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疏離浮躁
老子說:“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是非常有理的。我為什么提出疏離浮躁呢?因為我們老師一旦浮躁之后,就很難有定心。而讀書可以使你駛入一個很寧靜的心靈港灣,使自己的教學登上了“會當凌絕頂”的境地。
1、淡泊名利的李秀偉
我采訪了全國很多老師,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的老師,他們所有成名者,無一不是有“定心”者,無一不是疏離浮躁者。
2001年10月份,我在《山東教育》上發表了一篇長篇通訊《教育生態為改革注入生命活力——臨沂市羅莊區羅莊辦事處中心小學教育創新透視》,其中寫了一位非常年輕的小學語文老師李秀偉。他是2004年省教育廳64位齊魯名師當中的一員,她對教育生態的研究遠遠超越了一般的老師,他可以和一些教育大家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他的心境達到了視名利如浮云的境界。第一次調李秀偉到區辦公室當秘書,她不干。經人勸說,勉強去了幾天,還是回去了。后來被縣委辦公室調去當秘書,結果她說什么也不去。這次比較困難,因為面對的縣委辦公室調你,你在農村小學你不來,你到底要干什么呢?他的校長魏永真,說:“不要緊,你回來吧。出了問題我全程負責,即便把我開除了,我也支持你。”魏永真外在是農民的打扮,內在的是一種高尚的風格,所折射出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嶄新的,我在《中國教育報》給他做了一個校長速寫。
2、生于憂患的孔范今教授
小學老師如此,大學老師亦然。2004年4月12日,我在《現代教育導報》上發表了一篇長篇報道《“生于憂患”的杰出人文學者--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孔范今教授散記》。孔范今在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堪稱是獨樹一幟,20世紀結束的一天,人民日報要發表一篇回顧20世紀現當代文學的文章,執筆者就是孔范今。他在文化大革命時,從山東大學畢業,分到曲阜,面壁十年讀書,從先秦一直讀到明清。一個研究現當代文學的專家、學者,研讀中國的古代文化用了十年的時間,可以說孔教授把傳統文化讀透了。后來,他就由曲阜市教師進修學校調到山東大學,由一般老師當了副主任,當了主任,當了文學院院長。從此山東大學文學院在孔范今院長的主持下,蒸蒸日上,在全國很有位置。就在山東大學文學院可以說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時候,孔范今給校長提了一紙辭呈,辭去文學院院長的職務。大家普遍認為山東大學是一方圣地凈土,是一方學者云集之地,實際上浮躁之風也在熏染著這座象牙塔,文學院院長的位置著實誘惑了許多人的眼球。但是孔范今經過兩年的“奮斗”,還是辭去了這個職務。究其原由,孔范今說:“我原來帶有一種使命感,要把山東文學院經營好。現在經營好了,我的歷史使命完結了,那么我要投入到我的學術研究,我要靜下心來繼續讀書。”不為名利所動,這需要怎樣的境界!凡是大家無不如此。
3、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長
我在《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4期發表一篇文章《讓師生擁有智慧--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實驗”》的文章。后來《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先后都刊發了部分內容。回想采訪的過程,最深切地感受就是朱教授的恬淡自然。那天朱永新從青島機場出來已是晚上8點多鐘,他飯都沒有吃,那邊的領導也等著吃飯,但是我們見面后他就提議去賓館接受采訪。來到賓館,安排好行李,朱永新第一句話就是:“陶老師,采訪開始。”我緊接著把筆記本電腦打開,就在賓館里,采訪一直進行到深夜。朱永新教授沒有任何的饑餓感,沒有因為冷落別人那種自責感。談起他的新教育試驗,談起他的讀書,快樂得就像一個天真的孩子一樣,燦爛無比。有感于朱永新的“恬淡自然”,有感于他的濃濃的人情,有感于他亦官亦師的從容自若,所以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寫了一個“人性化的市長”。朱永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市長,身兼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還有更多的光環。雖然他兩棲于為官與治學之間,但他把這些看得都很淡,他借助的是副市長之職,推行的是教育改革之實。他與你交流的是一種教育哲學和他研究的新教育試驗,沒有任何的浮躁感。采訪完朱永新教授,當晚,我專門寫了一篇日記,記錄下我的萬千思緒。我說采訪朱永新市長和采訪其他人士大相徑庭,他這樣一個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卻那么平靜,沒有任何的浮躁感。這,才是大家風范,這,才成就了朱永新。
4、心如止水的杜維明教授
如果說朱永新是全國的知名教授,我采訪的杜維明便是世界上的大家。杜維明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對于儒學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人物。2004年11月11日《中國教育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刊載的這篇采訪《對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觀照——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杜維明教授訪談》。在文章最后一段寫了一個“采訪附記”,我稱這次采訪是一次“特殊的幸福之旅”,我特別感受世界大家那種淡然的心態,那種梳理浮躁的心境。采訪到中午1點還沒有結束,已經有人在幾次催促我們吃飯了,但杜教授依然侃侃而談,似乎是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他對于儒家文化的深入探討,那種入乎其內的心態,絕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一點點沒有浮躁,心如止水。不管多少人在等他吃飯,他都沒有考慮,在那一個時間所考慮的,就是對儒家文化的一種闡釋,是真正意義上的答記者問。杜維明完全沉浸于他的儒家文化的精神領域,以至欣然忘食。我感慨于他的執著,他的平靜。我經常想,這樣的大家為什么能梳理浮躁?我們為什么有的時候浮躁之心盛行?實際上是文化在起作用,是深層次的閱讀在起作用。杜維明談起儒家,談起來原典儒學,可謂大氣磅礴,縱橫其間。杜維明是世界級的大儒,世界上很多大型的儒學研討會,重要發言人之一就是杜維明,所以他一談起來這種真正的,帶有學理色彩文化的時候,就徹底深入進去了,天真的像個嬰孩。老子有言:“復歸于嬰孩”。的確如此,真高層次的人及真高層次的文化人,無一不像孩子。
大家尚且如此,我們的老師理應擯棄浮躁,梳理浮躁,靜下心來好好讀一下書,對自己的人生來做一個計劃,就是做一個文化計劃。我在一年、十年乃至終生,要陸續地讀什么書。其間,把那種浮躁之心平靜下來,把認為不可干的事情擱置下,騰出一片心靈的空間安放文化,思考問題,這樣,才真正做到老師應該做的事。
五、讀教相長
都說“教學相長”,我說是“讀教相長”;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卻說“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不管有多好的現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師,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學實際是一個人內在文化素養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學就只能是個空架子。我們老師更多的是讀課本、看教案、學教參,豈不知功夫在書外。如果真正“讀書破萬卷”的話,我們任何的教學都能達到從容輕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1、游刃有余的劉振東
劉振東是曲阜師范大學的教授,如今已退休了。80年代我們一起在曲阜師范學校任教,都教“文選與寫作”。我第一次聽劉振東的課,恰是他執教《變色龍》一文。第一節課,他范讀課文的時候,竟有兩個字不認識。當時有20來個聽課的專家。聽了以后,認為這個知名的老師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是第二節,劉振東一分析起這篇文學作品來就滔滔不絕了,從變色龍的人物形象,到情節結構,到藝術手法,行云流水般講開去,那真是眾捧百賀,左右逢源,令你進入一個真正的文學藝術的輝煌殿堂之中。我們所有聽課的人都大為驚訝,這種課也可以如此來解說。課畢,后面的專家站起來給他鼓掌足足有5分鐘,跟第一節課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劉振東講課達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源自他的文化功底的深厚。他曾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刊物《文學評論》上發表過文章,是一個很有理論水平的教師。那天下了課,我就問劉振東老師:“劉老師,你那兩個字是真不會,還是假不會?我認為你絕對是故弄玄虛。”結果劉振東的解釋:“陶老師我是真不認得。”我說:“你不備課嗎?”他說:“陶老師,我從來沒備過課。”我驚愕之后,便恍然大悟了,他具備了不用備課的水平,文化積淀的過程就是備課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用了一生的時間來備課。
2、銳意課改的韓興娥
3月10日,我在濰城區青年路小學聽了韓興娥老師的一節課。一學期的教材,她只有兩周就教完了。他說,兩周就足可以解決問題,時間再多,就浪費了。剩下的這么長的時間,講李希貴局長給他提供的“教材”《中華上下五千年》。每篇課文開始是一段古文,后面是一段有趣的故事。那天聽課,臨上課前1分鐘,韓興娥給我一本書:“陶老師你給選篇課文吧!”不是她選,是我選。我翻了翻,就說《鴻門宴》吧。我想這是高中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難度夠大的,結果10多分鐘講完了,不光講完了,學生對古文會背了,解釋得非常好,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韓興娥又讓我選一篇,我說《楚漢之爭》吧!其后又選了《古詩三首》。就這樣,40來分鐘,講了三篇課文。她講得很少,但是學生都懂了,而且學得情趣橫溢。韓興娥在濰坊市濰城區沒能評上優秀教師,但濰坊市教育局長李希貴就給她特批了一個濰坊市的優秀教師。這是一個多大的革命。聽完了課以后,我們隨后座談,也找了學生談話。采訪時這些孩子異常興奮,他們說:“陶老師,我們最高興的是,我們沒有任何的作業!”學生在那里笑嘻嘻的,我看孩子們在我跟前無拘無束的樣子,便問:“韓老師,這些孩子可能會欺負你?”她說:“這個倒不會。”孩子展現出的是他們孩童的天性,完全自然的狀態,這讓我想到了韓老師人性化的教學。我想,韓興娥這個現象太值得研究了。采訪完,我剛到家還不到一周,那些學生就給我郵箱發了一大批文章,那文筆連初三的學生達不到這樣水平,行如流水,非常自然,就像韓興娥那種生態課堂那樣,沒有任何的雕琢。文詞很美,但是美的感覺又是那么自然從容,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為什么經過韓興娥這樣一個年輕的老師一教,就出了這么高的水平?有些人感覺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他們學習的高層次文化,是“取法乎上”。韓興娥和學生一塊讀了很多經典的文化,背了很多經典的篇章,所以她比一般的語文老師上課從容得多。韓興娥大膽的語文教學改革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我聽濰坊市教科院曹院長、潘院長說,濟南市有的學校已經請韓興娥給他們做了報告了。有的課程改革的教材修訂還是修修補補,而韓興娥能大刀闊斧往前走,這需要改革的勇氣和教育的睿智。用兩周的時間講完全冊的內容,我說這種教改是正確的。所以,我于2005年7、8月合刊的《山東教育》上刊發了采訪韓興娥老師的報道《她兩周教完一本教材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韓興娥老師的大膽批判精神與課堂教學重構》。
也有人對韓興娥老師的這種語文教學改革持懷疑態度。韓興娥班的家長開始也很有意見,認為不布置作業,課本兩周就學完了,孩子能學好嗎?但是一學期下來以后,學生裝成績而且越來越好,我想她的學生在初中高中的后勁會更大。這種語文教學與其說是一場革命,不如說是為當今的語文教學投放了一顆原子 彈。
3、教育大家于漪
于漪是中國教育大家,我是1984年采訪她的。她接受我的兩次采訪長了8個小時,那語言都是詩一樣的語言,讓你感到是在吟誦一部文詞華美的教育史詩。他對教育意義的闡釋及思想的深度讓人終生難忘。于漪教學跟別人不一樣,別人也學不去的。執教《孔乙己》這課,于漪滿面春風地走上講臺,抑揚頓挫地開始了提問:“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人的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看到悲劇使人淚下。《孔乙己》這篇小說寫了孔乙己悲劇的一生,可是我們讀了以后,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感覺內心一陣痛楚,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孔乙己的悲劇是在笑聲中進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劇到底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呢?”我想這些問題只有大師于漪才能提出來,也只有于漪的學生能回答出來的。說不定有的老師聽了以后感到異常精彩,也想嘗試一下,拿這些問題問自己的學生,學生肯定都傻了,但這種現象的原因老師未必會明白。為什么同樣的問題于漪能問,而我們不能問呢?因為于漪是教育大家,他讀了多少書,又背了多少書,這些,我們老師無人能比。我大概聽了他四場演講,四個小時沒有任何的稿子,講得都那么華美,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語文教學流行這法那法,于漪說:“都是教無定法。教師個性不同,學生個性不同,教材個性不同,環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學。”于漪豐富的文化內涵,成就了于漪的語文教學。這就是教讀相長。
4、腹有詩書的蘇靜
蘇靜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在山東做了很多報告都引起轟動。我采訪蘇靜的時候,她只有23歲。她在走上教學崗位8個月的時候,便參加了青島市的新教師比武大賽,而且榮獲一等獎的第一名。這在人們看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為什么那樣說呢?因為青島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廬的蘇靜,很難跟這些已經在教育教學這個場地上進行磨煉的青年新秀相抗衡。但是蘇靜為什么能獲得這樣一個獎,我在采訪她時也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蘇靜之所以一鳴驚人,緣自她的讀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詩,這是個未知數。所以我給她寫的文章,正標題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副標題就是《蘇靜老師與青云齋、蘭若軒的詩詞情結》。蘇靜把學生分成“青云齋”和“蘭若軒”兩個男女詩社,進行背詩、賞詩、作詩方面強化訓練,在只有8個月的時間里,學生兩分鐘以內就能做詩一首。那節“比武”課上,蘇靜讓學生進行詩詞對壘演講比賽。講到中間的時候,蘇靜讓在場的專家、評委給學生出了兩個題目,限定他們兩分鐘做詩一首。結果兩分鐘收上來以后,屏幕上一打,全場的人都驚訝了,想也想不到學生會做出這么好的詩。原來還不知道做詩為何物的學生,8個月后居然能命題賦詩,所以蘇靜就成功了。后來《中國教育報》也很關注,就以《她的學生富有詩才》進行將近一個版面的報導。那天正是9月11日,現在好多人稱蘇靜是“教育上的911”。我們的朱永新副市長,也是慧眼識才女,就拿著這張報紙找到教育部,沒考試就把蘇靜特招了研究生。現在蘇靜成了他最得意的門生之一。蘇靜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讀的書多,背的經典文章多,經典詩詞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書鋪成的。
現在,我來介紹蘇靜參加“比武”的一個小插曲。參加比賽的前幾天,蘇靜老師找到校長郭青偉說:“我不能再備原來的課了,我得自己另備課。”校長郭慶偉尷尬極了。是啊,我們這些專家費了好大勁給她背的課,她卻放棄了。大家知道我們出一堂公開課多少不容易。郭青偉校長還是答應她的要求。讓她自己備了一課“詩詞長廊”。我想這正是蘇靜她的獨特之處,也正是這一節課使她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匹黑馬。她要按預先的路子走,她肯定要失敗,別說一等獎,二等獎也拿不到。但是她就成功了,因為她背的那課,在整個教學當中,不僅非常驚人,而且有異軍突起之處。蘇靜到了蘇州大學以后,進步更快了,她去年到香港四天的時間,四萬多字就出來了。我估計一般人認為文章寫得那么漂亮,又那么迅速,真是個奇跡。實際上是她讀得多,背得多,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以她寫起文章來才那么輕松自如,感覺那么幸福愉快。蘇靜把寫當成幸福之旅,把教學也作為愉快之行。中央電視臺的張嘉藝、江波給她拍電視專題片的時候說:“我們看了《中國教育報》陶老師寫得蘇靜太玄乎了。”結果整整七天拍完以后,他們對我說:“比你寫還要好。”
以上,我列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告訴大家一個問題,讀和教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高層次的閱讀,就沒有高水平的教學。那有的老師說了,我現在根本沒有時間讀,我想是你沒有尋找讀的時間,你沒有充分認識到讀對你的教學起的重大作用。我們寫教案確實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這樣日復一日地寫下去,你還是寫的別人的東西,你還是花了很長時間,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東西,形成不了你的個性,你的風格。你開始不妨每天拿出半個小時讀經典,一年之后,一個小時,兩年后拿兩個小時,這樣你的讀與教就會步入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
六、讀寫結合
從形式邏輯的角度來說,讀和寫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即“有之者必然,無之者必不然”。沒有大量的閱讀,所謂的寫,特別是所謂的寫好,都不會成為現實。但同時,但只讀不寫出不行,大量之寫,對讀又是一個促進,而且多寫會使寫作熟能生巧。
1、積學儲寶的王立華
5月13日天津教育報刊社針對青年教師成長培訓組織一次大型的報告會,會上,我與蘇靜及臨沂八中的王立華同去開講。上午我講,下午他們兩個講。講課非常成功,引起了強烈反響。
王立華的工資才一千幾百塊錢,但是他已經購了1萬6千元錢的書,寫了數百萬字的文章。他讀了就寫,教學中有感悟了也寫,讀與寫成為他生活的必需。在山東教育廳組織的“山東省師德報告團”的報告中,王立華的演講博得了一陣一陣的掌聲。他不用太多的準備,積學儲寶,出口成章,精彩紛呈。所以我在2004年1月8日在《現代教育導報》上發表了一篇長篇報道《讓學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溫情里——王立華班主任工作的新視角》。《中國教育報》又以《讓學生感受愛的溫暖與可貴》給予發表。我想王立華的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都與他讀書有關。
2、崇尚華麗的沈紅旗
去年,我去上海參加中國教育報華東片的記者會,抽空對沈紅旗老師進行了采訪。他是上海第八中學的語文教師。他讀的書多,寫得文章也深奧,2004年第6期《上海教育》刊了了我的這篇《展示教育的無限魅力——上海八中沈紅旗老師教育教學散記》長篇通訊。沈紅旗很有個性,很有思想。比如,他說:“人生的秘訣首先要學會傲慢。”并以此啟動學生的自信系統。在學生畢業的時候,他與學生都有臨別贈言,贈言都要有這么一句話:“人生成功最為要緊的是:首先要學會傲慢,然后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與之相稱。”他就是這樣,“激情噴涌,用一生的儲備激活每一次教學。”他認為“崇尚華麗是抵御浮躁的一貼良藥”。他說:“我崇尚華麗,真正的華麗源于從容的儒雅性格、辯證的思維方式、厚重的文化底蘊、嚴謹的科學氣質。我的語言都是華美的,這不是華而不實,這是真正的我的文化功底的外化。學生為什么寫不出華彩典章呢?就是因為學生他沒有真正的文化。”在古文教學中,他要“眺望經典詩文呈現的精神氣象”,教學呈現的是一種經典式,真正實現了生命的喚醒與詩意的回歸。所以沈紅旗的教學就在上海形成一種獨特景觀,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他的校長很了不起,給他成立一個專門的工作室——沈紅旗工作室。沈紅旗文化功底厚重,我到他家中找到了答案,整個房間都是書,所以他寫的文章有深度,是用厚重的文化作底色的。
3、大語文圈中的張曉梅
張曉梅老師是濟南十九中的語文教師,在座的老師中,有的可能聽過張曉梅老師的課,因為她在山東省幾次拿課都是一等獎。就是這樣一位教學評比屢屢奪冠的教師,大家對她的爭議性卻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寫張曉梅,其原因就是在于她的爭議性。聽了她的課以后,有的說她簡直把教育教學引向歧途;有的說張曉梅是大膽的教育創新者,是對教育教學有獨到見地者。實際上,我認為后者是對的。張曉梅博覽群書,把經典名著引向課堂。我給她寫的文章正標題就是《搭建通向生活的橋梁——張小梅老師及大語文教學圈》發表在于2004年3月8日《現代教育導報》上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張曉梅大語文教學圈的“大”,就是學生不能光讀課本的東西,光讀這些成不了大才,更多的是讀課外書。張曉梅也讀也寫作,她的論文很有色彩。
4、與國學共成長的李蘭鐸
濟南市大明湖小學李蘭鐸老師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個個體。2001我到那里去采訪,寫了一篇長篇通信《國學--一本內容深厚的校本課程》,發表在《現代教育科學》上,他們的校本課程就是“國學”,是儒釋道三家的文化經典。國學課開設初,學校請了一批專家來論證,有山大的幾位教授,還有我們省教所的陳培瑞研究員等,共六七個人。我第一次聽李蘭鐸的國學課,聽完課后,我的評價可能對她的心靈的打擊是很重的,因為我在充分肯定她的教育教學非常成功的同時,對整個學校教材構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見,甚至是一些否定性的意見,認為李蘭鐸老師沒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就無法駕馭課堂,言外之意就其無法來勝任國學的教師。但同時我說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國學課的老師,就下大工夫把國學經典背熟。結果去年再聽李蘭鐸講國學課課,聽她談話,那真是叫人大為驚訝,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課上得那樣從容,學生對古典詩文的解讀,絕不是小學生能夠辦到的事情,可奇跡就這樣發生了。李蘭鐸老師最近剛給我們《現代教育導報》讀書版寫了一篇讀書筆記,題目是《品讀〈論語〉,陶冶心性》。關于《論語》當中“仁”的解釋是很難的。大家知道說“仁者愛人”也好,“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所有的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皆不一樣,“仁”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呢?好多專家也沒有寫清楚,我看李蘭鐸老師寫到位了。在這一年里,她看了很多書,背《論語》《老子》等國學典籍,她在課后作簡短的匯報時,儒釋道的經典信手招來,便可以看出她逐漸豐厚了的文化底蘊。最近,我給她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告訴她一定不要浮躁,沉下心來,閱讀更多的高層次的文化,背誦文化經典,這樣才能稱之為一個合格、優秀的國學教師。我想,她的發展很大很快,就得益于對經典文化的閱讀。李蘭鐸原先不寫東西,到現在寫得這么好,就是把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的老師往往就是把讀寫給割舍了,我想這一點不行。
5、寫作快樂的自我體驗
葉圣陶老先生主張教師要寫“下水文”,是很有見地的。如果老師能夠寫出好文章,那就能在學生當中有威望。這一點,當年我從曲師劉振東老師那里受了很大的啟發,于是讀了很多書,就整天地寫。發表文章以后,那些學生看到我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都比我興奮,自豪地說:“我們的老師,發了這這么多的文章!”無形當中,你在學生當中就有了權威性的地位。不寫是一種可怕的現象,我們往往把寫看的很困難,實際上你跟別人講一個故事就是一篇敘事文;甚至跟別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議論文,它有論點,有論據,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們為什么不寫下來?我們不但要寫,而且要堅持寫,筆耕不綴。如果你一旦不寫,放下再寫就很難了。這一點,我有切身的體會。所以我在山東教育社當了總編,始終不敢放下寫作,無論如何都要寫。《現代教育導報》有一個“視點”欄目,我一個月寫一期,一期將近1萬字,我采訪的人物可能是全國乃至世界大家,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人,但我認為是我心目中的“大家”我就寫。我是作者,我也是一個幸福者,為什么?我采訪每一個人,都是對我思想文化的一個提升,使自己今后的寫作更加從容、自如。原先寫作可能用四五天,現在寫1萬多字最多兩天時間。我經常說,人的笨和聰明沒有太大的差異,更多的是在非智力的差距。就比如說學打電腦,可能在座的比我學電腦都早。我2001年5月1日才開始學的,學了一上午,因為我不懂,就沒有再學,就開始自學。我背了一下午的五筆字型字根表,5月2日又練了一上午,下午就開始寫東營市張洪升局長的一篇讀談文章,2600字,我就用電腦打下來了。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用過筆,現在所有的采訪基本上都用電腦打,90%的采訪內容可以打下來。用電腦打字,這縮短了多少的采訪時間,縮短了多少寫作時間。我以前寫一篇稿子,要讓別人打印,打印完了我再校對,這個時間比我現在寫任何一篇文章要多上幾倍。我說寫作就是練,沒有任何的訣竅。我們每天打文章,就包括外面出差、考察、旅游,當天晚上必須要寫,一天至少一千至兩千字,不然心里就空落落的。寫作是一個良性的循環,越寫越想寫。在寫的過程當中,收獲一種快樂,快樂點燃激情,激情激勵寫作,這樣你越寫越快,越寫越好。經驗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擱置寫作,我們要學生寫作文,我們必須作出表率來。
(來源:楓葉教育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