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四年
【原文】四年,春,王二月,莒1人伐杞2,取牟婁。牟婁者何?杞之邑也。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疾3始取邑也。
戊申,衛州吁弒其君完4。曷為以國氏?當國也。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5。遇者何?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6之也。
宋公、陳7侯、蔡8人、衛人伐鄭9。
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翚者何?公子翚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與弒公也。其與弒公奈何?公子翚諂10乎隱公,謂隱公曰:“百姓安子,諸侯說11子,盍終為君矣。”隱曰:“吾否。吾使修塗裘12,吾將老焉。”公子翚恐若其言聞乎桓,于是謂桓曰:“吾為子口隱14矣。隱曰:‘吾不反13也。”桓曰:“然則奈何?”曰:“請作難,弒15隱公”于鐘巫16之祭焉,弒隱公也。
九月,衛人殺州吁于濮。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晉者何?公子晉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其稱人何?眾人之辭也。然則孰立之?石唶立之。石唶立之,則其稱人何?眾之所欲立也。眾雖欲立之,其立之非也。
【譯文】魯隱公四年,春天,周歷二月,莒國人攻打杞國,奪取了牟婁。牟婁是什么地方?是杞國的一座城邑。為什么記載這個事呢?這是擔憂魯國以外的國家開始奪取城邑的事件。
戊申這天,衛國州吁殺害了他的國君衛桓公完。為什么用國名作州吁的姓氏呢?因為州吁有篡奪君位的企圖。
夏天,隱公與宋公在衛國清這個地方“遇”。“遇”是什么意思?就是事先沒有約定的相會。一個國家的國君出行,另一個國家的國君邀請他見面。
宋公、陳侯、蔡國人和衛國人一起攻打鄭國。秋天,翚率領軍隊會同宋公、陳侯、蔡國人和衛國人一起攻打鄭國。
秋天,翚帥師會見宋國君主、陳國君主、蔡國代表、衛國代表共同征伐鄭國。翚是什么人?就是公子翚。為什么不稱他公子呢?為了貶低他。為什么要貶低他?因為他參與了殺害隱公的事。他為什么要參與殺害隱公呢?有一次,公子翚向隱公獻媚,他向隱公說:“全國的老百姓都對您很滿意,各國諸侯對您也很喜歡,您何不就一直做國君呢?”隱公說:“我不做了。我已經派人去修整塗裘那里的住處。我將在那里養老。”公子翚很擔心自己說的話被桓公聽到,就去對桓公說:“我為您去了解了隱公的情況。隱公說:‘我是不會將君位歸還的。’”桓公說:“如果這樣,那該怎么辦呢?”公子翚說:“請求準許我發難。殺死隱公!”這樣,當魯隱公祭祀鐘巫時。公子翚派人殺害了魯隱公。
【譯文】九月,衛國人在陳國濮地殺了州吁。這里為什么要稱“人”呢?這是討伐國賊的言辭。
冬天,十二月,衛國人“立”晉為國君。晉是什么人?就是衛國的公子晉。“立”是什么意思?“立”就是按禮法不應當立的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稱“人”呢?這是民眾要立公子晉的言辭。既然這樣,那么究竟是誰立他呢?是大夫石唶立了公子晉。大夫石唶立了他,這里為什么還要稱“人”呢?因為這也是民眾想立他為君的。雖然是民眾想立他,但他被立為君是不合于禮的。
【說明】本篇《隱公四年》,主要描述的是魯隱公四年所發生的事。主要就是一件事,州吁弒君之事。這期間,宋殤公為報私仇,聽從州吁勸告而征伐鄭國,從而助長了州吁的囂張氣焰,倒還是魯隱公聰明一點,按兵不動,坐山觀虎斗。最后還是石碏“大義滅親”,拯救了衛國。
————————————————————
【注釋】1.莒:(ju舉)周代諸侯國名。己姓,舊都介根,在今山東膠縣西南,后遷莒,今山東省莒縣,后為楚滅。《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韓非子·難二》:“昔者文王侵孟、克莒、舉鄷,三舉事而紂惡之。”
2.杞:(qǐ企)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公元前445年為楚所滅。《管子·大匡》:“五年,宋伐杞。”《左傳·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3.疾:(jí極)《易·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莊子·田子方》:“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荀子·大略》:“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玉篇·疒部》:“疾,患也。”這里用為擔憂之意。
4.完:即衛桓公,名完,衛莊公之子,衛國第十三君,在位十六年。
5.清:衛國地名。在今山東阿縣南。
6.要:(yan腰)《詩·鄭風·萚兮》:“蘀兮蘀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韓非子·二柄》:“故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出,要項伯。”這里用為約請、邀請之意。
7.陳:周代的一個諸侯國,故都在今淮陽縣。《左傳·隱公六年》:“往歲,鄭伯請成于陳,陳侯不許。”《論語·公冶長》:“子在陳。”《論語·先進》:“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孟子·盡心下》:“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韓非子·初見秦第一》:“荊王君臣亡走,東服于陳。”
8.蔡(cài菜)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等縣一帶。《論語·先進》:“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9.鄭:(zhèng正)周代諸侯國名,姬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書·秦誓序》:“秦穆公伐鄭。”《說文》:“鄭,京兆縣,周厲王子友所封。從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繒洧之上,今新鄭是也。”
10.諂:(chan產)《管子·君臣下》:“而巧言以諂上,謂之騰。”《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于夏畦。”《荀子·脩身》:“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這里用為巴結、奉承之意。
11.說:(yue悅)《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詩·召南·草蟲》:“我心則說。”《詩·小雅·頍弁》:“未見君子,憂心奕奕。既見君子,庶幾說懌。”《管子·小問》:“桓公不說,瞋目而視祝鳧巳疵。”《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禮記·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孟子·梁惠王上》:“王說曰。”《韓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覺寢而說。”這里用為喜悅之意。
12.塗裘:魯國地名。何休注:“塗裘者,邑名也。”《左傳》作“莬裘”,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
13.反:(fǎn返)古通“返”。《詩·周頌·執競》:“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管子·君臣下》:“其從義理兆形于民心,則民反道矣。”《老子·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墨子·魯問》:“三年而反。”《莊子·逍遙游》:“旬有五日而后反。”《孟子·梁惠王上》:“則盍反其本矣。”《戰國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這里用為返回、回歸之意。
14.口:代語言。何休注:“口,猶口語相發動也。”口隱,即用語言去探聽隱公的情況。這里作動詞用。
15.弒:(shi式)《周禮·大司馬》:“放弒其君則殘之。”《左傳·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論語·公冶長》:“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論語·先進》:“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禮記·明堂位》:“君臣未嘗相弒也。”古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16.鐘巫:神名。《左傳》隱公十一年:“十一月,公祭鐘巫。”杜預注:“立鐘巫于魯:”即在魯國立了鐘巫的神主。這里鄭國大夫尹氏家立的祭主神。按:據《左傳》載:隱公還是公子時,與鄭人作戰被俘,被囚禁在尹氏家,隱公賄賂尹氏并向尹氏的祭主神鐘巫禱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魯國并立了鐘巫的神主。
17.石唶(que鵲):衛國大夫。又稱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