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些年,隨著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張揚的生命活力,語文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局面,從中迸發出許多改革的亮點,成功的經驗。但有更多的話題、爭論、感慨為我們敲響警鐘,如觀念轉變慢,三維融合不足、片面理解教學預案、課件搶盡文本風頭、分組討論實效性差等,值得我們去理性的思考。面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走進誤區,出現的這些“流行病”,語文界諸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語文要“消腫”、“減肥”、“瘦身”,語文課要求真、求實、求簡。
什么是豐實?什么是豐實的語文?怎樣才是豐實的語文課? 豐,豐富,豐收,豐滿也。而實指實實在在,真實的,無虛假的。兩者間既是相對的,又是相輔相承的。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去實施、把握、處理這兩者間的關系,是我所努力,也是要明確的問題。語文課要記住它的學科性。必須重視語言教學,必須以讀為本,必須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只有實實在在地下功夫,扎扎實實地敲實文本,才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教學方法實在,教學效果豐厚
與其面對粉墨登場的小組合作學習,面對紛至沓來的激勵性評價,面對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我更欣賞的是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簡簡單單卻同樣生動、精彩,輕輕松松卻收獲頗多的課堂教學:
記得盧雷老師上的《起死回生》一課,那扎實、有層次的字詞教學,注重學生方法的積累,是我所佩服的。如:板書課題《起死回生》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起死回生”的近義詞——死而復生,然后讓學生說一句話,這句話必須把四個內容(起死回生、死而復生、扁鵲、虢國)包括進去,以此來區別這兩個詞語的異同,最后得出結論:起死回生是一種本領,而死而復生則是結果。又如:當扁鵲確診太子得了厥癥后,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切脈,二是聽診。教學時盧老師通過學生質疑補充了“厥癥”的相關知識,然后又通過讀讀、演演、講講來理解什么是切脈搏、聽心跳。其間抓住兩個學生表演時不同的神態來理解詞語“凝神”,在此基礎上又適時積累了描寫注意力集中的詞語。
方法雖“簡”,過程卻“實”,不僅讓學生牢記所學知識,還能舉一反三,正確運用,更豐富了他們語言文字的積累。
陳鐘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達出語言深處的美。”的確,學生面對的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范文,教師應帶領學生學習、揣摩、品味、吸收其語言精華,讓學生受到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
看來,真正能吸引學生的,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多媒體課件如何漂亮,如何讓他們上網,而應是文本精美的語言文字折射出的五彩光芒美化心靈的感覺,經典的語句產生的叩擊人心的力量,語言的魅力滋潤心田后產生的深遠影響。作為語文教師,“千萬不能脫離文本,千萬不能冷落文字”。
二、夯實教學目標,豐滿教學維度
現在大力提倡呼喚本色語文,還語文與本原,簡簡單單地、輕輕松松地上好語文就行。其實不然,這對語文老師的素養、文化積淀、駕馭課堂的能力,尤其在教學目標的達成與三個緯度的有機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里我再介紹盧雷老師上的另一篇課文《開國大典》。這是一篇進行愛國教育的教材,人文性很強,字里行間充滿了激情。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明確、清晰,層層遞進,逐步到位,三個維度同時推進。尤其重視情感的渲染,想方設法引領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加強民族自豪感,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有效的統一。
盧老師教學設計巧妙,加強朗讀訓練,注重感悟體驗,以豐富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激發情感。如,課一開始,教師板書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地點,舉行的開國大典,讓學生用一句話說一說,然后用一個詞語來修飾開國大典。一上課,不僅抓住了課文的要領,整體感強,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如,工人、農民參加大典時的激情場面,教師指導緊扣文本詞句,使學生在讀中體會他們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會場布置之一教學環節,獨具匠心,寥寥幾筆示意圖,抓住方位,抓住相關的語句,反復朗讀。更扎實的是讓學生指著版畫進行復述,幫助學生了解會場布置,了解作者的敘述順序,又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本堂課最大的特點便是盧老師以讀激情的方法,通過各種形式的讀,通過抓住文章關鍵詞句,通過及時的點評指導,通過觀看錄像片段,使學生在讀中激發了情感,如在教學“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這句話時,盧老師先讓學生感悟讀,說說為什么這樣讀,然后再連續兩遍讓學生觀看錄像片段,是毛主席的聲音原音重現,學生立刻被感染,再讀這一句,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老師依托文本,教學目標正確把握,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使教學三維目標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此坪唵螛銓?,實是一種本真的教學境界,至真而至美。
三、課堂真實體現,豐富課堂經驗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有預設,但并非是在上課前對每一環節都進行完美設計,進而形成完美教案,然后死守預案,將教案進行到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能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看來最真實的一面,才是最寶貴的課堂體現。
上學期,我上了《圣誕老人的故鄉》一課,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揭示課題后,我讓學生讀讀文,說說知道了有關圣誕老人的什么知識?自讀課文之后,學生們紛紛舉手說了許多關于圣誕老人的信息:圣誕老人是白胡子白眉毛(說的是外貌);圣誕老人坐著馴鹿拉的雪橇(說的是交通工具);圣誕老人住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的耳朵山(說的是住址);圣誕老人是專門給小朋友送禮物的(說的是職業)……
正當大家交流熱烈時,有個聲音輕輕響起:“圣誕老人送禮物是悄悄的”。有些學生的反應比我還快,“圣誕老人送禮物本來就是悄悄的,有什么好講的?!薄扒那摹边@個詞語是我在備課時未曾想到的,被學生提及感到這個詞語確實有文章可做。我馬上意識到這是個很好的生成資源,立刻把悄悄板書并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片刻,有的學生說圣誕老公公送禮物是晚上,孩子們都睡了,為了不影響孩子們休息,圣誕老公公悄悄地來。有的學生說,圣誕老公公不想讓小朋友看到他的樣子,不想讓小朋友當面感謝他,所以夜深人靜時才來。討論雖然很積極,但似乎答案僅限于此。我讓孩子們再讀文繼續找原因,當大家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凡是收到禮物的孩子都是——一個延長音讓孩子們有所頓悟,他們說出了悄悄的另一個含義:受到禮物的孩子都曾向圣誕老公公提出了請求,或者由他們的家人向圣誕老公公打過招呼。為了不讓沒收到禮物的小朋友傷心,所以圣誕老公公悄無聲息來,悄無聲息走。
對于原本就是一個傳說中人物和帶有想像色彩的圣誕禮物可能有的孩子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沒有聽說過,更別說收到圣誕禮物了。在他們有些難過的時候,聽到了悄悄中包含的這樣一種解釋,他們也許就釋懷了,同時也勾起了他們對圣誕禮物的渴求。在這種心情的驅動下,我提議每人動筆給圣誕老人寫一封信訴說自己的心聲,得到了所有孩子的贊同。此時,他們心潮澎湃,有許多話要向圣誕老人傾吐。只聽“唰唰唰”,學生拿起筆,流暢地寫了起來。
學生所提出的 “悄悄”一詞雖讓我有些始料不及,但沒想到教學過程卻因它而變得豐富多彩。有效的教學生成資源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而且錘煉了我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充實了我的教學經驗,收獲多多。
語文課改還在持續著。不管人們對新課程的理念怎樣闡釋與演繹,語文教學都要走在“語文”的路上。如果我們能夠將視角瞄準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彰顯語文的價值,那么,語文就會變得實在而又豐厚,真實而又豐富,樸實而又豐滿?!?60】
(來源:特級教師家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