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一年翻一遍內經、本草,有人問我:中醫是什么?
在我看來,中醫,就是以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用的是四氣五味,用的是溫涼寒熱、升降沉浮,來調整人體的不平衡。
但是現在呢?很多醫生一上手就要講中藥的有效成分,連藥典都在寫成分,這就是我們的悲哀。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單純看成分,人參葉子所含的人參皂甙比人參還要多,但是如果讓患者吃人參葉子治病,那就是胡來。
我們今天的課題是脂肪瘤,說脂肪瘤以及解決辦法之前,我想先說說脂肪瘤的本質。
在西醫的理解中,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可發于身體任何有脂肪的部位,解決辦法就是做手術割掉。
但是在我看來,所謂的脂肪瘤,不過是痰濕聚沙成塔,變成痰核了,它不連血管和神經,所以不痛不癢,移動性也較好。
對于這種病,我的思路是:健脾運化以治本,化痰散結以治標。
之前,門診來過一位患者,開始的時候身上有三個包塊,去醫院,醫生說是脂肪瘤,做了手術,但是過了三個月,又長了出來,原來的3個變成了12個,并且從黃豆大小變成了鴿子蛋大小。
醫生讓繼續做手術,他不愿意再做,就在家人的建議下來找中醫。
我仔細看了他的情況之后,擬方:白術,雞內金,昆布,生姜,炒萊菔子,白芥子。
結果,患者用了不到半個月,找我說脂肪瘤既沒有變大,也沒有變多,我叮囑他繼續服藥,一個月后,瘡面變軟,凸起處變平,最后就好像沒有來過一樣。
治療這位患者,我是如何考慮的呢?
1,首先是健脾,為什么要健脾?
脂肪瘤的本質是痰濕,而脾為生痰之源,脾不好,就算現在把脂肪瘤消滅了,過段時間還會再長,這就好像你去破案,只抓住了幫兇,背后的真兇沒有找到一樣。
2,其次要化痰,但是不能用陳皮、半夏之類的祛痰之藥,為什么呢?
形成脂肪瘤的痰,歷代醫家稱之為“皮里膜外之痰”,如果只用普通的化痰藥,吃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現,脂肪瘤既不增多,也不增大,但是現在的包塊卻沒有辦法完全清除。
所以在這個方子中,我先用了白術和雞內金,白術補脾,雞內金消瘀滯,一補一消,一升一降,脾升清降濁的功能就恢復了。
再用昆布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生姜溫中止嘔。
最后用了炒萊菔子和白芥子,這兩味藥舉足輕重,需要詳細說一下:
炒萊菔子就是炒白蘿卜籽,這味藥很特別,它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降則定痰瘀,調下痢,是利氣之效。
白芥子更不得了,歷代醫家稱為為“頑痰可搜”,意思就是在頑固的痰濕,它都能搜刮出來,可以專門用來對付脂肪瘤。
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這個人軟硬不吃,以前的很多同學朋友,最后都轉行賣了藥,但是我覺得,那樣做,是人格上的污點,永遠也擦拭不掉。
我最喜歡的詩是明代于謙寫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是啊!生而為醫,不管生活多艱難,外界有多少誘惑,若能把清白留給這個世界,也不枉我這卑賤之軀,此生能以“中醫”之名,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