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社會上流傳一本書《細節決定一切》,細節就是文化,細節就是精神。教育是一種做的哲學。我們除了要講之外,還要實踐。踐行陶行知的“做中學”,管理是細節文化,學校管理就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好像是很細微的小事,但是這些小事做好了,你就是偉大的。這些小事做好了,你就能培養一批批學生的人格,甚至是偉大的人格。多年來,我在張家港和蘇州,抓德育提出生活化的德育,提出細節關懷。從老師,學生,師生的衣食住行抓德育。我們學校德育的拳頭產品就是:生活化的德育。我們提出讓孩子學會走路,吃飯、交往、讀書。特別是前面高度生活化的內容,我們到了具體不能再具體的地步。首先說吃飯。張家港實驗學校是一所充滿詩意的學校。我們的校風是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與文明為友。
1、學會吃飯。在希爾頓樓上貼著8個不夠協調的大字:學會吃飯,學會做人。允許有很多人不同的疑問,也允許我反問,你是高中學生,你是教師,你真的就會吃飯了嗎?我一個半輩子的老人家還沒有學會吃飯。我們不是從膳食的角度去培養學生,我們是從小事中培養學生的習慣。每學期開學我們都開設八大課程,其中第一項就是學會吃飯。當我發現老師和學生在吃飯時候表現的浪費不文明的現象后,我就開始寫信發傳單,主張人人參與餐廳文明建設,主張不允許浪費一粒米,除了骨頭外每一個菜都吃完。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細節培養,來培養師生好的習慣,只有好的習慣才能有人生的幸福。只有收拾好這一切,才能收拾好自己的人生。我們中國是農業社會,傳統的農耕文化。孩子們很多的教育來自家庭,良好的家教就是在餐桌上完成的。小餐桌,大學問。讓學生有一種教養。
2、學會走路。當然,這是廣義的走路概念。我們發現在道路拐彎處,那些草坪就會被踩得光溜溜的。這是教育的失敗,我們的德育就從這里開始。我們要讓學生走出紳士風度,走出教養,不然我們會被別人瞧不起的。歐洲在一些地方正在試行沒有紅綠燈管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國小伙和一個美國姑娘戀愛期間去看電影,為了趕時間,小伙子闖了紅燈,于是,被美國姑娘留在了愛情的馬路對面。美國姑娘的觀點是:一個男人,如果連紅燈都要闖,還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同樣的小伙回到了中國,談了中國的女友,同樣的十字路口,小伙子沒有闖紅燈。最后同樣被中國姑娘拋棄。中國姑娘的觀點是:一個男人連紅燈都不敢闖,還能干什么?
我們要讓孩子做一個有現代文明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在訪問法國回來后講了一個故事。一天,他們在法國訪問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中國作家代表團開的車前面有一輛小車。車中有兩個小女孩,總是趴在后面的玻璃上看中國作家代表團的車。兩輛車互相謙讓,中國作家很不解。司機向他們解釋說,孩子的父母是給孩子們做一種教育,應該謙讓和學會平等。在日本,也很少看到開車違規。日本大型的體育場館,每次集會散場后場地上沒有一片紙片。
3、學會交往。要注重孩子和自然、動物植物之間的交往。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美德,善良的品德。在所有的美德中,善良是最核心的美德。我的人生最好的老師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外婆。我的母親如今已經84歲了。兄弟四人家里的禮尚往來都要請示我的母親。小時候,我們的從上到下的穿戴都是出自我的母親之手。母親善良、勤勞、能干。我的《外婆的絕唱》一文發表在《新民晚報》的夜光杯欄目中。文中描述了外婆的身世,文章最后一小節,外婆在人生的最后一個時刻完成了一個神奇的動作——調轉了睡的方向。大概是借助回光返照的作用吧,是外婆的偉大使命感在做支撐吧。也許我在學校的做法對孩子在高考中沒有多大作用。
4、學會穿衣。注重儀表輻射。我們制定《教師儀表輻射要求》,《制定學生儀表輻射要求》,我們倡導男教師在校期間穿正裝。女教師不能穿響底鞋。女教師不能染彩發。我送大家兩句話:不是所有的時尚都能進入校園的。教師的儀表服飾也是學生閱讀的一本大書。
一個人做不了大的善事,那就懷著偉大的愛心做些小事吧!——特麗莎修女
(來源:優秀教師的九堂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