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之所宜。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譯文】春天針刺時,應取淺表部位的絡脈和各經滎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間隙,比較嚴重的病要深刺,輕的要淺刺。夏天針刺時,要取十二經的腧穴以及肌肉、皮膚之上的淺表部位。秋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合穴,深刺或淺刺與春天針刺的方法一樣。冬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井穴和臟腑的腧穴,要深刺并且留針。這是四時氣候的暖熱涼寒的次序,脈氣所聚的處所,病疾發生的部位,針刺最為適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轉筋的病癥,令患者站立穩定,刺其當取的腧穴,就可使筋伸縮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廢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臥,四肢伸開,進行針刺,就可使氣血通暢。
【說明】本節論述的是不同季節的不同針刺方法,人體之陰陽氣血,隨四時之生長收藏,從而淺深出入也。春季天氣始開,人氣在脈,故宜取絡脈;夏季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故宜取孫絡肌肉皮膚上。此春夏之氣,從內而外也。秋季氣降而收,故如春季之法,蓋復從孫絡而入于絡脈也;冬季氣為收藏,故欲深而留之。此四時出入之序,人氣之所處,病之所舍,五臟應五時之所宜也。春取滎,夏取腧,秋取合,冬取井,皆從子以行母氣也。
本篇《本輸》,主要論述的是經絡的原穴問題,按經脈之終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始于肺而終于肝,常繭無巳,終而復始,此血氣循行之終始也。本篇論五臟六腑之脈,皆出于指井,溜于滎,注于輸,行于經,入于合,從四肢而通于臟腑,此經脈之終始也。絡脈之所別處者,臟腑之經別大絡,與經脈交錯相處,通血脈于孫絡,滲出于皮膚者也。四時之所出入者,謂五臟之五腧,六腑之六腧也。四時之所出入,血氣隨四時之氣,而生長收藏也。五臟之所流處,謂五臟之血氣,流于脈中,變見于氣口;五臟之氣血,流于脈外,從五里而變見于尺膚。此五臟之血氣,流于皮膚經脈之外內者也。夫經脈有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有三百六十五穴會,孫絡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經脈寬大,孫絡窄小,故有闊數之度也。淺深者,絡淺而經深也。牢記十二經脈的五腧穴及原穴,才能在不同季節施予不同的針刺方法,才能達到治病的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