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濕痹證研究 學習、應用、傳播、發揚中華傳統醫藥,采集中醫藥有用、有趣的信息,供中醫愛好者學習交流,不作為診斷建議,不作為商業目的。
2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三條線】
行間穴透太沖穴、內庭穴透陷谷穴、地五會透足臨泣穴。
【功能主治】
【注解】
行間穴透太沖穴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跖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太沖穴:位于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關太沖穴的治病療法有:增強性能力的指壓法等內容。
內庭穴:取穴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主治:齒痛,咽喉腫病,足背腫痛等。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陷谷穴:位于足背,在第二、三跖骨間,第二跖趾關節近端凹陷中,有第二跖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主治水液輸布失常性疾患,足背腫痛,腸鳴,腹痛。地五會穴:經穴名。屬足少陽膽經。在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第四跖趾關節)的后方,第四、五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主治頭痛,目赤,耳鳴;乳癰,乳脹;脅肋脹痛,足跗腫痛。足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臨泣穴的主治癥狀為: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