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胡適的大兒子出世時,他將初為人父的感想,造成了一首詩。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于你。
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并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你: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胡適《我的兒子》節選
胡適覺得,父母將孩子帶到世上,可從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意愿,那么父母就不應該將自己看做“放高利貸”的債主,要求孩子一定要還生養的債。
這思想就算放到如今的中國都算是前衛了吧?
我們素來講究孝道,從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來,父母生下孩子就是恩情,這“孝”講究的是無條件的順從,更多將孩子看做是父母的從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在看《原生家庭》之前,我以為只有中國古代的父母才會有如此觀念,卻沒想到,外國父母也一樣,會強迫子女服從自己,操控他們的生活。所以,這與國情無關,而是有毒的父母都有著統一的想法: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是我的附屬品,必須聽我的話。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之一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位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因為工作原因,她得以接觸到大量因父母的錯誤行為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病人。本書通過總結這些案例,教我們如何分辨有毒的父母,了解有毒父母的類型和行為模式,還教我們如何自救,逆轉局面,從父母的陰影中脫出,獲得健康的心理狀態。另外,對于我這個新手媽媽來說,這本書還有一層閱讀意義,就是找到對待子女的正確方式。
并不是說打罵過孩子的父母就一定有毒,畢竟父母不是圣人,難免會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但如果父母帶給孩子的傷害是持續存在的,并且始終在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那就得判為有毒了。
《原生家庭》將有毒父母分成了七類,分別是:
將自己放在絕對正確的位置上,制定規則,進行審判,造成痛苦。
他們的子女:會下意識地合理化父母的行為,不允許自己對父母發火,會去選擇會令自己失望的伴侶,并將怒氣發泄在他們身上。
只管自己舒服,推卸責任,甚至希望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要求。拋棄孩子或是讓幼年子女來照顧家庭。
他們的子女:甘于奉獻,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成為工作狂,被麻煩纏身的人吸引。
蔡少芬的母親就是典型,把十幾歲的女兒推出社會早早養家,自己卻沉迷賭博,欠下一筆筆的巨額賭債卻甩給女兒還。女兒明明擁有大好事業,竟都堵不上這些窟窿,只得去給別人當情婦還債。
以自我為中心,把操控偽裝成關心,或者是要求孩子必須言聽計從,獨立即背叛。
他們的子女:無能,容易受人擺布,不會表達情感,對父母有負罪感或者走向極端,叛逆,不信任世界。
朱雨辰都40歲了,他的媽媽還要包辦兒子的衣食住行,就連喝多少水也要干涉。還坦言干擾了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只要她看看不順眼的,就別想成為朱家媳婦。
制定的規則永遠在變,引發暴力,將負面情緒傾瀉給幼年子女,無論是酗酒者還是另一方,都否認甚至歪曲事實。
他們的子女:可能成為酗酒者、控制者,郁郁寡歡,敏感多疑,容忍度極高,責任感過度,與酗酒者、暴力傾向者結婚。
大小S的父親,常年酗酒家暴,一喝醉就會毆打家人。每當發生,小S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而從種種跡象中我們可以窺得,小S的丈夫許雅鈞似乎也是家暴者,但小S依然對丈夫不離不棄,甚至在外界指責他的時候跳出來為他開脫。
無理由地對家人施暴,事后又請求原諒/認為體罰是正確的,將責任推到子女頭上/另一方成為沉默的幫兇。
他們的子女:可能將對父母的怒火施加在子女身上,無法相信別人,自我厭惡,易怒,容易患上頭痛、胃痛、抑郁癥。
陳喬恩的母親呂金鳳,每次在外受到客戶的欺侮,就會回家拿棒子毆打陳喬恩出氣,后來甚至發展成毫無理由的毆打。二十歲工作以后,陳喬恩再也不愿與母親獨處,總感覺她手上有根無形的棒子,隨時會被打到皮開肉綻。
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者存在本身進行語言攻擊/害怕超越,質疑孩子的成功/追求完美,指責孩子的失敗。
他們的子女:過度敏感、缺乏信任感、被負面評價潛移默化,容易失敗,苛求自己或對成功心懷恐懼,被殘酷的人吸引
《美國恐怖故事》中的小丑殺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就是連環殺手約翰·韋恩·格西。童年時父親總嘲笑他的體重和外表,用“娘娘腔”“媽媽的男孩”之類的貶義詞嘲諷他,還整天說他長大后會變成同性戀。就算他因患上癲癇住院,父親不但不關心,還常指著鼻子說他是在裝病。
外表健康,對孩子語言挑逗、性騷擾甚至強迫性行為/心理亂倫/威脅孩子保持沉默/另外一方可能知情卻默許
他們的孩子:自我厭惡、負罪感強烈,因害怕家庭破裂而沉默,無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系,尤其是伴侶。
飾演過趙敏的臺灣女星劉玉璞就有這樣一位恐怖的父親,幼年時不許她洗澡關門,隨時會進去強吻或者侮辱她,就算女兒已結婚生子,得上嚴重的抑郁癥,也還是不愿意放過她。
“我沒法相信任何人”
“我不值得被人關心”
“我永遠不會成功”
無論是常常挨打還是被包辦溺愛,遭到虐待還是被當成傻瓜,有毒父母的孩子都有著這樣的共性:自尊心嚴重不足,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且一無是處。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被荼毒的子女們不修補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性格缺陷,那么人生注定會走向失敗,甚至可能繼續影響子女,因為我們會不經意地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子女。
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有父母。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并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里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積累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后四種類型的有毒父母很好辨認,但前三種父母卻會讓我們很難界定,甚至可能常見到以為父母就該是這樣,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有問題還是父母有問題,畢竟下意識地把父母的所作所為合理化,也是中毒子女的表現。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中了毒,可以進行自問:
當你的孩子遭遇與你一樣的情況,你會用父母的方式對待他嗎?
只要你內心的答案是不會,那么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如何自救,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不能改變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變。你的幸福不必仰仗父母。即使他們一成不變,你一樣可以戰勝童年創傷。
單方面的原諒,意味著要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這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消極。
只要你的父母沒有為了取得你的原諒而做出努力,那你就沒必要原諒他們。
不斷告訴自己: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這不是在鼓勵你把所有責任都甩在父母身上,我們應該免除童年時被強加的責任,但是成年后的所作所為仍應該自己負責。
一旦我們的內心認可了這件事,自童年起壓抑在心頭的怒火或者悲傷很容易會爆發出來。不要壓抑它,必須將這怒火發泄出來,只要不演變成暴力或者語言攻擊,選擇運動、大吼大叫、與信任的人傾訴都可以。
糾正諸如“父母永遠是對的”“我不應該和父母頂嘴”“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這樣深埋在心里的錯誤規矩。
我們應該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人的自由。當撇開父母的意愿或者其他人的意愿以后,我們應擁有獨立的做事邏輯和章法。
當父母又開始干涉我們的生活時,不要生氣,不要道歉,不要解釋,不要試圖說服,用非辯護性回應作為防御機制,不要對他們有任何要求,最多表明自己的立場,除此之外,用“哦”“知道了”之類的中性回答來回應就可以了。
當我們發泄完憤怒,理清了頭腦以后,就要考慮何時與父母對峙了。
最好先準備好想說的話,并且提前演練好,內容應該包含:你曾經對我做了什么,我當時的感受,它如何影響了我的生活,我現在希望你如何做。
這在改善我們的問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這個行動不是為了讓父母悔改,而是為了讓自己解脫。如果面對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時你依然能堅守立場,那就是勝利。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與父母面對面,我們也可以選擇寫信的形式,關鍵在于清晰寫出上面提過的四點對峙內容,而不是父母的回應。因為決定改不改正是父母該做的事,不是我們的。
父母的反應只有一個用處,就是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是繼續相處,還是再不見面。
并不是父母拒絕改變以后就必須放棄聯系,但一定要放棄以下這些無謂的愿望:
改變父母來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嘗試。
尋找獲得父母關愛的做法。
對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緒反應。
幻想總有一天父母會給予你應得的關系和支持。
如果你需要更具體詳細的指導,可以查看《原生家庭》原書的第二部分,又如果你發現靠自己很難做到這些的話,請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
我的父母大概對我寄望很高,總是在小事上吹毛求疵,請他們順便拿個湯勺能上綱上線到我是社會害蟲,因為沒有通知我而錯過會面時,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說。一旦反駁,立馬變暴風雨現場。
當我28歲,又因為說不清楚誰對誰錯的小事被爸媽圍攻“你沒有良心”的時候,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喊出:你們難道就沒有錯嗎!
他們的臉立刻臭了。
我爸據不承認,而我媽用一句“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試圖和好。
我當時就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偷偷給她買冰棍兒吃的時候說:“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這句話在那個場景下是對總是被忽視的德善委婉的道歉,那時看了還挺感動,可是在現實中真聽到的時候,我卻不太有感受。
害怕矛盾升級的我面上認同了我媽的話,心里卻止不住在想:
難道我不是第一次當孩子嗎?為什么總是抓著第一次做孩子的孩子的小錯誤上綱上線,卻讓孩子原諒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的吹毛求疵呢?
你身上本就具備改變子女的力量。當你從內疚、自我仇視和憤怒的家庭遺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解救了子女。
我一直對生孩子沒有期待,一來是怕痛,二來就是怕我教育不好他,他會不會像我一樣敏感自卑,總是自我懷疑?
現在升級當媽媽以后,一個想法漸漸清晰:我是第一次當媽媽,但我不是第一次做孩子,我本該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也知道小時候希望被如何對待。
但隨著長大,很多具體的委屈和不滿都被淡忘了,只是藏在記憶深處,卻從來沒有被拿出來解決過,我的爸媽愛用語言這樣折磨我,是不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孩子,在用曾遭遇過的對待,來對待我呢?
從《原生家庭》看來,孩子的心理健全,跟父母對待他的方式脫不開關系。
我不清楚究竟應該怎么做,不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至少我現在知道哪些事不應該做:
不假成長之名,把家庭的責任過早的放在他的肩膀上。
不把別人加諸我身上的壓力發泄在孩子身上,不把孩子當替罪羊。
有要求就直說,不搞彎彎繞繞讓他猜,不強迫孩子必須接受我的建議。
在他還不能理解玩笑話的年紀,不開損孩子外表或者行為的玩笑話。
允許孩子犯錯,重在引導,而不是重在貶損指責。
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話語權,不會有人把他的話當耳旁風。
孩子如果對我的管教說不,我要思考自身的對錯。
當我犯錯時,不擺家長譜子,要向孩子認真道歉。
不隨意欺騙孩子,或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不說。
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讓孩子未來對我有所回報
我對孩子的希冀也如胡適一樣簡單:
希望你做一個品格健全的人,不用做我的孝順兒子。
這本《原生家庭》使我受益匪淺。翻開這本書之前,我認為自己并沒有什么童年陰影需要擺脫,父母撫養我長大,不酗酒也不家暴,偶有缺陷,也完勝80%的父母了,但是書中話語鉆進我腦袋里時,我真切感受到內心的孩子被深深的安撫了。
原來我老是容易憤怒,就是因為我總希望別人能改正錯誤。但實際上,別人的錯誤應該由別人承擔,干嘛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呢?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因為迫切希望能把書中的精華呈現出來,反而無從下手,總擔心自己漏了什么。
但畢竟一本書20萬字,想用幾千字就濃縮出來實在太難,只希望這篇文章能勾起你們對《原生家庭》的閱讀沖動,進而幫助到你內心那個脆弱的孩子,這就夠了。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歡迎關注,為你的寶貴時間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