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美)詹姆斯·杜布森博士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總體知覺的評價,包括能力和價值兩個重要元素。自尊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似乎與兒童的心理衛生、行為問題、學業成績、社會適應有關。”自尊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兒童的適應能力,低自尊的兒童比較容易感到無助、焦慮、自卑、不快樂。
兒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身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有可能深深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像愛惜眼睛一樣愛惜孩子的自尊心。
一次,我帶兒子去學畫畫。下課的鈴聲響了,我走進教室,看見他正焦急地等著我。黑板上照例掛著十多張同學的畫(畫得好的,在下課之前被老師掛在黑板上,讓同學講評)。我看他的畫在書桌上對折起來,用畫筆壓著,表情很不自然。看我走到他身邊,他一手拿書包,一手拿著畫和畫筆,急匆匆往外走,邊走邊說:“媽媽快走呀!”似乎走慢了會給他更大的傷害。我心領神會地緊跟著他。的確,那幼小的心靈是容易在眾人面前受傷害的。
我心疼4歲多的孩子受到挫折。不過,所謂“愈挫愈勇”,重要的是我們父母是否支持他。當時我什么話都沒說,只是輕輕地撫摸他的頭。此時,他已知道媽媽根本沒有責怪他的意思,說:“媽媽,咱們去商場買禮物吧(準備在圣誕節送幼兒園小朋友的)!”
我笑了,他也笑了。我倆笑得都很開心,也很輕松……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在細微處下工夫。
還有一次,那是他5歲的時候,美術已學了一年多了,經別人介紹,我準備給他轉到復興門外第一小學學習。我帶他來到這個學校咨詢。老師非常熱情,最后答應我們跟著上一次課。
他大大方方走進教室,很有禮貌地與老師打著招呼。這節課的繪畫主題是小毛驢。我心想:沒問題,他以前畫過,難不住他。可是第一節課下來,我一看,兒子在大大的一張紙上畫了兩個小小的毛驢。于是我鼓勵他大膽畫,把毛驢畫大些。第二節課快要下課時,美術班的嚴老師把他的畫透過玻璃窗給我看,只見兒子又畫了兩個比剛才只大一點點兒的小毛驢。嚴老師放下畫,走出教室對我說:“你兒子畫得很精致、很活潑、很小巧。”不過,身邊的一位家長則說:“你兒子挺夠意思的,給你畫四只小毛驢。”聽后,我真是哭笑不得。
下課了,兒子拿著畫,怯生生地走過來,我對他友好地笑了笑,輕輕撫摸一下他的頭發,他立即恢復了生機和活力,一蹦一跳地追趕著新認識的同學。
回到家里,我首先肯定兒子的表現,比如適應新環境較快,結識了一些新伙伴,小毛驢畫得很傳神、很精致,如果能畫大一些,就更漂亮了。他說:“我一開始畫時,心里有點兒緊張。以前圖畫課都是女老師教,今天是新學校,又是一位男老師,我怕畫錯了老師批評我,所以我就畫成這樣了。”
我肯定他說的是心里話。不過我發現,他畫畫確實很怕出差錯,怕被批評。我不能再給兒子增添“求完美的心理壓力”。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于是我輕輕鼓勵他,讓他知道,媽媽對他的努力很滿意,媽媽也喜歡他繪畫的專注精神,至于是否得名次,是否受賞識,媽媽是不在意的。他聽后,愉快地點了點頭,跑了。
兒子在這種寬松、理解的氛圍中,更加熱愛畫畫了。
記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和理解。只有這樣,他才會感受到真正的自尊,發展出自信。若把兒童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評、指責,刺傷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退縮、緊張,甚至憎恨、敵對情緒。
我認為,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他內心的體驗,而不是與他人比較后的結果。這就是我們需要小心呵護自尊、自信的基點。
在這方面,有幾點特別需要注意的:
第一,孩子越小,心靈越不設防,越容易受傷害。父母需要給予小心呵護。例如:多關心孩子內心的冷暖;多給他一些微笑和關懷的眼神;多給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擁抱他,并說:“孩子,媽媽愛你。”
第二,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說成敗體驗。要時刻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給予鼓勵,甚至允許孩子犯錯誤。家長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笑逐顏開,“好孩子、乖孩子”這樣叫著,而在他成績退步的時候,臉一下拉好長,讓孩子感覺你愛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績。
第三,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使他感到難堪。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說:“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父母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來教育孩子,對孩子的自尊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當家長的能不戒慎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