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實施—收益”三階段評估模型(D-A-R模型),是培訓評估體系的理論基礎。
如圖1中的模型所示,對應培訓過程的三個階段(前、中、后),將培訓評估劃分為具有遞進關系的三個層次——培訓需求評估、培訓實施評估和培訓收益評估。不同層次的評估,評估的對象和目標各不相同,運用的具體評估技術和工具也有所差別。
1.培訓需求評估
以某公司2009年培訓計劃為例,為配合企業戰略目標,該公司銷售部計劃2008年內將銷售收入提高30%,但實際銷售收入提高僅為22%,與計劃目標存在顯著差距。通過調研發現,與提高銷售收入密切相關的新產品開發、銷售渠道拓展和客戶關系管理的相關數據都沒有達到預期績效目標,其中客戶流失率還比上年增加了0.8個百分點。由于新產品開發不屬于銷售部門的職能范圍,因此銷售部重點分析評估了與銷售渠道拓展和客戶關系管理有關的員工知識和技能。內部訪談和客戶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一線銷售團隊在產品熟悉程度、客戶溝通技巧和處理客戶異議等三方面亟需提升。而反觀公司2009年的培訓計劃,員工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能類課程的設置比重明顯不足。這就要求2010年加強此類內容的培訓力度。
2.培訓實施評估
培訓實施是通過組織講師授課和學員學習,使學員能夠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至少有三類人會影響培訓實施的結果——培訓項目組織者、培訓講師和受訓學員(雖然有時領導的態度也會對結果產生影響,但這些影響通常通過上述三類人間接產生,此處不做重點討論)。因此,在培訓實施評估階段主要通過對培訓師資、課程組織和學員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分析,評估培訓計劃是否得到了有效執行(如圖3)。
任何培訓項目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改善組織績效,進而獲得更好的財務收益。對于企業高層管理者而言,結果性的績效改善和收益提高是他們判斷培訓項目價值的最終依據。這就要求培訓組織者向高層管理者匯報時能夠提供關于培訓收益的可靠信息。因此,培訓收益評估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評估學員將培訓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的程度,以及因應用帶來的績效改善。
從培訓過程來看,受訓學員會將其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工作當中,以實現績效改善的目的。這些改善可能是諸如成本節約、產出增加之類的客觀數據,也可能是員工滿意度增加、顧客忠誠度提高等主觀數據。而這兩類數據的變化都會最終反映在相關財務指標的變化上。一般來說,需要搜集培訓前和培訓后的組織績效數據,分析績效變化并將其轉化為財務數據,同時考慮項目成本和無形收益,最終獲得培訓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如圖4)。
因為影響績效變化的因素紛繁復雜,如何確定培訓項目對于績效改善的影響權重,就成了培訓收益評估的關鍵問題。例如,某公司在2009年5月份組織了一次營業廳柜員主動營銷培訓,以配合公司于6月份開始的套餐促銷活動。為了評估此次培訓對銷售收入提升的影響,必須首先排除促銷活動對銷售收入變化的影響。首先應統計過去一年內公司的所有促銷活動與銷售變化數據,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兩者之間的線性關系,并以此預期本次促銷活動對銷售變化的影響。另外,還要分析購買促銷套餐用戶填寫的調查問卷,用來評估促銷和主動影響在影響顧客購買決策時的權重及置信區間。同時,如發現套餐的銷售收入在過去半年內處于低速增長狀態,并預計這一狀態會繼續保持,因此,應將實際銷售收入變化的百分比減去促銷活動影響百分比和基準增長百分比所得數字,就可以認為是主動營銷培訓的收益。結合培訓成本,也就很容易得出培訓項目的投資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