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8月20日閑魚優品欄目下官方驗貨入口,右為消費者在此購買的瑕疵二手單反相機鏡頭
30秒快讀
1、一次閑魚買家維權,牽出一個只有買家不知情的真相:“已驗貨”三個字,只是閑魚、第三方質檢機構和賣家“合謀”的誘餌,一份賣家給自己出具的驗貨報告,卻成為抬高價格、提高成交率的手段。
2、《IT時報》記者深度調查發現,只要1萬元服務費,賣家便能自行出具“閑魚優品已驗貨”官方檢測報告,并因此將商品賣出10%-20%的溢價,而這筆溢價,是買家為平臺信任買的單。
3、8月20日,記者向阿里公關發去采訪提綱,至今無任何回復。8月24日,閑魚悄悄將多個“官方驗機”入口改為“已驗機”、“精選手機”、“質檢驗貨”等字樣,多數圖片上“閑魚優品官方驗貨”的印章已經摘掉,但不變的是,賣家仍在自己給自己驗貨。
左為8月20日閑魚二手手機入口截圖,右為8月24日同一入口截圖
2019年1月,阿里巴巴旗下閑置交易平臺閑魚正式上線“閑魚優品”頻道,宣傳稿中稱,所有上線閑魚優品的商品都會通過32道檢測鑒定,所有商品的售后,都享受7天無理由退換、30天包換、180天質保的服務。
進入閑魚“優品撿漏”頻道,印入眼簾的是“官方驗機”。“閑魚優品官方驗貨”這個標簽,似乎是阿里在二手交易領域打造的另一個類“支付寶”產品,以平臺商譽擔保二手商品品質,消除買家顧慮。
“閑魚優品”四個字,承載著無數用戶的信任,承載著平臺成交量激增的重任,背后卻是一場賣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自導自演。
01
買家投訴
官方“已驗貨”竟然是賣家自驗自賣
近日,攝影愛好者張超(化名)在閑魚上購買了一個二手佳能單反鏡頭,卻經歷了一場耗時耗力的維權。
為了避免買到問題產品,張超特意選擇了一個打著“閑魚優品官方驗貨”標簽的鏡頭,平臺提供的驗貨報告顯示,鏡片情況、內部情況、性能檢測等多項指標全部正常。
這個鏡頭售價1500元,比市場均價高出200元左右,但出于對閑魚官方驗貨的信任,張超還是毅然下單了。
然而,這個“閑魚優品”卻有著肉眼可得見的問題,鏡頭里滿布灰塵。
盡管“閑魚優品”首頁寫著7日無理由退換,但賣家對他的退貨要求依然再三推諉,最終客服介入后,問題才徹底解決。
原本以為這件事就此了結,一張快遞單卻不小心暴露了真相。
“退貨簽收人(賣家)和驗貨質檢員竟然是同一人!難道所謂的官方驗貨,是賣家自己給自己驗貨嗎?” 張超一直以為,“已驗貨”商品是由閑魚認證第三方質檢機構“背書”。
對于張超的舉報,不同閑魚客服說法不一,有的客服表示,平臺并不允許賣家自己給自己驗貨,有的客服則從始至終不對此漏洞做出解釋,只表示退貨已成功,會影響賣家的曝光率,進而影響成交量。
可事實上,這位“自賣自驗”的賣家依然活躍。8月11日和8月12日,他接連賣出兩個單反鏡頭,其中成交的3200元索尼鏡頭同樣打著“閑魚優品官方驗貨”標簽,但驗貨人依然是他自己,并且頭像旁標注著“資深質檢師”,已質檢了523臺設備。
從張超發現問題到記者介入,僅僅半個月時間,這位“資深質檢師”質檢了8臺機器,即使張超已向閑魚客服舉報多次。
張超的遭遇并不是個案。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閑魚驗貨的投訴多達695條,21CN聚投訴平臺上也有224條相關投訴。
買家紛紛質疑閑魚優品驗貨報告的公允性,閑魚為何縱容賣家驗貨報告“放水”?賣家自驗自賣的現象只是個案嗎?
截至發稿,阿里公關沒有回復《IT時報》的采訪問題。
02
記者調查
確認:驗機證書可批量供應
在每款“已驗貨”商品背面,貼著一張“驗機證書編碼”,一串條形碼下面寫著“由閑魚合作伙伴摩泰質檢中心提供”。
2019年12月,閑魚宣布與收收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其旗下的摩泰質檢中心主要角色便是支持閑魚二手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以及數碼周邊配件“已驗貨”項目。
“你在閑魚上看到‘已驗貨’標簽的商品,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驗的,線下賣不掉的次品,我們才會放到閑魚上賣。”
“閑魚上都是‘炸彈’,‘已驗貨’的標簽紙可批量供應,不需要把手機寄過去給他們測,花點錢就行。”
循著閑魚首頁二手手機、官方驗貨入口,記者找到了多位入駐閑魚優品“已驗貨”的上海賣家,其地址多指向上海通信數碼市場。
多位賣家向《IT時報》記者透露了“閑魚優品”的秘密:
每個商品上的“已驗貨”報告,只需賣家自己完成驗貨,在統一后臺發布便能打上官方標注,而要想獲得官方認可的驗機證書,只需向閑魚和其認證的第三方質檢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
也就是說,賣家并不需要將二手數碼產品寄給摩泰質檢中心檢測,檢測報告全程由賣家自己出具,而摩泰平臺也不會對驗貨過程進行一一復核,只有遇到買賣雙方糾紛時才要求賣家提供驗貨監控錄像,平時只會做一些隨機抽檢。
但在之前雙方合作時發布的新聞稿中卻稱,“商家在發布產品前必須通過摩泰質檢體系質檢所有項目,一機一檢,且對質檢全程錄像。”
親測:一萬元帶來的“好生意”
走訪中,一位二手攝影器材老板向《IT時報》記者展示了一個微信群,這是閑魚官方客服在市場里招募已驗貨合作伙伴的對接群。
這位老板坦承,賣家驗貨是在閑魚官方許可下進行的,而且這是閑魚和第三方質檢機構重要的盈利模式。
“支付一萬元服務費,我們就可以給合作伙伴寄已驗貨的標簽,賣家可以自己質檢,貼標拍照,上傳到統一后臺,然后發布到閑魚。”
閑魚App官方“已驗貨”供應商招募入口
一位負責閑魚優品入駐人士對記者表示,不需要提供工商營業執照和公司照片,只要有負責人身份證正反面照片和半身照,并對工作環境,比如筆記本、監控攝像頭等設備拍照上傳,就能申請成為“已驗貨”供應商,至于工作環境要多專業?“只要能證明是做手機的就行,你懂的。”
閑魚優品“已驗貨”供應商后臺
《IT時報》記者獲得的《閑魚優品已驗貨平臺服務協議》顯示,每售出一臺二手3C數碼產品,平臺將向賣家收取交易金額3.5%的服務費用,最低5元封頂100元(筆記本類產品不設封頂),從服務費中扣除。當服務費余額低于5000元時,需繼續充值才能正常發布商品。
《閑魚優品已驗貨平臺服務協議》
這意味著,賣家繳納1萬元服務費后,就可以為自己銷售的商品驗貨,而每賣出一筆,需要支付3.5%的傭金給平臺和摩泰。
顯然,這是一筆合算的生意。除獲得驗貨報告背書外,閑魚優品賣家還可以得到閑魚平臺的流量扶持。
閑魚平臺《已驗貨賣家級別管理規范》提到,新入駐賣家開通3個及以上的閑魚賬號已驗貨認證,閑魚客服介入率低于1%,賣家積分在60分以上,發布商品總數在100臺以上,就可以成為大賣家,獲得更多流量扶持,包括大促資源位、淘寶流量資源、閑魚流量加權、閑魚優品標簽等等。
數據顯示,2020年7月,閑魚優品成交額同比增長212%。
圖源:閑魚
商品溢價也是賣家愿意加入的重要原因。
暗訪中,記者將多款線下二手商品、閑魚平臺上沒有“已驗機”報告的商品和閑魚優品“已驗貨”商品進行對比,同樣成色的商品,“已驗貨”商品價格普遍比市場價高10%-20%。
03
記者手記
閑魚,請敝帚自珍
一份份驗貨報告,在為閑魚優品二手商品質量背書,但有多少買家知曉,所謂的官方驗機是賣家自己貼的?
采訪中,記者一直希望了解,閑魚到底是否知情賣家和驗貨人是同一個人?這種自驗自賣的情況,究竟是賣家違規操作,還是官方默許?截至發稿,記者給阿里公關發去的采訪提綱,無任何回復。
盡管阿里官方并不愿直面媒體,但從現狀來看,閑魚優品難逃“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質疑。
回望2003年淘寶初建時,支付寶橫空出世,平臺擔保交易打消了買賣雙方的顧慮,這才有了此后的阿里盛世。
而閑魚里的官方“已驗貨”,表面上將驗貨環節前置,免去了驗貨擔保的時間成本,但賣家自己提交驗貨報告、發布二手3C數碼產品,顯然有悖第三方質檢機構中立的原則,何來“官方”?平臺公信力在哪里?
《IT時報》記者持續觀察閑魚發現,對于這個淘系流量大戶,阿里似乎總是有點“偏愛”,以至于對其監管并不像淘寶和天貓那樣嚴苛,且很多面向消費者的說法自相矛盾:比如閑魚優品官宣是“7天無理由退換、30天包換、180天質保”,但在“已驗貨”商品頁面,只剩下“60天質保”,且入口極深,消費者很難發現。
所有二手交易平臺都面臨變現模式的困境,尤其是閑魚這種C2C模式,提供第三方質檢服務、流量扶持、拍賣服務費是其為數不多的盈利模式,也是二手交易平臺最重要的“核心資產”,這是平衡好買賣雙方利益沖突的重要砝碼,也是平臺能否長久獲得用戶青睞的關鍵,但閑魚卻把它做成了一門只賺錢的生意。
如果不能保持專業、客觀,阿里歷經21年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平臺信任感,將有可能在“閑魚優品”上被消耗殆盡。
圖源:阿里巴巴官方紀錄片
閑魚,敝帚自珍。
作者/IT時報記者 孫妍
編輯/挨踢妹
排版/黃建
圖片/采訪對象、閑魚、阿里巴巴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