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氣虛則麻,血虛則木,當身體的某個部位氣血虧損時,就會通過麻木的方式體現出來,這是在告訴我們,氣血不足,該好好補一補了。
所以,關節肢體麻木在中醫上,也被稱為“血痹”。“痹”通的就是“閉”,閉塞也就是不通,經脈閉阻,氣血就過不來。
醫圣張仲景在著作《金匱要略》中曾經詳細記載過對麻木的認識和思考,也由此流傳下來一張五味藥的止麻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原文記載:血痹陰陽俱微,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聊聊這經方的應用和原理。
【配伍】黃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棗
五味藥材是如何發揮功效的呢,先給大家講一則醫案,聽完你就明白了
最近天氣變涼,門診上多了很多風濕痹痛的患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60歲的老太太。
是兒子帶著來看病的,本身就有10多年的風濕骨病,最近手麻得特別明顯,前兩天早上用涼水洗了幾下手,后面就開始嚴重了。
手指麻木加劇,連碗筷也拿不起,吃飯都得人喂,關鍵是整個人被折磨得不行。
上了年紀,氣血不足是常有的事兒,涼水是一個誘因,及時補上來,還是好調理的。
于是我予以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老太太服用了6劑,就有了明顯的減輕。
首先,黃芪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可以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對于脾氣虧虛、中氣下陷、自汗乏力的患者很有效。
白芍可以調經養血、平肝止痛,幫助調和營衛,斂汗,讓血能載氣。
大棗主要是用來健脾,脾胃不好百病生,脾胃好了氣血才能好,才能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四肢上、關節上、經絡上。
如此一來,三味藥就把把氣血都給補足了,但是因為寒氣的阻擋,補進去的氣血很難流通起來。所以張仲景找來了桂枝和生姜。
桂枝是辛、甘而溫的藥性,入膀胱經、心經,也入肺經。
主要功用是發汗解肌、溫經通絡,治療風寒束表的表證,也治療頸、肩、背、關節的酸痛,也治療胸痹、痰飲阻滯的病證。
生姜跟在桂枝后面,桂枝散寒,就幫著散寒,桂枝通絡,就幫著通絡。
上述經方,比較適合四肢麻木、冷痛、乏力的癥狀,有的時候走著走著使不上勁兒,也可以加減后使用。
最后提醒大家,任何疾病都需結合年齡、病程、癥狀等辨證用藥,切不可照搬經方使用,調理的過程也需根據好轉情況調整組方。
祝各位健康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