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按英美普通法的觀點,法律應該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發明的。而且,誕生于英國的普通法體系,正是哈耶克所謂的,法律由自發秩序、自然演化而來的典型范例。因為,整套英國法律,完全來自源遠流長、層層疊疊的傳統和判例;而更為奇葩的是,英國直到今天,甚至都沒有過一套成文的憲法。但是,被發現出來的英美法,運行的效果究竟如何,它是否很好用?又是否能管用呢?現如今,兩個美國人一提到Trump,就有可能吵起來;但如果是兩個中國人,一提哈耶克就可能會吵起來……這么說可能有些夸張,嚴格說來,應該是兩個中國的知識分子,一提哈耶克就可能吵起來。可見,哈耶克在中國知識分子心里的分量。就算你對經濟學不感興趣,也一定常常聽到這個名字;還有,他那本每個人都聽說過的書——The Road to Serfdom。 哈耶克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他與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有過一場著名的辯論。而且,這場辯論持續了超過20年,被人們稱為世紀之辯,辯論的主題是:
1、哈耶克反對?府對經濟的干預,認為任何形式的?府直接干預經濟,結果一定都非常糟糕;
2、而凱恩斯卻認為,在某些危急時刻,比如在遇到全國性的經濟危機的時候,?府就應當果斷出手來拉動經濟;而這,也應是?府的責任。
可見,哈耶克相信時間的力量。他讓人不要自詡上帝、越忙越亂;認為只要假以時日,某種秩序便會涌現出來,就能自動自發地、逐一解決所有棘手的問題。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的市場中的“看不見的手”。別總跟我說“從長期看”會如何如何。因為從長期看,我們都死了。
后來,凱恩斯真的急著先走一步了。而哈耶克卻非常長壽,在凱恩斯死后很久,還依然堅持不懈地攻擊著凱恩斯主義。甚至,在他不從事經濟學的幾十年后,還等到了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誠然,哈耶克的思想非常豐富、甚至堪稱龐雜,但在他的思想譜系里,卻有個最重要的概念,就叫做——自發秩序。那么,什么是自發秩序呢?1、有人認為,它們是統治階級或知識階層,有目的、有意識地專門設計和創造的。即,社會秩序是人類理性的造物。
2、但哈耶克卻反對這種觀點。他說,除了人為設計出來的規則和秩序,還存在大量自然生成的規則和自發演化的秩序。哈耶克把這類秩序叫做自發秩序。
其實,只要稍稍留意,我們會發現,光是生活當中,就有許許多多的“自發秩序”,比如:一開始,鄉間并沒有路,每一個經過的人,都會走一條自以為最優的路線。經過人們持續不斷的重復確認,也可能是另辟蹊徑,一條或多條反復被人使用的路線,就變得越來越清晰了。于是,便形成了一條條的鄉間小路。
哈耶克說,鄉間小路是人們反復選擇的結果,它是由無數個人的一次次選擇,經過漫長的時間、自然疊加而成的,而不是由某個權威或某一小撮人,有意設計、全面組織、理性規劃的結果。也就是說,即便沒有?府權力的強製介入,社會生活中,也完全能夠自發生成、自然演化出許多合理、甚至卓越的自發秩序。它們都有一個鮮明的優點,即:在秩序建立的過程中,既無需權力的強制,也不會傷害到個人的自油。
語言的規則,就是發音和語法。但是你卻找不到任何一種通用語言,是專門被人設計出來的。比如:
你如果問漢語、英語等語言,都是由誰發明的?答案將是,沒有任何人發明。所有語言,都是在人們長期使用的過程中,自發成形、自然演化而來的。
有位波蘭語言學家,就曾設計了一套叫做世界語的語言,盡管它語法嚴謹、語音優美,而且還掀起過一波世界語運動,但這項努力最終以失敗收場。
小伙伴們都知道,法律是一種極具專業性的規則秩序,需要嚴格的法律文本、嚴密的司法解釋,并且,還得通過從事法律的專業人士的適用和實踐,才能落到實處。難道,如此嚴謹的法律文本,不是由統治者和法學家們,運用其權威和專業理性,專門制定出來的嗎?如此專業的規則體系,怎么可能不是由頂級的人類智慧、精心設計出來的,而僅僅來自于自發演化呢?在法律被立法者用文字表達出來以前,許多社會通行的規范早就存在了,比如欠債還錢、殺人抵罪等。而立法者的工作,即將那些自發形成、并已存在的習俗、規則和慣例,總結與表達為明確、規范的法律文本。而且,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原有的法律規則,也會被不斷地改造和完善。但是,若想要閉門造車,關起門來設計整套法律體系,人類卻不可能做到、更不可能做好。可見,無論自然生長的、原生態的規則,還是要靠專業理性落實的規范體系,大都是自然演化的結果,即哈耶克所謂自發秩序。而且,哈耶克還特別強調了“自發”的優越性。因為:1、如果,法律是自發產生的一種共識體系,那么,法律本身就符合傳統、是合情合理的。這樣的法律,人們會自覺自愿地嚴格遵守。即便法律帶有一定強制性,但人卻仍然是自油的。2、但是,如果法律是權威機構單方面設計發明的、并強加于公眾的,人們內心對于這些強製性的規定,就不會有多少認同,遵守法律也純粹是出于畏懼懲罰。那么,這就叫做壓迫。所以,按照英美普通法的觀點,法律應該是被發現出來的,而不是被發明的。而且,誕生于英國的普通法體系,正好很好地應證了哈耶克的觀點——法律可以來自于自然演化的自發秩序。因為:整套英國法律,完全來自于源遠流長、層層疊疊的傳統和判例;而更為奇葩的是,英國直到今天,甚至都沒有一套成文的憲法。我們舉目四望,會發現全世界所有的文明,只要到達了一定的高度,都會產生各自的法律和秩序。然而,除了英國發展出了普通法,其它所有的文明所產生的,無一例外,都是成文法典。比如:1、據考古發現,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是距今4000年前蘇美爾人的烏爾納姆法。
2、更廣為人知的,是公元前1800年兩河流域出現的,以楔形文字鐫刻于一尊玄武巖之上的漢謨拉比法典。
3700年前 用楔形文字 刻于黑色玄武巖的《漢謨拉比法典》
3、對于猶太人來說,《舊約 · 圣經》就是上帝為猶太人訂立的、具有神圣性的律法,等同于一種規定了雙方權力義務關系的、帶有強制性的契約。
4、此外,中國古代有唐律疏議的巍巍豐碑;而古印度人則有所謂的摩奴法典;古羅馬人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訂立了十二銅表法;而公元6世紀的拜占庭帝國,頒布了影響深遠的查士丁尼法典,等等。
5、至于現代法典的里程碑,就是拿破侖在1799年掌握?權后,第一時間就開始起草的《拿破侖法典》。拿破侖在臨死前甚至說:
“我這輩子打過許多勝仗,但這都不算什么。因為只要一場敗仗,就能將此前所有勝仗統統歸零。而我此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為法國留下了一部民法典。”
6、在19世紀末,德國人則運用他們特有的嚴謹精神,搞出了一部德國民法典,而這又是法典系統的另一個高峰。
從古今中外、林林總總的成文法典中,我們都不難看到,所有由統治者頒布的成文法的法典體系,都擁有兩大特征:1、它們都是當時的領袖、精英們,運用其人為理性,對于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規則秩序,所進行的總體設計、以及超前構思。簡言之就是精英造法,是社會自上而下規定的一套規則體系。比如:拿破侖在上任伊始,就指定了四位德高望重的法律界前輩,負責法典的起草工作;等草案出爐,他又征集了富有權威的審查委員會,并親自參與草案的修改完善;最后出爐的,無疑是一部用詞精當優美、構思簡潔嚴謹的、堪稱卓越的法典。
拿破侖為什么剛一上臺,立馬就宣布編纂法典?這是因為,他在謀劃的一件大事,那就是稱帝。后來的事實證明,在1804年3月法國民法典一經頒布后,拿破侖在當年11月,就急著加冕成為了法蘭西的皇帝。
綜上所述,世界上從古至今的所有法律體系,都可被分為兩種:1、一種是英美法系common law,也叫做普通法、判例法。對普通法來說,法律是被發現出來的。
發現的意思是,法律早已經存在了,只等著你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把法律精簡提煉出來就好。
2、另一種是大陸法系civil law,也叫做成文法。對于成文法來說,法律是被發明出來的。
而發明的意思是,世上本不存在什么法律,需要有人將整套的法律體系從無到有地設計、創造出來。
19世紀的英國議會
大陸法是發明出來的,即通常所說的立法。立法權屬于議會,議會依照一定的原則,來制定法律,規范國民行為。實行大陸法系的國家,有德國、法國、俄國、中國、日本等等。從思維方式上看,大陸成文法屬于典型的三段論式的思維范式:· 法條是大前提,
· 事實是小前提,
· 判決就是結論。
可是,萬一你遇到了法條沒規定的問題呢?社會發展迅猛、天翻地覆,如果全部的法律,都來自于過去的經驗,那么過去無法涉及的問題一定會層出不窮。三段論的大前提若無法緊跟潮流,不能將新興事物納入整個法律體系,那么,解決不了的矛盾和糾紛,也就會越積越多、直到出現更大的麻煩。與此同時,英國、美國、和英聯邦國家,使用的是判例法,或稱普通法。在普通法體系下,司法過程中所參照的不是法條,而是歷史上出現過的種種判例。比如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普通法國家。而人們在討論美國的法律問題時,通常所提到的,都是各種案例的名稱,而非某條某款的具體法律。因為英美普通法是判例法,所以具有很強的可擴展性。從靜態看,普通法和大陸法也許各有千秋。但是,如果以動態、演化的視角觀察,普通法的可擴展性就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因為:對于英美法系來說,有先例的就遵循先例,沒有先例的,也能根據法律的精神、以及經驗共識等來創造先例。如此,便能順理成章地將新事物、新理念融入原有的法律體系。這樣的法律,才能夠不斷生長、自我完善,并保護發展、鼓勵創新。在社會經濟規模不斷擴張、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的時代,始終能夠從容應對,讓新問題、新矛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在商業金融市場出現糾紛時,在大陸法體系的國家就很難辦,因為法律的制定速度,通常趕不上現代商業金融的創新速度,就很可能無法可依。而普通法體系下,處理這類問題就相對容易。因為,它可以請陪審團作出判斷,而陪審團的判斷依據,通常是經驗和常識。比如:美國對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判得會很重,這大多來自于一些早期的判例。
陪審員在法庭上只需做事實判定,即“有罪”或“無罪”;然后,再由法官具體量刑。即便缺失某些具有針對性的法律,陪審團也能依據經驗和常識,對事實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斷。
這就好像誰都明白,小孩在學校考試不得作弊,否則會被嚴厲懲罰,這是常識;同理,大人若在股市作弊,同樣得受懲罰。因而,無論是誰,只要在商業金融活動中有欺詐行為,就不能因為沒有相關法律而逃脫處罰。
這就是法律製度影響商業金融的簡單道理。事實上,自從1996年到2020年,美國股市的總規模,就從不到10萬億,增漲到了40萬億。股市的繁榮,正是源于普通法體系所發揮的有效監管職能,及其對私有財產的嚴格保護。所以,世界重要的證券股票等金融市場,都集中在實行普通法的地區,比如紐約、倫敦、新加坡、香港,就是這個原因。其實,學界始終有一個頗有爭議的名詞,叫做英美特殊論。可事實上,在英美這兩個世界主要的英語國家,的確有著諸多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1、在國家形式上,英美兩國都是世界少有的聯邦制國家,采用的都是基層自治的治理方式。比如:(1)在美國,州權非常之大,甚至各州都有自己的憲法法律;(2)至于本就面積不大的英國,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也都處于高度自治狀態。2、在經濟上,特別重視保護私有產權。比如,美英兩國幾乎沒有國有企業。即便英國二戰后曾經有過,后來也被逐漸私有化了。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之間的差異,從表面上看,是判例法和成文法之間的不同;但其實,兩者的根本差異,來自于西方思想史上兩股迥然不同的思想潮流,比如:1、從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角度觀察,就能鮮明勾勒出兩者的本質區別;
2、當然,我們也能從幾乎同時發生在美國和法國的兩場愅命,美國愅命與法國大革命說起……
有人說 法國大愅命 是對美國愅命的拙劣模仿
18世紀末,大西洋兩岸接連爆發了兩場波瀾壯闊的愅命——美國愅命和法國大愅命。歷史教課總將兩者歸為同類,認為它們都是新興資產階級反抗舊貴族的愅命。但事實上,這兩場愅命的結果卻很不一樣,比如:1、美國獨立后,除了1860年代打過一場南北戰爭,兩百多年來,整個國家一直都在平穩發展、悶聲發財,一路狂奔地成長為世界霸主。2、而老牌的歐洲國家法國,后來卻經歷了不斷的內外戰爭、上演了無數的血雨腥風,即便幾十年后終于走上正軌,愅命在法國依然頻頻發生,如同家常便飯。美法兩個國家,之所以在愅命以后表現得如此不同,主要因為美法兩國的建國先賢,有著源頭截然不同的兩種思想來源,即恰好一前一后發生的兩場啟蒙運動。它們分別是蘇格蘭啟蒙運動和法國啟蒙運動。說到啟蒙運動,我們會自然而然想到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大名鼎鼎的法國思想大家。正因為這些法國啟蒙運動的巨星太過耀眼,往往讓人忽略了另一派啟蒙運動的分支,即以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約翰·洛克為代表的蘇格蘭啟蒙運動。兩者的根本差異是:1、法國這些百科全書派的思想家代表的,是啟蒙思想的主流。他們相信人類理性能揭示自然和社會的一切真理,并為未來世界繪制藍圖、推動現有社會實現無休無止的進步。2、而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承認理性的巨大價值,認為人們可以運用理性進行懷疑、反省和批判。但他們卻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反對理性萬能論,反對以人的理性來充當上帝、掌控一切的觀點。因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們,對于未來社會都有著完整而美好的構想。其代表人物,如伏爾泰、狄德羅等,都深受笛卡爾和牛頓的理性主義影響,他們都對數學很有興趣,而參與編寫《百科全書》的達朗貝爾本人就是位數學家。深受他們影響的后來的法國愅命家同樣如此,他們相信能運用理性來構建一個美好社會,并為此不惜拋棄各種傳統。但這些以理性著稱的革命家,其所作所為卻極不理性,后來將法國社會攪得可謂天翻地覆、血流成河。直到后來拿破侖上臺,才恢復了一些傳統;等路易十八上臺,又恢復了些傳統,法國才逐漸穩定下來。等1871年,法國龔和?體完全確立,已是大革命過去將近百年了。而信奉經驗主義的美國,當時卻已經穩定發展了將近一百年。其中人物有:伏爾泰 孔多塞 狄德羅 達朗貝爾 德拉哈佩
即所謂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
因為,美國國父們雖然也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但他們受洛克、休謨和亞當·斯密等英國人影響更深,換句話說,即深受英國經驗主義思想的影響。從理論上說,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的,都應算是美國國父。但在確立美國國體時貢獻較大的有7位,即富蘭克林、杰斐遜、華盛頓、漢密爾頓、麥迪遜、亞當斯和謝爾曼。他們無不深受洛克等思想家的影響,都是妥妥的經驗主義者。因為,當時所有人對如何構建一個新的國家,都沒有一套明確的想法,所以總體上,就只能遵循英國的先例。至于美國憲法,則完全是一個各方利益妥協的結果,以至于在簽字時,大部分代表都覺得不太滿意。富蘭克林甚至還說:天曉得這部憲法能維持多久?但令人驚訝的是,后來,這部美國憲法,除了增加杰斐遜堅決要求增加的10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以及后來又陸續增加的17條修正案,兩百多年來幾乎一字未改、且運行良好。遠遠地把法國甩出去十八條街……都不止。而說到英國就更離譜了,因為它時至今日,甚至都沒有製定過一部正式的憲法。要是說到行事風格,英美與法德截然不同,前者瑣碎務實刻板,后者則理性嚴謹高大。兩者不但氣質全然不同、治理模式大不一樣,更顯著的差異,還有前文所說的法律體系。比如:1、英國和美國,都沒有法國德國的民法典、刑法典這樣,被分門別類制定的法典;2、美國不但在很多領域,都沒有具體的聯邦法律,而且,各個州在同一問題上的法律法規,也常常各不相同。3、美國不但在很多方面欠缺完整的法律,各地還常有一些奇葩法律,比如:馬薩諸塞州有一條法律規定,如果沒有關好臥室門窗,就不準打呼嚕。——而這些奇葩規定,通常因為歷史上曾出現過這類訴訟,所以才留下了這么一條判例。
也許有人覺得,這些在漫長歷史中沉淀的數不清的判例,一定很雜亂無章、包羅萬象,使用起來讓人頭疼。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美國的判例法在司法實踐當中,使用起來反而更加方便,因為:1、凡事只要有據可循,在實際案件中,就不至于對同一條法律,做出千差萬別的不同解釋;也不至于出現相同案件,遇上不同法官,做出不同判決的情況。2、甚至,對法律未及覆蓋之處,憲法第十修正案也明確表示:只要某項權力,沒有被明文授予聯邦,或禁止各州行使,便默認這項權力由各州及其人泯保留。這樣一來,如果遇上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也能依照程序,博弈、妥協出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辦法,并由此形成新的判例。比如:2020年的大選捂弊問題,只要一經審計或訴訟查實,即便以前沒有先例,各州也可以通過法定的議會表決程序,形成一個新的判例:即撤銷之前對涉嫌舞弊的總統選舉結果的認證。
因而,在普通法體系之下,就是遇上再奇葩的新新問題,都總是能夠找到辦法、依法糾偏。相比于瑣碎老土的英美普通法,由拿破侖親自領銜,基于羅馬法的精神精心設計的法國法典,則要高端大氣得多。甚至有人將其稱為世上最完美的法典,不但充滿了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輝,而且還有羅馬法獨特的嚴謹和邏輯。但是,像拿破侖法典這樣的大陸法實行起來,對法官的要求卻非常之高,因為它的每條法律都像是科學定律,如何解釋、怎樣應用,都有賴于使用者高超的法律素養。而判例法卻既有些像故事會,又類似于習題集,因為每一個判例都好像是一道例題,而后人在判案時,只要找到相應的例題,能學會抄作業,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顯然,哈耶克與美國國父們一樣,都繼承了蘇格蘭啟蒙思想的衣缽,主張用審慎的態度看待人類理性,認為法律是一種被發現的自發秩序,是整個社會系統優勝劣汰、自然演化的結果。而并非人類運用理性,就能夠系統設計、發明創造的。其實,哈耶克們所主張的自發秩序,并不是要完全排除人的因素,而是反對將人的理性能力、主觀意圖過度拔高,反對理性對社會秩序的整體規劃。因為,人為因素雖然重要,但這僅僅是系統內部的變量之一,而非整個系統的發展指南。富蘭克林等美國國父們與哈耶克一樣,相信自然演化的自發秩序,才是一種可靠的社會秩序。而歷史的真實演變,也恰恰證明了他們共同的觀點,比如:1、在近代歷史上,只有普通法國家,如英國美國,才建成了全球帝國;而所有的大陸法國家,充其量都只建成了區域性帝國。
2、在普通法國家,直接融資市場,比如股市、債市,遠遠好過間接融資市場,比如銀行;但在大陸法國家,情況則正好相反。這導致了不同國家的創新效率。
3、在世界非殖民化浪潮以后,宗主國實行普通法的前,發展程度普遍好過宗主國實行大陸法的前。
哈耶克說,國家的法律該像交通法規那樣,僅僅確保人們走路時,不要傷害他人,但并不能指導人該往哪里走。正如老子所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一個本身并沒有偉大目標,不追求偉大的國家,才反而能實現卓越、造就偉大。就像以前的英國、及后來的美國那樣。1、《劉擎 · 西方現代思想》之“哈耶克”,網絡課程,作者:劉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