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話語的力量非同尋常。當家長的都希望孩子出類拔萃,過去人們信奉“不打不成才”,但中國的孩子已受夠了“虎媽”式的咆哮,賞識教育被越來越多的父母所接受。如今家長懂得夸獎、贊美自己的孩子,“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觀念一直在美國教育界盛行并被付諸實踐,但任何觀念都不能絕對化,而今全美各地開始對這一觀念作出反思。夸獎能讓孩子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走嗎?夸獎孩子其實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您掌握適當夸獎的方式、方法了嗎?
事例1:善意的謊言贊美造就出奇跡
兒子上幼兒園,母親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告訴她,他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讓她最好帶兒子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母親老師都說了些什么,她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兒子表現最差;唯有對兒子,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母親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并且沒讓她喂。
孩子上了初中,老師告訴這位母親:“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當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兒子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這位母親的手里。
事例2:被掌聲、夸獎“捧殺”的孩子
一天,鄭州市的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兒子小奕(化名)來到一家心理咨詢中心。現年9歲的小奕上小學4年級,是整個家庭小輩中的獨苗男孩,深受父母和家中老人的疼愛。據小奕的父親介紹,兒子從小就乖巧懂事,多才多藝,上小學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上四年級后,小奕的學習成績略有下滑,起初家人沒在意,但沒過多久,小奕對學習表現出無興趣、冷淡、厭倦等消極情緒,甚至說自己不愿去上學了。父母大吃一驚,仔細詢問才得知,考試后老師找小奕談過話,指出他是因為驕傲、不認真才導致成績下滑的。小奕看到一直以來很喜歡自己的老師突然批評了他,心里覺得很委屈。
小奕的母親說,兒子一直生活在掌聲和贊揚聲中,幾乎沒遭遇過挫折。“在家里,小奕被所有人捧在掌心里,聽到的全是贊揚、肯定、夸獎,從來沒人批評、否定過他。”在學校和家庭中受慣了呵護、贊美、鼓勵的小奕,如今成了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孩子,老師的一點批評,他都承受不起。
危害:賞識不可濫用、夸大
國家心理二級咨詢師、鄭州一中專職心理教師許小安稱,賞識孩子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賞識孩子的優點,“大加夸贊”,讓孩子在“我能行”中走向成功是賞識教育的核心觀點。“賞識教育是對傳統‘棍棒教育’的否定,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激勵孩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要全面辯證地看事情。“賞識和懲罰都是極端情況下使用的教育手段,應謹慎使用。”許小安說,應仔細觀察孩子行為的優缺點,該批評就正確批評,該賞識就適當賞識。挫折教育是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困難和挫折中經受磨練,以提高孩子戰勝困難、應付挫折能力的教育,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都是教育孩子的手段。
許小安指出,真誠尊重和贊美孩子具體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積極作用,若過多使用“你太棒了!你是天才!”等語言,會對孩子的優良人格培養不利。有些孩子為了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賞識而表現好,使得他們相信其個人價值就是為了取悅他人,此時的“賞識”就成了“毒品”。
“孩子的成長固然需要父母的認可,然而對孩子的夸獎也需要技巧,否則,會適得其反。”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首批高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表示,夸獎和賞識應是有條件、講原則的,不能無中生有,無限夸大,更要杜絕以偏概全式的賞識。“一味贊美有時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引發了不少問題,助長了孩子驕傲與自大的心理。讓孩子誤以為自己一切都好,所有關于自己的事物都會被無條件認可,使孩子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降低。”
原則:夸孩子要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記得大概四五年前,我給當時剛上初一的孩子上一堂關于自我認識的課。當問孩子們對自己的評價時,多數孩子都說自己很棒,當讓他們具體說明哪里棒時,幾乎所有孩子都不能明確說出。”國家心理二級咨詢師、鄭州四十七中專職心理教師馬歆源說。有一個孩子說:“我不知道我哪里棒,我只知道我很棒。”這句話猛一聽覺得孩子挺自信,仔細一品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孩子對自我的品質沒有起碼的具體化的認知。馬老師表示,對于初中的孩子來說,這樣不清楚的自我認識會帶給他困擾,他會在自信與自卑間游走,情緒也容易隨之波動。
“家長在夸獎孩子時要遵循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只對孩子所做的某一件具體的事情進行評價,不要因一件事而對孩子整個人做評價,更不要讓孩子錯誤地將一件事的成敗當成衡量自己整體成敗的標準。‘好’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果父母長期將‘好’字掛嘴邊,會讓孩子產生厭倦心理,起不到鼓勵作用,反而會成為壓力。夸獎要適時適當,不是隨時隨地越多越好,夸獎孩子已經取得的成就,是為了激勵他獲得更多的還未取得的成就,所以,夸獎要有目的和引導性,父母要在夸獎后幫孩子制定一個踮起腳尖或向上跳一下就能達到的新目標,使孩子不會裹足不前也不會失去信心。”蔡勁林說。
方法:要言之有物才能夸到點子上
馬歆源指出,賞識一詞中的“賞”,即欣賞,是因認識一件事物的價值而贊賞,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價值而予以贊賞。很多家長的誤區在于并不了解和關注孩子行為的內在,而敷衍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這種表揚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不明確及不正確的認識。父母要表揚孩子,首先是關注孩子的具體行為,內在品質,重視孩子努力的過程。夸孩子更要言之有物,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被賞識的。
那么,怎樣夸孩子才是夸到點子上了呢?馬歆源舉了個例子,比如要夸孩子聰明,針對4到5歲的孩子,當孩子在游戲中表現到位時,家長可以說:“寶貝,你很聰明,知道什么是聰明嗎?媽媽交待給你的游戲規則,你全都記在心上并領會了,并且小眼睛觀察得很仔細,游戲玩得很成功。”這樣夸,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聰明的意思原來是耳朵要能聽全信息,眼睛要仔細觀察事物。
針對大些的孩子,家長盡量夸孩子行為的背后意義,比如孩子做了體貼父母的事,家長可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夸孩子,比如“媽媽吃到兒子做的飯,真是很幸福,感覺到你對媽媽的愛了”。這樣夸,讓孩子知道他的付出是帶給媽媽幸福的,增加他的自我認同感。
現在的家長都知道要夸孩子,夸什么,怎么夸,何時夸,比豎起拇指說“你真棒”,更值得家長思考。認真觀察孩子具體的行為,用孩子的行為帶給家長真實的感受,在孩子需要肯定時,用不浮夸、不造作的言語肯定孩子,孩子會在這樣的賞識中發現自我價值,追求卓越自我。【88】
(來源:為您服務教育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