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稱謂緣由 |
福建的名字,是唐朝開元年間為設“經略使”,取福州,建州地名首字拼起來的。但福建還不是省制,隸屬江南東道;宋代置“福建路”元代置“福建海右道”,仍然還不是省制;直到明代才置福建省,但后又改福建“布政使司”;到了清代又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改。 “八閩”的稱謂歷經演變大致如下: 唐朝,武德初年設泉州、建州、豐州。景云二年設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州、建州、泉州、漳州、潮州。開元十三年,閩州都督府改成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取福州,建州二地首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并存。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 南宋時期,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有“一府五洲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幫。 元朝至元十七年,在福建境內同時設立福州、泉州2個行省。元代中葉,全國為11個行省,福建境內設8個路,統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直到元朝末期又恢復福建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清朝,福建區劃繼承明制。省轄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統一臺灣后增設臺灣府,由福建統轄。這樣福建就有一段時間稱“九閩”。但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府單獨設省,與福建分治,于是“九閩”的福建又恢復“八閩”之稱。 民國時期基本沿襲清制,到了民國27年全省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和一個省轄市。基本保持原“八閩”的格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區劃調整2個省轄市、8個行政督查專區、67個縣。經過半個世紀的演變,行政區劃按原“八閩”格局做了調整。所以福建仍稱“八閩”。目前全省有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龍巖、三明、南平、寧德九個地市。 |
八閩稱謂緣由 |
福建的名字,是唐朝開元年間為設“經略使”,取福州,建州地名首字拼起來的。但福建還不是省制,隸屬江南東道;宋代置“福建路”元代置“福建海右道”,仍然還不是省制;直到明代才置福建省,但后又改福建“布政使司”;到了清代又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改。 “八閩”的稱謂歷經演變大致如下: 唐朝,武德初年設泉州、建州、豐州。景云二年設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州、建州、泉州、漳州、潮州。開元十三年,閩州都督府改成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取福州,建州二地首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并存。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 南宋時期,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有“一府五洲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幫。 元朝至元十七年,在福建境內同時設立福州、泉州2個行省。元代中葉,全國為11個行省,福建境內設8個路,統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直到元朝末期又恢復福建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清朝,福建區劃繼承明制。省轄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統一臺灣后增設臺灣府,由福建統轄。這樣福建就有一段時間稱“九閩”。但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府單獨設省,與福建分治,于是“九閩”的福建又恢復“八閩”之稱。 民國時期基本沿襲清制,到了民國27年全省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和一個省轄市。基本保持原“八閩”的格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區劃調整2個省轄市、8個行政督查專區、67個縣。經過半個世紀的演變,行政區劃按原“八閩”格局做了調整。所以福建仍稱“八閩”。目前全省有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龍巖、三明、南平、寧德九個地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