的特點時說:如果日本軍隊計劃得當,且實施順利時,他們會像螞蟻一樣勇敢而殘忍;但如果他們的計劃被打亂,一切變得不順利時,他們也會像螞蟻一樣的混亂不堪。
他說:日本軍隊其實是真正的怯懦,不是勇氣的怯懦,而是精神的怯懦。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敢于去改變計劃。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分辨出,什么叫做集/體/煮/義帶來的勇氣?什么又叫做Individualism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如果我們回到整個大歷史中去追問,或在人類戰爭史的高度上來觀察,為什么東方的波斯帝國、中華帝國、蒙古帝國,雖然強盛一時,但最終沒落?為什么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歸根結底,還是由西方人所創造的?為什么是WestenCivilization,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對全人類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答案,正源于西方的獨特文化:正因其對于個/人/字油與個/人/荃利的崇尚,所以能重視理性;因為理性,所以能獨/立/思考;因為獨/立/思考,所以個體能有主動性和創造力。正是這些因素,讓他們抓住了機會,取得并維持了長久的勝利。
崇尚個性、向往字油,用個人的勞動、智慧和能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和幸福,這不就是Americanism帶給我們的啟示嗎?
現在,我們是否可以回答,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戰爭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戰爭,不僅是不同利益間的堅決較量;說到底,戰爭,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信仰之間的生死抉擇。之所以在戰爭當中,會有那么多人義無反顧、奮不顧身地,投入到無盡的恐怖與血腥之中,拼盡全力、去贏得勝利。不是因為他們愿意去做集/體/煮/義的炮灰,而是他們擁有一種真正的責任感,有勇氣為捍衛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去作出自己的抉擇、承擔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