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事件為真實事件,部分人物為化名。)
提起這事,陳女士特別懊悔。
陳女士和丈夫帶著女兒在湖北十堰城中村租房居住。出租屋里有房東留下的半壺食用油,租房的時候,房東說油存放時間長,就不要它了。陳女士平時很節儉,這油也沒舍得丟,就一直放在家中。
吃了過期油,母女頻繁嘔吐
一天中午,家中油用完了,陳女士沒來得及去超市買,想起了房東留下的這半壺油,就用它炒菜、下面條。
下午六點,一家三口開始出現頭暈、惡心、心悸、嘔吐等食物中毒現象。其中她和10歲的女兒情況嚴重。
晚上11點,一家人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相互攙扶來到十堰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經過緊急的洗胃、護胃、護肝、補液等治療,次日情況有所好轉。
誰能想到,再普通不過的食用油,搖身一變就成了危及生命的殺人油!
久置食用油=“殺人油”?
天津衛視一檔節目曾做過一組實驗,把“神秘油”與開封一年的食用油做對比。
用試紙蘸取少量“神秘油”,靜置一分半鐘后,再與開封一年的食用油試紙對比。
發現:兩張試紙的顏色已經不分伯仲,都呈現出深深的墨綠色!
試紙上顏色越深,意味著其過氧化值就越高;而過氧化值越高,食用油變壞的速度也就越快。
與開封一年的油過氧化度旗鼓相當的神秘油,就是抽油煙機盒里的油。
也就是說,放了一年的油,其氧化程度和酸敗程度與抽油煙機盒里的油是相似的。
今天,給大家分享下食用油使用誤區,帶你避開用油路上的各種坑。
畢竟你一生可是要吃掉1.18噸油呢!
坑一:油可以隨便放
開封后的食用油其實挺脆弱的,很多東西都怕的很。放在哪、怎么放都是有說頭的。
1、食用油開封三個月就不能吃了
食用油最怕的是氧化、酸敗、生成哈喇味。油脂酸敗后,加熱時煙大、嗆人,其中含分解物環氧丙醛等,食用后易中毒。
實驗表明,開封3個月的食用油,就已經嚴重氧化酸敗,不再適合食用。
3個月還沒吃完的油,放在家里真的很危險,用這樣的油炒菜,時刻威脅著家人的健康。
2、油瓶敞口放——不推薦
很多人使用食用油的時候,經常不注意給油瓶加蓋,這項常規操作是錯誤的!
科學研究表明,瓶口敞開的情況下,食用油的氧化速度明顯加快,一般來說,只要1周左右的時間,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就會超過國家標準。
炒菜時常常要用到水,這些濕氣很容易進入油壺內,和油發生反應。
油壺敞口,是覺得油壞的不夠快嘛,一定要記得將蓋子蓋嚴實哦!
3、靠近灶臺沒關系吧?
炒菜的時候,將油放在灶臺邊,使用起來確實很方便。可是這種做法非常不好!
雖然說食用油放在哪,怎么放,純屬個人的生活習慣。但是這種習慣會讓你的油品質變差。
油放在溫度高的地方,會降低油的營養價值。高溫還會加速油的分解和變質,加劇氧化,縮短食用油的存放時間。
為了健康,這邊建議大家防在陰涼地方喲!
4、不放在灶臺旁邊,窗臺邊總可以了吧
光會促進食用油產生游離基,使得油脂氧化速度加快,加速食用油的酸敗。
試驗發現,把油脂放在光照條件下,油脂的氧化酸敗速度會提高20~30倍。
不僅是陽光,燈光也會對食用油的保存造成影響,無論是在自然光,還是燈光條件下,植物油的氧化酸敗速度都要比避光條件下快很多。
所以,食用油防在櫥柜里最安全啦!
5、大桶油分裝塑料瓶也不行
大桶油確實更劃算,但不適合人頭少的家庭。前面也說了油用久了會氧化、酸敗,小瓶裝更安全。
如果一定要買大瓶,將大瓶油密封儲存在櫥柜里,再用小油壺分裝出來燒菜用。
從保護油的品質的角度講,玻璃、不銹鋼或陶瓷材質的容器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一定不能選擇塑料材質,飲料塑料瓶肯定是不行的。
因為塑料有很多種,有些會和油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通過肉眼判斷哪種塑料容器裝油比較安全,一定要用塑料容器的話,最好選擇知名廠家生產的專門用來裝油的容器。
一句話總結正確放置油的方法,避光、避灶臺、不要敞口,每次使用完記得把油放進櫥柜等光線照不到的地方。
坑二:使用方式有問題
生活中,不管是煎炸、炒菜,還是煲湯、涼拌,都離不開油。
市場上的食用油的種類繁多,色拉油、橄欖油、玉米油、椰子油、花生油……
怎么選,如何用也是一門學問。
1、自榨油很香,但是不一定安全
食用油生產需要初榨、精煉、檢測等嚴格程序。而自榨油的原料沒有經過檢驗,由于原料質量無法保證、含雜質多。
易氧化變質,較難篩除產生黃曲霉素的花生等原材料,且無法對黃曲霉素、重金屬含量等進行安全檢測,總體安全無法保證。
2、反復使用油炸油,“環保”但是不健康
媽媽們覺得炸過的油丟掉太浪費,總是想 “回收利用”。
但油炸屬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產物。油反復熱,會產生更多有害物質,對身體是有壞處的。
如何完美不浪費得使用油炸油?
煮湯或者做面點。
3、方式不對,用油白費
有些油比較嬌弱,比如芝麻油、亞麻籽油、紫蘇油,隨便一熱就冒煙,適合涼拌、低溫燉和炒。像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一般可以高溫爆炒。
各種油的耐熱性不一樣,用耐熱性低的油去煎炸,很有可能會產生致癌物,影響身體健康。
用油坑已經了解了,那如何正確選擇呢?
選對的,比選貴的更重要!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我們人均每天的用油量為25~30克,大約為兩三勺白瓷勺的量。
而食用油的選擇目標是促進脂肪酸平衡,不僅要考慮油的成分,還要考慮到自己的飲食結構,進行綜合協調。
所以根據自己的飲食結構,選擇與之協調的食用油才是王道。
【常見油脂類飽和酸含量圖片】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方霖介紹,常見的植物油,比如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根據其精煉程度一般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四個等級。
橄欖油分兩類,根據精煉程度分為初榨和精煉兩大類。
一句話來說就是,一二級適合爆炒,三四級適合燉菜做湯!
不同油的脂肪酸比例不同,長時間只吃一種油,不利于脂肪酸均衡。
所以,油要換著吃。
比如這次吃花生油,下次就可以換成菜籽油、大豆油,甚至橄欖油等等。
從現在開始科學用油,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