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煮酒君
近日來北京大雨,多處積水嚴重,而歷經近六百年的故宮卻幸免于難。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軸線,公元1406年由明朝皇帝朱棣下令修建,歷時14年建成,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呈長方形,占地72萬多平方米,周圍環繞有50米寬的護城河和10米高的城墻。
故宮建成至今已近600年,在這近600年的時間中,有過千余次特大暴雨,卻見不到有過因積水而栓塞的記載,這估計能讓現代中國的城市建筑設計師無地自容。北京城北高南低,故宮的設計暗合了這個特點,故宮的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 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44.28 米,差約2米。這約2米的高度使得故宮的積水由北向南流。其主要建筑前三殿、后三宮,東西六宮等等院落都有南北向的雨道,順其地勢,雨水能夠直接從中間向兩邊排水。
故宮的房屋以及水井臺都建在高出的臺基上,臺基不僅使得宮殿更為雄偉,也使得地面的水沒有進入房屋和污染飲用水的可能性。特別是三大殿的臺基,足足有8米多高!面積超過2萬平米的臺基也會積蓄大量的雨水,設計師便把臺基設計成中間高,四周低的樣子,臺基的水自然也能快速排出。臺基四 周欄桿的底部,都還設有用來排水的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精雕細琢的“螭首”,也是用來輔助雨天排 水的孔道。每逢雨天,雨水從 1142個排水孔噴出,呈現“千龍噴水”景觀,逐層下落,流到院內。
故宮各個庭院內的明溝和暗溝的水, 縱橫交錯的溝道的支線和干線通過北高南低的地勢瀉入內金水河流出。故宮城墻外環繞著一條護城河,河水與故宮里的金水河相通。金水河的水,借故宮的地勢流入護城河。
大面積鋪設透水地面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城市采用的防洪措施,中國的工匠在600年前就將這一措施用在了故宮的設計上。故宮的室外場地多用與土壤相通的磚石鋪設而成,這些磚石之間的縫隙大。一旦下雨,磚石之間的隙縫便可將雨水直接吸收入地。
明、清兩朝還規定,每縫春季,都得有專人對宮內的溝渠進行疏通。 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掏修溝渠用“舊樣磚二百三十五個,清白灰四千五百六十斤,石匠二百三十工半,瓦匠七十一工拆夫八名,清理夫四名,刨夫五百七十九名半,平墊夫四十七名,運夫一千七百五十六名,總共夫二千伍佰二十六名半”
由于朝廷重視,維護及時,因此溝渠始終保持暢通。到了光緒年間,紫禁城的許多溝渠坍塌淤塞,清政府不得不動用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疏通。清代紫禁城的最后一次維修溝渠便是這一次,這場維修攻城進行了3年,于光緒十一年(1885 年)四月,直到光緒十三年七月才完成。據記載,這次的維修工程耗費白銀超過 22 萬兩。這次的維修不僅掏挖了金水河 2100 米長的河道的淤泥,還將紫禁城內總長度約8000米的所有大小溝渠全部挑挖了一遍。
正是這完善的排水系統和完善的后續維護 , 才使得這擁有 90 多個院落、共計 72 萬平方米面積的紫禁城600年從未發生過“雨患” 。看到我們600年前設計的排水系統,我們是否應該感到羞愧?(文/煮酒君)
2016.07.21
版權@煮酒君談史 所有,首發今日頭條。如需轉載、工作聯系、約稿,請聯系:leehangsu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