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落實在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總結課也不例外。而平時教學中,我們常常只注重對課文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教學的總結,而且往往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被動聽講,甚至教師三言兩語,輕描淡寫走個過程,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印象不深,不能得到強有力的感染,不能達到訓練的目的。我認為應該把總結的權力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聯(lián)系全文,深化理解
以《灰雀》一文的教學為例。學完課文后,學生已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對小男孩的關愛,體會到小男孩天真誠實的特點。我打破了傳統(tǒng)的總結模式:“本文記敘了……表現(xiàn)了……”而是聯(lián)系全文,設計了“文中出現(xiàn)的人和物,你喜歡誰?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回顧全文后,思想活躍:
生:我喜歡列寧,因為列寧關心灰雀,關愛男孩。
生:我喜歡小男孩,因為他知錯就改。
生:我喜歡灰雀,因為灰雀很可愛,討人喜歡。
在學生積極答題的基礎上,我適時總結:可見文中的人和物,都有其可愛之處。這樣的總結就使學生將讀文和思考有機結合,使他們在“讀”和“思”中去逐步獲得感受、見解,去逐步掌握課文的謀篇布局和主旨立意。
二、聯(lián)系詞句,發(fā)展語言
語言是一種財富。為了讓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多讀書、多背誦、多摘錄。如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后,我讓學生依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精彩句段,鼓勵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并摘錄好詞佳句,能將自己積累到的好詞好句運用到語言表達及作文中,逐步提高讀寫能力。這樣的教學,既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麗、富饒,又在學習中積累了語言,發(fā)展了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三、聯(lián)系自身,暢談啟發(fā)
在設計《曼谷的小象》一文的總結語時,我引導學生體會阿玲的“心靈美”,把音樂引入課堂,“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歌曲和課文內(nèi)容連在一起,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阿玲的美,方法巧,歌聲美,情意濃。接著我轉換新的角度,巧設了兩個問題:(1)學到這里,我還有些遺憾,課文寫了阿玲的牙齒,沒有寫阿玲的長相,你感到遺憾嗎?為什么?(2)這篇課文從頭到尾沒有讓阿玲說一句話,你怎么看?學生通過深思,體會到這樣寫的巧妙,既有神秘感,又符合兩國語言不通的實際。到此意猶未盡,總結層層深入。我又提出下面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即使不寫阿玲的語言和長相,影響不影響她的美?如果阿玲長得丑,或者是啞巴,你覺得她很美嗎?這樣總結課文的設計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小象的乖巧來自于阿玲的訓練有方和美好心靈的體現(xiàn)。一個人美不美不在于他的外表和語言,而在于他的行為。這樣總結課文,將德育和智育緊密地結合起來,是趣的激發(fā),是美的熏陶,是智的啟迪,是情的升華。
語文教學最易面面俱到,陷入瑣碎的誤區(qū)。教者必須明白,任何一項知識都不是一兩節(jié)課時所能掌握的,任何一種語文能力也不是一兩次語言實踐所能形成的。面面俱到就意味著面面不到。因此,在設計總結教學時,要有其藝術性。要依據(jù)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有的放矢,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