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石刻指兩漢留存下來的石刻,石刻多以石碑形式存在。墓碑自周代時始有,謂之“豐碑”。后因木質容易朽爛,遂改為石制。《釋名》文:“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書。后人因焉,故兼建于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
現留存下來的西漢書體極少,最著名的就是《五鳳刻石》。五鳳刻石,刻字為“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隸書中仍帶有篆書筆意,簡質古樸。在考古發現簡牘隸書之前,由于西漢書體資料極少,這塊刻于公元前56年的石頭,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廖廖十三字成為研究西漢書體的重要依據。
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說:“字形質樸,此西漢之物,絕無僅有者也。”方朔在《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中給予的評價為:“字凡十三,無一字不渾成高古,以視東漢諸碑,有如登泰岱而觀傲崍諸峰,直足俯視睥睨也。字在篆隸之間。”書家多斷為隸書定型的例證,康有為也認為此刻石為“漢隸之始”。
現在留存下來的漢碑,多指東漢時期的石碑。秦代紀功刻石以及墓前石雕、墳壇,墓表、墓碣等墓地銘刻物是兩漢墓碑產生的重要源頭,東漢中后期恒帝、靈帝時墓碑的發展,達到成熟鼎盛階段。東漢時期盛行厚葬,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墓碑的發展成熟。至此,無論是形制,還是書體、文體、墓碑的發展都極盡完美。與漢碑體制的高度成熟相適應,漢碑碑文也成為典型化的文體,即誄文。有的文字多達千字左右。詳細記載墓主的姓名、職位、勛爵、藉貫和事跡。以四言賦體,褒獎一生。
僅留傳下來的東漢著名石刻就有幾十個,最著名的有“萬世之表”的“孔廟三碑”《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有記載開修蜀道“垂流億載,世世嘆誦”的《石門頌》;也有祭祀山神的《封龍山碑》、《華山廟碑》和紀念一方人杰的《曹全碑》、《鮮于璜碑》、《張遷碑》。
且不說東漢碑刻對研究中國文字流變的重要,僅就碑文所載史藉資料也極其珍貴。東漢碑文均以詞賦形式寫成,四言句式,兩句一韻,有別于秦石刻多以三句一韻的體裁。
不懂詩賦,不了解史藉,讀碑文如同讀天書。以《華山廟碑》為例,《華山廟碑》主文共三十二句,四字一句,隔句用韻。全文一百二十八字,遣詞造句,句句用經典,出處皆史藉。
從碑刻的內容來看,撰文和書寫的人都有極高的文化修為。碑文中往往一字多意,一個短句就是一個歷史故事,而且詞句文章押韻合律。
書家常說臨摹古人書法,除要臨摹書體還要了解所臨碑帖內容。歷代碑帖除包含書體演變知識外,尤為重要地是對碑帖內容的學習,而且學習碑帖內容的難度,遠遠超過學習書法的本身。
中國書法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只知書寫碑帖抄摹,不解碑帖內容,不識文章精華要義。如庸匠置木,雖刀刀齊整化一,全無雕梁畫棟神韻。又似村姑“十字描繡”,徒具其形,俗不可耐。董其昌提倡,書者要“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黃賓虹“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可以治書畫俗病,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