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丁磊在網易直播間中談到選人標準,表示“網易選人最重要的素質就是'獨立思考和邏輯能力’,但這是絕大多數中國學生不具備的,包括很多名校畢業生也不具備。”
丁磊的話或許有些絕對,但毫無疑問的是,在這個嘈雜的世界,我們每天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信息,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必須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和意識。而這時,一個好的思維習慣就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3種不良思維習慣,如果你也有,就一定要注意了。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作者:霍輝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不良思維習慣一
暈輪效應思維
所謂暈輪效應(halo effect),是指我們通常會先認識到一個人身上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這些特征和這個人的其他一切都聯系起來。
我們對一個人的認識,會決定我們怎樣去接受和評價他的觀點。如果有一個人某個方面有一技之長,我們就會在大腦里給他“涂上一層光環”,以為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也有過人之處。這樣一來,我們就特別容易接受他的觀點。
舉個暈輪效應的例子,為什么好女人總遇到渣男?
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鑒》中,戚薇飾演的陳可遇到黃越彬,立刻就被這位學識淵博、風度翩翩的海歸藝術家吸引了。在她眼中,黃越彬完美無瑕。
兩人一起吃飯,聊得非常投機,相見恨晚。可該結賬的時候,黃越彬借口去洗手間,暗示服務員找陳可買單。區區140元,就檢驗出黃越彬的人品。
后來,陳可和黃越彬一起買衣服,黃越彬因為衣服太貴不舍得買,陳可看出他的窘迫,假裝把他支開,然后買了一張1萬元的儲值卡,送給了他。
再后來,黃越彬干脆就住陳可家,吃陳可的,喝陳可的,連他搞藝術買的音樂、電影碟片都是花陳可的錢買的,自己一分錢不花,卻也心安理得。
因為“暈輪效應”的存在,陳可高估了黃越彬的善良品行,以為他才華橫溢,其他方面一定也很優秀,包括品行也一定高尚。
直到黃渣男傍上了更有錢的女人,陳可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
暈輪效應,其實是我們沒有充分思考就倉促做出判斷,這種“快思考”是基于直覺的自行運行,很容易出現偏差。
02
不良思維習慣二
以自我為中心
1990年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該實驗給敲擊者一張25首名曲的單子,里面都是像《祝你生日快樂》這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
每位敲擊者挑選一首曲子并在桌子上敲打出它的節奏,聽眾的任務是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歌曲。
實驗開始前讓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概率,他們預測概率為50%。但結果卻是聽眾只猜出了2.5%的曲子。差距為什么這么大?
因為敲擊者知道答案,因此他無法想象不知道答案的聽眾為什么會猜不出來。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對象的話,那么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這個對象是什么樣子的。
“知識的詛咒”原因就是很多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總是自以為是,覺得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和自己一樣。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也通過實驗印證了“知識的詛咒”。他發現,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缺陷,這就是著名的“達克效應”。
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達克效應。比如越是學渣越覺得自己考得不錯,越是新手司機開車越膽大。
夜郎自大的背后,是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地相信自己的判斷。越是無知的人,越盲目自信。
03
不良思維習慣三
可得性啟發
坐飛機與坐汽車,哪種出行方式更安全?很多人選擇的是汽車。
我有一位同學特別怕死,出行從不坐飛機,再遠都是坐汽車或火車。
因為每一次飛機失事都是大事,看到機毀人亡的畫面都讓人慘不忍睹,眼見為實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倉促作出判斷。
但實際上,大數據顯示,飛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空難幾率微乎其微,造成多人傷亡的事故率約為三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三百萬個航班里才可能有一次事故,相當于你每天坐一次飛機,這樣飛上8200年,才可能會不幸遇到一次飛行事故。
美國安委會曾對1993年——1995年間發生的死亡事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乘坐飛機要比乘坐汽車安全22倍。
這就是個可得性啟發案例。
所謂“可得性啟發”,指的是一般人都有心理捷徑,即只根據我們手邊最容易獲得的信息來形成結論。
造成這種不良思維的原因是人的惰性和慣性,懶于花時間和精力獲取新信息,習慣于依賴自己已有的信息,盡管它未必是你真正需要的。
這種可得性啟發和另一個有害的思維習慣緊密相連,那就是近因效應,也就是最新出現的刺激會促成印象的形成。
例如,盡管乘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現一場空難后,常常有很多乘客幾個月都不敢乘飛機出行。單純一場空難在他們的思維中所起的作用要遠遠大于系統的安全數據所揭示的真相:其實讓他們銘記在心的空難,出現的概率要多低有多低。
培根在《習慣論》中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不良思維習慣,真的會影響你的命運。那么,如何改變這些不良思維習慣呢?
04
批判性思維
是改變不良思維習慣的鑰匙
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一個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并通過分析,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
我們很多人在學習和思考的時候,會像海綿充分吸收水分一樣吸收知識。這種思考模式能讓你吸收外部世界更多的信息和知識,而這些知識將會為你今后展開更復雜的思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海綿式思維卻有個嚴重致命的缺陷:它對哪些信息和觀點可以相信,哪些應該摒棄,提供不了任何判斷方法。如果你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那么最后你看到什么,就會相信什么。
你只有獨立思考,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自己掌握主動權,自己決定贊同什么,反對什么;吸收什么,摒棄什么,而不是不加分析判斷,全盤吸收。
批判性思維,就是改變不良思維習慣的鑰匙。
那么,如何訓練批判性思維呢?
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圣經”《學會提問》一書的作者尼爾·布朗(Neil Browne) 和斯圖爾特·基利(Stuart Keeley)提出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方法,那就是:學會提問。在學習、判斷的時候,不斷向自己發問并努力尋找答案。
具體來說,成為一個批判性的思考者,你可以從以下10個問題來判斷別人的看法或觀點:
1.論題與結論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確
4.價值觀假設與描述性假設
5.論證中是否存在謬誤
6.論據的效力如何
7.有沒有替代原因
8.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9.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10.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概括起來就是,如果有人再拋給你一個觀點,你可以提三個問題:
他在說什么?
他為什么會這樣說?
他這樣說有沒有道理?
舉個大家都關心霧霾問題。
以前,你對陷入治霾爭論的某些人很有成見,不管他們說什么,你都認為是錯的。
現在,你要問:他在說什么?然后找出他們的觀點,再進一步評論。
比如有人說霾是健康殺手,治霾必須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還有人說霾的形成原因復雜,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治霾不可一蹴而就。
面對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你無所適從?,F在你要接著問:他為什么會這樣說?
治霾的爭論背后隱藏著“健康和發展兩者誰更重要”的假設。認為健康更重要的人,就會覺得治霾刻不容緩;而認為發展更重要的人,則認為經濟增長不可放緩,否則后患無窮。
找到這個價值觀沖突以后,你要進一步追問:他這樣說有沒有道理?
如果認同某一方的價值觀假設,你仔細評估他提出的理由,注意他對關鍵詞語的定義、證據的效力、論證的方式,這樣你自然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就是理性思考,最需要的就是認真。
胡適曾說過,我們要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他強調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深以為是。
關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