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農村建設急需“六化”并舉
蔣成博
近年來,我們現代中國雖然正在大舉實施全國化的新農村建設戰略,但由于各地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小心謹慎地探索著,因而既沒有一個的成熟模式可循,也沒有一套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非常不利于整個國家可持續進程。6月6日——12日席卷大半個中國的“煙災人禍”再次向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敲響了時代警鐘。
鑒于此,筆者以為,應該從生態化、有機化、專業化、信息化、規范化、多樣化等六個方面展開長期持久的新農村建設,通過“六化”并舉戰略,把現代中國各級村落建設成一個個中小型有機農業生態園,使現代中國的新農村成為一條永續的自然生態平衡鏈,從而達到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目的。
所謂生態化,是指在不破壞傳統村落原有自然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實施生態化的居住環境統一、規范、合理化建設,把傳統村落建設成具有現代城市集聚特點的農村生態家園。
所謂有機化,是指對所有的農耕土地逐步實施減免農藥和化肥等使用的有機化耕種,并在農作物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工制劑,以便使所有農副產品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有機食物。
所謂專業化,是指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水土、氣候、環境等生態特點,因地制宜進行相應農作物的專業化、集中化、規模化生產,以便供全國各地城鄉居民享用。
所謂規范化,是指對所有農作物、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等,依照專業化標準,建立統一的行業或專業標準信息庫,實施全國一體化的規范管理。
所謂信息化,是指將所有符合生態化、有機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的城鄉區域進行分類管理,信息公開,以便管理部門和城鄉居民監督。
所謂多樣化,是指在專業化發展特種經濟作物的同時,對不同地區的其他生態作物實施多樣化種植與開發,以便形成有效的生態平衡鏈,避免因過度專業化造成的區域性生態失衡。
今年5月9日,由中國市長協會主辦、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承辦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1)》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會議發出的最新信息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6.9億人。
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中國城鎮化到了轉折時期,從快速城鎮化階段正進入城鎮化中期階段,未來20年中國城鎮仍將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則表示,城鎮化率在統計上突破50%,實現了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性轉變。今后,在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人口轉移、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加強城鎮產業支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方面,我們還將面對城鎮化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
蔣正華認為,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如此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史無前例,要探索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
因此,從中國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長遠角度來看,“六化”并舉是中國新農村建設,以及解決現代中國城鎮可持續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否則,我們現代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乃至國家整體發展戰略,都會因為長期以土地、資源和環境污染換發展致使可持續發展流于形式。
201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