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什么
學語文主要學什么?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學語文主要是學語言;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又包含兩方面:一是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二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二者究竟誰重誰輕?日本的國語教學是重視后者。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也是重視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沿襲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只考作文。只是到了現代,由于受西方特別是前蘇聯分析教學法的影響,中國的語文教學丟棄了“重語”的傳統,作文教學的地位下降,語文教學變得繁瑣、低效。不過,近期出現一些好的趨勢。上海有一個區,中考語文試卷連續幾年只考一篇作文,并產生了積極的效應。近幾年,在高考語文試卷中作文的分量也開始得到加強。作文教學地位的回歸勢在必行。應該明確地提出:語文教學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寫作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提煉生活的能力;二是語言表達的能力。中小學生寫文章,新課標稱為“習作”,提煉生活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包括譴詞造句的能力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而譴詞造句能力的提高是基礎,是前提,尤其是對小學生。
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重視語言能力的提高,是重視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的表現。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又體現人文性特點。
二、如何改進閱讀教學
一位學者說,學生主要學習三種語言。一種是精典語言,主要從古典詩文名篇中習得。學生學習這種語言不是“立竿見影”,學了就用,而是為學生的一生奠定“文化”的基礎。它的影響是長遠的,持久的。二是生活語言,主要從社會生活中習得。孩子出生后,從呀呀學語時開始,就在生活中學習這種語言。這種語言開始時是模糊的,不精確的,也是不夠規范的,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三是規范語言,以現代規范的白話文為典范,習作訓練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種語言。在閱讀教學中首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規范語言,盡快地完成由生活語言向規范語言的過渡,并盡可能多地增加精典語言的積淀。
1、精讀。這是語文閱讀課教學的主要任務。在閱讀課教學中,教師要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精讀深思,學會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理解語言包含理解和培養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指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有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能力的培養,主要有查字典理解詞語的能力,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表情朗讀的能力,評點賞析的能力,質疑問難的能力等。運用語言包含學習運用語言的技巧和訓練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推敲文章用詞的精妙,賞析造句的優美生動,領悟謀篇布局的匠心。同時,還要結合閱讀教學,組織語言實踐活動,把在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技巧,遷移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
2、熟讀。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對精典課文或優美的片段反復朗讀,直至成誦。人的語言能力的形成與運動技能的形成極為相似。運動員通過刻苦的訓練,反復地運動,最后才能形成運動技能,同時在身體的有關部位長成發達的肌肉。據有關專家介紹,學生在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后,在頭腦中的某一個區域會形成一個“語言模塊”,語言實踐的量越大,背誦的文章越多,積累的語言現象越豐富,這個“語言模塊”就越豐厚,學生的“語言生成能力”就越強。當前,語文教學中一個很突出的弊端就是學生“腹中”文章太少。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讓學生去做那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組詞、寫近義詞、反義詞之類的應試題,真是舍本逐末。沒有背誦,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的語文教學,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是緣木求魚。
3、泛讀。語言是豐富多彩的,語言現象又是紛雜的。要熟練的掌握語言技巧,提高語言能力,必須大量閱讀,廣泛涉獵。廣泛開展課外閱讀,還能是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間接地豐富生活的閱歷,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還為他們的習作增加了“生活”積累。新課標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的量要達到500萬字,必須使每一個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還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突破課本、課堂和校園的局限,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充分開發和廣泛利用語文學習的有效資源,讓“語文學習的外延與學生生活的外延相等”。
三、如何改進作文教學
當前,作文教學的效率不高,學生怕寫,教師難教,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所講到的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明,閱讀教學的重點不突出等因素外,也有作文教學本身的觀念陳舊,方法死板等問題。改進作文教學,要在創新、多練和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這幾方面下工夫。
1、讓每一節作文指導課都成為在學生面前打開的一扇新的窗戶。
首先,教師要在作文命題(不是單指命題作文)上狠下工夫。“題好文一半”,一個好的作文題,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能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吐為快”的狀態。因此,教師在命題上要殫精竭慮,力求創新,做到“題不驚人誓不休”。特級教師于永正曾經給學生這樣出題:老師先在黑板上寫下這幾個字——我這個人,讓學生想想這個題該怎么寫;然后又在題目前加上“唉”或“咳”組成《唉,我這個人》和《咳,我這個人》兩個題目,教師再讓學生想想該怎么寫;最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在題目前加詞,再思考怎么寫,學生想到的題目有《哎,我這個人》《哈哈,我這個人》《呸,我這個人》等等。學生對這樣的作文能不感興趣嗎?我們看到有不少教師,讓學生寫《暑假生活》、《有趣的一件事》之類的作文,去年寫了今年又寫,小學做過了,中學仍然做。這樣做不僅會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而且還助長了造假的文風。
其次,作文指導課的形式要新穎。要善于創設情景,增強學生作文的語境意識。要善于讀寫結合,增強學生作文的規范意識。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有一組語言訓練的題目。先是“言語交際”:假如我會克隆,我要……接著,讓學生完成習作:《假如我會克隆》。這個作文題我認為出得不是很理想,與言語交際的題目重復,學生可能興趣不高。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出了這樣一道題:《在克隆技術展覽館里》,創設一個場景,讓學生模擬解說員先向觀眾介紹展覽館展出的克隆技術的最新成果(當然是想象的),觀眾有不明白的,可以立即提問;接著讓學生按參觀記的要求寫這篇文章。這樣,既避免了與“言語交際”的重復,又充分利用了言語交際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
2、讓每天的作文練習像空氣、食物一樣成為學生生活的日常需要。
人的肌肉經過無數次的運動長得更加發達;學生的語言能力只有經過大量的語言實踐后才能形成。多練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唯一途徑,舍之,沒有其它捷徑。學生的習作訓練應從一年級開始,從入學的第一天,學習第一個詞開始。而不是到三年級才進行。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每天都寫點什么,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從寫句子開始,逐步過渡到寫片段,寫文章。每學期學生習作的量要有一個大體的規定。現在,教科書規定了一定的篇目,如果僅僅完成這些,顯然是不夠的。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之間,學生每學期習作訓練的量應該不少于一萬字。這是否合理,其它各年級訓練的量多少為易,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加大學生習作訓練的量,這一點應該是明確的,這是改進作文教學的必然要求。
不僅訓練的量要加大,訓練的形式也要更加豐富。除命題作文外,更多的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造句、寫片斷、自由作文、條件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還有即興作文,寫童話故事,編知識小報,編課本劇等等。日記,是學生很喜歡的一種作文形式。這里所說的日記,已經不是通常意義的了。實際上,它是學生每天堅持練筆的一種習作形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特別要倡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如讓學生給遠方的親友寫書信,家長會前給爸爸媽媽寫留言條,到商場給新產品寫說明書……這些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都進行實際操作。這不僅增強了學生作文的目的性、針對性,而且在實際交流中又提高了語言的精確性。
3、讓每一個學生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享受作文的樂趣。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作文教學是否成功,關鍵看有沒有調動起學生寫作的興趣。有的老師,雖然在理論上他們不一定能講得頭頭是道,但他們似乎有一種魔術般的力量,讓他們的學生著了迷似的喜歡作文。這樣的教師應該受到尊重。他們的作文教學肯定是成功的。調動學生作文興趣的方法很多,但在兩個環節上應該得到共同關注。
一是作文批改。現在作文批改的毛病很多,陳式化的語言,隔靴搔癢的診斷,僵化的評分標準,這些都是作文批改的無用功。更嚴重的問題是,有的老師作文評語都習慣用“批評式”的語言,讓學生覺得作文好難,產生一種失敗感,進而產生畏懼心理。我建議,作文批改重在激勵。作文批語首先要尋找學生習作中的優點,每篇作文至少一條。至于作文中的不足,要少寫,甚至可以不寫,共性的問題在講評時一并指出,個性的問題可以個別交流。作文批語的語言要更活潑,更傾注情感,更富于文采。平分也不要太僵化,優秀的作文完全可以打滿分。
二是作文成果的展示。對學生激勵最大的形式是把學生作文的成果展示出來,讓他們體驗辛勞后的成功。這時,他們會感到特別快樂。如果有某一個學生的作文在報刊上發表,對這個學生來說,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身的,一個作家有可能就這樣誕生了。對小學生來說能發表文章的機會畢竟不多,但教師可以創造機會。有一種形式值得提倡,就是“廣義的發表”。教師讓學生在班級里宣讀自己的作文;把學生的作文張貼在班級或學校的墻報里;在學校的廣播、電視節目中增設“作文天地”;在校園網上定期發布優秀作文,并讓學生跟帖,發表自己的見解;匯編班級學生的優秀作文選,然后人手一冊,讓學生閱讀、評析、收藏……這樣長期堅持,學生就一定會進入寫作的自由王國,學生的語言能力必然會得到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改革也必然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來源:特級教師家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