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游牧之聲,關于“潮爾”的田野記錄 | 視頻

青年民族音樂學者花三年時間走訪內蒙古和新疆的游牧民族,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至新疆北部的游牧民族居住地,拜訪潮爾藝人以及國家級非遺傳人,留下了珍貴的田野記錄。



《游牧之聲》是作者三年間走訪內蒙古和新疆的游牧民族,拜訪潮爾藝人以及國家級非遺傳人的珍貴田野記錄。 背景音樂分別是:陶格陶胡(潮爾琴,額爾敦布和)、喀納斯湖水的波浪(冒頓潮爾,孟克西)、阿爾泰頌(浩林潮爾,喬龍巴圖)、光輝歲月(哈薩克民歌,沃木爾) 視頻來源:行耳文化 制作:Touching Studio 見習視頻編輯:曾怡文(08:32)

從幾年前開始,來自蒙古族的一種喉音藝術“呼麥”,在北上廣的文藝圈兒里變得特別流行,大家紛紛傳頌這種可以一人同時發兩種聲音(最常見的是旋律伴隨持續低音,俗稱高音呼麥)的奇妙魅力。

2009年,“呼麥”由中國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成功,但蒙古國和圖瓦國說呼麥起源在他們那兒。事實上,誰說中國沒有的,只不過我們這兒管呼麥叫“潮爾”!

2013年,是我從英國留學回來后的第二年,我辭掉了上海音樂學院的工作,拿起攝影機,開始拍攝我的第一部民族音樂學影像志《潮林道:草原的共鳴》。在前期田野調查的時間里,我走訪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至新疆北部的游牧民族居住地

第一次拜訪阿巴嘎旗的“潮爾手”寶日,是2013年的7月。因為常年生活在牧區,他有著曬得黝黑發亮的皮膚,看上去四十多歲,雙腿微微向外彎曲踩著外八字,走路慢悠悠。當我的攝影師要求他對著鏡頭表現出一個牧民所特有的、爽朗的大笑時,寶日十分詫異地說:“我們蒙古族從來不會這么做!”

這一刻起,我意識到,大多數人都會對不熟悉的“他者”存在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這種印象或許是通過看過的電影、書籍或任何一種媒介間接地塑造出來的,但它并不一定真實。你只有真正的進入那個不同的文化空間,接觸這里的文化持有者,體會并接受他們的習慣,你才能看到這個實相。實相的背后,是突破,是互相理解與分享。

祭敖包 本文均為 程俏俏 供圖

寶日是一個典型的蒙古族牧民,初識時內斂的性格,使他臉上的表情和草原上吹不完的風一樣,長時間不變,又琢磨不透。直到后來我在他家做飯,他教我煮奶茶,白天一起開車在草原上追馬,晚上和其他的牧民好友把酒言歡、整夜唱歌,他才把我當熟人看待。我發現音樂對他們而言,根本不存在于五線譜和播放器里,也不在音樂學院老師的口中,而是在馬鞍與韁繩之間,在一碗碗奶茶和酒、沙地與湖泊之間。音樂即是他們的生活。

山水間的共鳴

流傳在內蒙古中部的人聲潮爾,同樣是以持續低音配合高音旋律的方式呈現,但從演唱方式到使用場合,都與呼麥都不盡相同。

人聲潮爾是音樂形式“潮林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蒙語中,“道”有歌的意思,“潮林道”直譯即是“潮爾的歌”)。“潮林道”是錫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和阿巴哈納爾旗(錫林浩特市)獨有的人聲合唱形式,分別有兩個聲部:上聲部所唱旋律為長調,由一人演唱。下聲部為“潮爾”,表演者少則一人,多時可達到八人。

在過去,“潮林道”是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是給王爺演唱的御用歌曲,這或許是當你聽到潮林道時會有一種莊嚴、尊貴、氣勢磅礴的感受,仿佛能看到駐扎了千萬個蒙古包的山坡上開始了一部宮斗大戲。

不過,當地人在面對我的提問時,大多數人不愿把潮爾單獨提出來,而將“潮林道”簡單地看作是“潮爾”和“長調”的結合,這兩者最終都是為了互相共振和鳴而產生的聲音。

每一年出生的小羊里,總會有一兩只媽媽不認的小“孤兒”,于是小羊就被牧場主人撫養長大

潮爾手在演唱過程中會進行Ehshig Tamehh(譯:元音的搓動),也就是用正確的元音使聲響更和諧。當我和蒙古國的一位造詣深厚的呼麥手奧特根呼交流時,他告訴我,歌唱蒙古音樂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元音的轉換,無論是呼麥、潮爾還是長調,元音轉換得好,聲音就好。當我繼續追問什么是他認為的“好聲音”時,他給我的答案是:簡單。和諧。

回觀 “潮林道”的音樂結構,“zei-hei”作為引子,主曲之后以“turrlg”結尾。“turrlg”有大合唱的意思,這也作為整個“潮林道”的高潮部分出現,與在座的所有人一起合唱。這個行為來自給王爺演唱的古老傳統,表達所有人對王爺的尊敬,而王爺的加入也表示了眾人對騰格里榮耀的崇敬。

除了人聲潮爾,蒙古族還有一種弓弦樂器叫做潮爾。在潮爾表演者和研究者額爾敦布和那里,我聽到一段有趣的經歷。在過去,弓弦潮爾是唱英雄史詩同時使用的神器,而非樂器。那些潮爾奇(意為奏潮爾的人)多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在無垠的草原與戈壁上流浪。牧民們看到他們就會邀請他們坐在自家蒙古包里正北的席位(也是最尊貴、主人的位置),潮爾奇反客為主,為這片草原的人們唱起祖先的故事。

牧民們把潮爾奇看作重要且具有神器力量的人,認為通過潮爾所傳遞的聲響可以治愈疾病,祛除濁氣,護佑土地。有理論說,原來的潮爾制作時,是遵循“金、木、土、水、火”的原則,金是插在琴碼上的蒙古刀,木是樂器的琴身, 土是馬尾做的琴弦,水是滋養木頭的氣,火則是松香。2012年夏,額爾敦布和回到自己的家鄉東烏珠穆沁旗,當地一戶十分貧窮的牧家一定要請他去牧場為他們演奏潮爾,那些傳統的牧民堅信潮爾可以給他們帶來的神奇力量。

那達慕的摔跤比賽

連額爾敦布和自己都覺得驚訝的是,一年之后,那戶人家的牲畜和草地愈發豐足,牛羊馬不生病了,草場的雨水也多了……他們甚至可以在旗里買上一套小公寓、送孩子們去上學。這里我們不去探討這段經歷中的神秘力量,但在蒙古族人的觀念中,潮爾的聲音的確有修復和平衡生態圈的作用。在聊天時,額爾敦布和說的一點我十分贊同,大意是:在現代音樂廳、用音樂會的方式來表演潮爾或其他民間音樂,其實在失去聲音原初的意義同時,也遮蓋了聲音神性的光輝。

其實,類似形態(多聲)的蒙古族音樂有許多都被叫做“潮爾”,而“潮爾”在蒙語中本身就具有共振的意味。同時這也不僅是蒙古人的專利,在圖瓦人與哈薩克音樂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多聲音樂。我們不由會問,為什么這些民族都有類似的音樂,都喜歡這種聲音呢?所以,無論是從聆聽還是研究的角度,如果還將眼光局限在單民族的音樂,就未免過于狹隘了,在從呼麥出發的多聲音樂研究上,需要更廣闊的田野實踐,把問題放置于自東亞至中亞一體的游牧民族之中去研究。這些看似不同卻息息相關的游牧民族對聲音有著一種共感,共鳴就是打開這扇聲音共感之門的鑰匙。

自然之氣amishul

在錫林浩特地區,當地學者,也是潮爾沁的道爾吉先生給“潮林道”起了另一個名字——草之樂,同時給我講了潮爾草的故事。

潮爾草是一種高纖維傘形植物,蒙古人常用它做編織材料。其莖內多有空隙,夏至時層層莖節上便開出半球狀的白色小花,一到秋天,草皮干裂,草原上的風透過干莖就會發出各種聲音,時而簌簌,時而如口哨,又總有沉著的風底聲相伴。道爾吉先生自覺這聲音和潮爾相仿,便把這草喚做“潮爾草”,并說這種植物在蒙古歌王哈扎布家的牧場上生長得最多。當然,也有人反駁說,道爾吉所說的“潮爾草”不過是湖邊生長的水芹菜罷了。

潮爾草

對于另外一位潮爾沁寶日而言,唱潮爾最關鍵的就是amishul,這個蒙語詞匯有著復合的含義,它可以用來形容氣、呼吸、或者像風一樣流動的氣體。在我們喝下一杯又一杯酒時,寶日不斷和我說:歌就是一種amishul,要出去,再回來,繞在身體里。他的右手在從喉管到肚子前垂直的比劃著,讓我突然想到這人的身體不正如那植物一樣么?你若想成為一個好的潮爾沁,就要像潮爾草那樣不停感受著自然之氣。

5月的那拉提草原突然下起了大雪,牛群從遠方晃晃悠悠地走來

再往西去四千多公里,我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區聽到了極為相同的故事與比喻,只不過這次不是說潮林道,而是蘇爾(內蒙地區稱為冒頓潮爾)和斯布孜額。這兩種樂器極為相似,有說法稱二者是不同民族或族群使用不同名稱的同一種樂器,也被稱作“草笛”。形制上有三孔、四孔或五孔的單管樂器,無簧片,頭尾相通,半徑相等,是一種制作起來極為簡易,但吹奏卻十分困難的樂器。材質上從最初的草類植物,到如今演變出竹質甚至PVC管都有。吹奏此樂器同時,樂人會發出人聲的持續低音(喉音),構成雙聲的共鳴。有史學家認為蘇爾就是中國古代樂器胡笳,這一點我持觀望態度。

哈薩克音樂人Anuar在和我的對話中談到:吹奏斯布孜額的技巧在于同時使用喉音所發出的氣息吹入管中,再返回身體里,是一個循環。在新疆地區采風時,我特意逐一詢問當地人對斯布孜額的感覺,得到相似的答案:悲傷、孤冷和回憶。

英國人類學家Tina Ramnarine在《離散中的音樂表演》(Musical Performance in the Diaspora)一書中提到:哈薩克人吹奏斯布孜額來銘記蒙古國Deluun Sum地區的一座湖泊,那里曾經是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或許這悲傷、孤冷的背后正是來自于思鄉的情結吧!

四月份的新疆新源縣正是桃花盛開之時,哈薩克族正在進行他們傳統的說唱音樂活動“阿肯彈唱”

神性的呼喚

呼麥、潮爾、潮林道、斯布孜額這些可以共鳴的多聲音樂大多都不是給人類演唱或演奏的。蒙古族的弓弦潮爾奏給自然與祖先。哈薩克族的火不思是薩滿使用的神器,斯布孜額通常在放羊時吹奏。蒙古和圖瓦的呼麥會在史詩中使用,也可用作與動物交流。在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邊境地帶,也有哈薩克人在薩滿儀式中使用類似呼麥的聲音,他們將其稱為kai。可見這共鳴聲與自然與宗教有著強烈的聯系。

新疆新源縣桃花溝,前來集會的哈薩克馴鷹人

寶日說過這么一段有意思的隨口話,也是極富“地方感”的描述:“在我們阿巴嘎,有山有水有沙地,在擁有著這么豐富的地貌能生長出豐富的聲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有潮爾和潮林道,這也是為什么長在那么遠、那么平坦草原的烏珠穆沁人能唱最好的長調!”

美國民族音樂學家Theodore Levin在他著名的那本描述圖瓦音樂的書《山水何處歌》(Where Rivers and Mountains Sing)中,總結圖瓦人的音樂是“音色中心的音樂(timbre-centre music)”,我則更愿意稱這些自由的游牧人之樂是“自然中心的聲景(natural-centre soundscape)”。在多種多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的背后,共享著同樣的多聲結構,相互共鳴,這連接著牧民生長的土地、養育的牛羊與馬駒兒、一代代積淀的情感與觀念……這些音樂連接著騰格里,獻給自然,平衡著牧民的精神世界。

視頻中那個很會唱歌的沃木爾,是一個普通的哈薩克牧民。遇見他的過程也很神奇:我們早上十點從喀納斯的圖瓦村出發,去尋找一個牧民口中“很會唱歌”的小伙子,具體住哪都不知道。一名哈薩克司機開一輛二手的桑塔納,帶著我們,一路開了七、八個小時,穿過白楊林和數不清的光禿山頭,快要絕望的時候,車還拋了錨。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座山頂上有一個“石人”,哈薩克語是sentas,直覺這是守護這片土地的山神,于是走過去拾起一塊石片疊在石人身上,并用前額碰觸石頭。那之后沒多久,車居然又重新啟動了。

作者簡介

程俏俏,音樂制作人,電影人,青年民族音樂學家,“行走的耳朵”創始人及創意總監。現任中國-歐洲音樂基金會(CHIME)委員會執行委員,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員,上海世界音樂季特約音樂顧問,國際傳統音樂學會會員。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她同時制作了多部影像民族志電影,如《共享的多聲──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回家——侗族春節禮俗志》等。

作者后記

有一段3歲時的記憶深印腦海:一扇向我關上的奶油黃色大門,外公、外婆站在我的身后,外婆拉住我的兩條胳膊不讓我向前沖,我大哭著面對門呼喚。關門的人是母親,她是一名民族音樂學家。小的時候,我對母親有很多埋怨和疏遠,但開心的事是她出行回家后一起看她旅途上拍的錄像,或是她帶著我去京郊騎馬,體會手指撫摸樹葉與河水的感覺。多年后的我,站在了與她相同的路上,這或許是一種認同,也是一種延續。

作者:程俏俏   編輯:徐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專輯] 梁銘越 - 成吉思汗的夢(1999) FLAC
樂器、身體與文化認同 —— 以安達組合演奏的冒頓潮爾為例
【音樂典藏】哈薩克民族彈奏樂器「東不拉」器樂曲7首
只有音樂才能到達的地方
哈薩克民族彈奏樂器「東不拉」器樂曲(7首)
楊蔭瀏先生的笛簫情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宝应县| 乌拉特前旗| 分宜县| 射阳县| 永城市| 仙游县| 贡觉县| 石楼县| 伊川县| 吴忠市| 休宁县| 贵阳市| 富裕县| 石城县| 阳西县| 竹北市| 阿鲁科尔沁旗| 县级市| 额尔古纳市| 崇礼县| 龙岩市| 美姑县| 道真| 饶阳县| 武安市| 惠安县| 马山县| 疏勒县| 大同县| 淳安县| 凤阳县| 方正县| 新津县| 广宁县| 耒阳市| 琼中| 云阳县| 华亭县| 夏河县|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