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三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可見,農歷九月九日在漢代就成為節日了。
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插茱萸和簪菊花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這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茱萸節”。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這一風俗始于東漢。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2008年10月6日,大連市沙河口區黑石礁環衛所的12名環衛工人帶著蛋糕來到星海花園養老院,為生活在那里的老人“祝壽”,共迎重陽節。>> |
除了登高、插茱萸、簪菊花等習俗外,中國各地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陜北在重陽節白天是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燈火,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們都會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在山東北部,人們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在浙江,紹興人在重陽節這一天互相拜訪。桐廬人備豬羊以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包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在江蘇,南京人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常州人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人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在河北香河,重陽節這天,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相互送禮,稱為“追節”。有的地方兒童于重陽節放紙鳶為戲。有的地方境內無山,民眾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在湖北,重陽節這天要釀酒,傳說此日所釀之酒最為清冽,且久藏不壞。
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重陽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