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課中活動的設計藝術
學生的課堂活動充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層次境界,是語文教師全部教學藝術的集中體現。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說:“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一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踐”一詞出現了近30次,可見對語文實踐活動的強調。
對語文教學課中活動的設計,我們可重點了解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什么是語文教學的課中活動
課中活動,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占有時間,進行有形式也有內容的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展智能、訓練思維的操作演練。換一個角度說,課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將老師在課堂上要做的事,化解為細膩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去體會,去進行,去完成。我們應著眼于能力訓練,著眼于方法培養,著眼于知識積累,運用各種方法,創造各種課堂組織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地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閱讀教學中的“課中活動”像一只美麗的萬花筒,表現出豐富的藝術組合:
1、從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有輔助性的課中活動,也有主體性的課中活動。
2、從訓練的方法看,有常規性的課中活動,也有創造性的課中活動。
3、從課型的不同來看,有教讀課文的課中活動,也有自讀課文的課中活動。
4、從教學的手段看,有讀、寫、聽、說等不同形式的課中活動。
5、從教學的目的看,有語言性活動、技能性活動、思維性活動、情感性活動、競賽性活動等等。
6、從設計的形式看,有課中活動的形式,也有活動課的形式;有課文的閱讀活動,也有生活或社會的活動;有班級活動,也有小組活動;有平實的活動,也有藝術性的活動等等。
以上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的,是第一點:即從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有輔助性的課中活動,也有主體性的課中活動。
輔助性的課中活動有兩層次含義。第一,就是充分利用課首、課尾的時間,安排學生進行自我訓練,以求日積月累、逐步長進的操練活動,如課前五分種練字、課前三分種演講、課前五分鐘背誦、三分鐘朗讀、每日摘抄、每日讀報、每日名句欣賞、每日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等。這種活動具有主題性,往往在一個月內或一個學期內堅持不懈地進行。第二,就是圍繞課堂主體活動安排的鋪墊、過渡的活動,比如答問之前的思考、討論之前的擬出發言提綱等。主體性的課中活動就是閱讀教學過程中起主要作用、起支撐作用、明顯地占有一定的時間、明顯地突出了某種方法的學習活動。在一節課內,或者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之中,如果沒有一兩種主體性的課中活動,這節課的設計就顯現不出思想、思路、藝術性,也表現不出訓練的力度。
如,下面類型的活動都可以說是主體性的課中活動:
1、學生活動時間較長的層次清晰的朗讀活動;
2、學生獨立進行的積累資料處理信息的語言學習活動;
3、學生活動比較充分的處理手法比較細膩的品析活動;
4、學生占有較長時間的目標較為明確的課堂交流與交際活動;
5、學生有成“塊”的時間來進行想象、研究或創造的活動。
反之,如下活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中活動”:
1、簡單的應答活動;
2、零碎的朗讀活動;
3、以個別或幾個學生為主的活動;
4、極短促的給學生一分鐘、半分鐘進行答題的活動;
5、.以形成教師板書設計為目的的析讀活動;
6、做練習對答案的活動。
第二,語文教學課中活動的設計角度
課中活動的設計藝術,是一種使教學生動的藝術。語文課上應有學生活動時間較長的層次清晰的朗讀活動,應有學生活動比較充分的處理手法比較細膩的品析活動,應有目標比較明確的學生自讀感受活動。也就是說,我們應精心考慮、安排與教學內容緊緊相聯的讀、聽、說、寫、思的學生活動。
課中活動的主要類型可概括為如下10個方面。這也是我們常用的設計角度:
1、表情誦讀活動。它著眼于朗讀,其活動的最高層次為情感性演讀活動。
2、語言學用活動。諸如語言積累活動,積累性憶讀活動,個性化理讀活動等。
3、.辨析提煉活動。如文言文的語言辨讀活動,智能練習活動,字詞梳理活動等。
4、多角品讀活動。如語言品析活動,人物評說活動,精段品讀活動等。
5、課文創編活動。它著眼于“寫讀”,如情境式寫讀活動,課文集美式活動等。
6、妙點揣摩活動。對課文進行賞讀,進行悟讀,進行美點尋蹤。
7、思緒放飛活動。就課文內容進行發散,讓學生進行想象與表達。
8、擴展交流活動。引進課外資源,進行課文擴讀,增加教學容量。
9、探究發現活動。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開展課文質質疑活動。
10、微型課題活動。著眼于“研讀”、著眼于學生的研究與表達開展活動。
請看下面的設計實例:
1、.情感性演讀活動
演讀,就是表演式地朗讀,就是詩朗誦、文朗誦,就是帶有藝術性的朗誦活動。
演讀,一要情感化,二要個性化,三要藝術化,要經過指導、示范、體味、演練等教學環節。
這種活動可以在單課內進行,可以在某個單元之內進行,也可以在某個專題內進行。
如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第12課是詞七首,后面還有要求背誦的詞六首,共13首詞:
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鈴》;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秦觀《鵲橋仙》;李清照《一剪梅》;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姜夔《揚州慢》;溫庭筠《菩薩蠻》;李煜《浪淘沙》;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蘇軾《江城子》;周邦彥《蘇幕遮》;李清照《聲聲慢》。
這是演讀的絕好材料,經過認真的編輯,或從風格的角度進行編排,或從情感的(如懷己之情,懷友之情,懷妻之情,懷鄉之情,懷古之情,懷舊之情等)角度進行編排,或從內容的角度進行編排,或從作者“編年”的角度進行編排,或從詞的長短的角度進行編排,或從詞牌的角度進行編排,或從中選取最為經典的進行編排,或從配樂的角度進行編排,學生或教師像主持人一樣將課文串起來,一定是滿堂生輝的學生課中演讀活動。
2、個性化理讀活動
個性化理讀活動,就是讓學生各自帶著學習任務自由自在地顯出個性地閱讀課文。從掌握學習方法、磨練學習能力、積累語言材料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重要而又實惠的語文學習方法,對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素質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所謂理讀,前面已經講過,就是尋找式地讀,清理式地讀,整理式地讀;就是細細地讀,把落實基礎知識、進行語言教學、培養思維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課文的各個角落。
從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教材來看,課文練習的設計表現了或者說要求我們的一些教學方法與設計理念的變化。如不少的課文讓學生自己就課文內容進行質疑,讓學生就課文內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筆談,篩選文中的觀點,篩選文中的語句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進行帶有個性特點的閱讀。如《讀〈伊索寓言〉》練習二就很典型:
研讀課文最后一段文字,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并思索解決。完成后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看別人在質疑解難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所以,設計個性化的理讀活動,是理所當然的。
如課文《冬天之美》,就可以完完全全把閱讀理解課文的任務交給學生完成。
對此課進行“三步理讀法”的教學設計:
第一步:整體式理讀——理讀之后像課文練習一那樣設計出一兩個練習來表現你的閱讀成果。
第二步,語言性理讀——理讀之后用課文語言積累卡的方式加以表現。
第三步,揣摩式理讀——理讀之后要像課文那樣設計出揣摩品味的題目來表現你閱讀中的發現。
每一步之中,都穿插交流與評講活動。
這樣的教學,與傳統的講讀教學大相徑庭,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與學生的學習方法都得到了深刻的變革。
3、創造性寫讀活動
寫讀,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有讀有寫,讀寫結合。但其中創造性的寫讀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見者寥寥。
其實,要讓學生讀起來,要讓學生寫起來,好的方法美不勝收。
例如淺層次的作法,有課文集納,定向檢索,句式學用,段式學用,篇式仿寫,課文綴語,想象擴寫,片斷點評等。
例如中等層次的作法,有多向假設,多序假設,多體假設,讀一文寫多文,讀多文寫一文,讀甲文寫乙文等等。
例如深層次的作法,有藝術性概括、藝術性改寫、藝術性編演、藝術性創作、藝術性評論等。
下面是《山居秋暝》教學中創造性寫讀活動的設計——請同學們進行的三個層次的“寫作”活動。
①單聯畫面描述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皓月當空;群芳已謝,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
②雙聯畫面描述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這里是雨后的山。松林一塵不染,顯得格外蒼翠;月光皎潔,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樹,一切都這樣地明凈、清幽。白練似的泉水流過石上,淙淙有聲,像優美的夜曲,反襯出山中的寧靜,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脈搏在輕輕地跳動。
這里有安逸的村民。夜間,竹林,模糊的人影,還有歡聲笑語,這是勤勞、樸素、開朗的少女們剛從水邊洗衣歸來;清流,漁舟,搖動的蓮葉,清脆的槳聲,這是淳厚、樸實的漁夫才在月光的朗照下去捕魚歸來。
③多聯畫面描述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首聯勾勒的是大環境,是山中,是剛下過雨,是黃昏,是秋天。在這白描一般的景物中,有一種氣息彌漫,那是山中的空寂,是雨后的清新,是向晚的安詳,是秋高的爽凈。
頷聯將鏡頭拉到細部,月色透過松林,清泉流過山石。月從松間透過,斑駁的月色都仿佛沾染了松針的清香;水從山石上流過,激起的水聲越發襯出了這山中黃昏的清幽。
頸聯推出了人的活動,使這本來顯得有些清寂的畫面活了起來。竹林里傳來嘻笑,是因為村女在清泉石上洗滌衣物;蓮葉晃動,是因為漁船從那里穿行。
這么美、這么清新的秋日黃昏,怎能讓人不愛它呢?
4、多角度品析活動
多角度品析,就是多角度地、多層次地、多方位地對課文或課文中的重點片斷反復進行品評賞析。在這種學習活動中,同學們能進行有創意的閱讀,能夠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在這種學習活動中,沒有老師的講讀,沒有老師的析讀,沒有老師的教讀,有的只應該是老師有創意的品析角度的設計。在教師藝術的引導之下,同學們在這樣的活動中編織著優美的教學風景,不僅達到“品讀細膩”的學習要求,而且由于賞析視點的變化給課文以立體的動感。
如《〈白毛女〉選場》的教學。
從四個角度,用尋讀的方法,引導同學們對課文進行品析:
1.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例子,說明人物的動作是符合他的身分和性格的。
2.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例子,說明人物的語言也是符合他的性格和身分的。
3.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從同一人物對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語言來說明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4.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從人物的只言片語來分析人物的身分和性格。
上述四步,除了“課中活動”的意味之外,從教學的思路來講,其本質的特點就是每一次的活動都牽動了對全篇文章的閱讀品味,四個問題如同四條綱,編織起一個教學網絡,帶領同學們在課文中扎扎實實地走了四趟。
5、微型課題活動所謂“微型課題”,就是課本中、課堂上有目的有抓手的探討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現在不少文章提出的研究性活動,想得很高,說得太玄;一個研究性的活動需要很好的學校資料環境、學生活動空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形成一種成果需要很長的時間,有的甚至長達幾十天,在目前,那只是一種很小面積上可以進行的學習活動。
而課堂教學中“微型課題”活動卻是可行的,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自讀自悟、切蹉討論而形成看法,同時又便于課堂交流,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生氣勃勃。
如《藥》的“微型課題”:
①白描手法與華老栓。②康大叔與感嘆號。③兩個母親的悲哀。④《藥》中的“眼光”。⑤試析茶館中的“無名氏”坐客。⑥橄欖——一個精彩的小道具。⑦“燈籠”的作用。⑧《藥》中的側面描寫。⑨從“破舊的朱漆圓籃”談起。⑩說夏瑜。⑿花環·烏鴉。⒀《藥》中的人名。⒁兩種“寂寞”的“死”(小栓、夏瑜之死)。⒂“藥”在《藥》中的作用。
以上各種課堂活動中,最為強調的是給學生以時間,讓學生占有時間。對于很多教師來講,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轉變與變革。而以上各種課堂活動中,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成熟的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多拿出一點時間來思考,來運籌,來對課中活動進行謀篇布局。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教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