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皇權專制社會不允許不利于或可能不利于皇權統治的思想展開討論,也就是把它們封存起來,使不發生影響和作用。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漢景帝的“不食馬肝”。漢景帝敏銳地意識到轅固生與黃生關于湯武受命的爭論將大不利于皇權之統治,于是制止道:“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詳見《史記·儒林列傳》)
皇權專制社會又好似過濾的篩子(或曰一種逆淘汰機制),孔孟學說中的不利于皇權專制的思想被濾過而篩掉,朱元璋刪節《孟子》就是最為突出的表現。
本文摘自:《中華讀書報》2010年09月02日第08版,作者:李克杰,原題:《孔孟思想中的契約性表述》
孔子說:“君君,臣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對君臣都有所要求,主張君臣共同遵守行為規范。當然,既名契約,自當說明違反或不符合契約規定時的“違約責任”,也就是說,當君不君、君使臣不以禮時,又該如何呢?孔子沒有明說,他已經說了的,或有潛臺詞。不過我們還是看看孔子的實際作為罷。從《孟子·告子下》和《史記·孔子世家》的記敘中,可以看到孔子只能“下野,失業了”(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徒喚奈何而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或許是孔子當此之時的感慨罷。
其實,我們從“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中約略體味出孔子對臣的要求或許“已甚”;惟其“已甚”,故時人以為諂也。又,從他關于舜樂《韶》和武王樂《武》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孔子對臣民反抗暴君的保守態度:舜以揖遜而有天下,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王以征誅而得天下,孔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見《論語·八佾》)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承繼者,更是發展者。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所以,當齊宣王問武王伐紂是臣弒君“可乎?”孟子的回答斬釘截鐵:“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見《孟子·梁惠王下》)
而且,孟子的設想亦比較全面。設若君王沒到殘賊一夫如紂的地步,又當如何對付呢?孟子主張“貴戚之卿”可以易君之位,改立君王:“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
很明顯,在君臣相互關系上,從孔子到孟子有積極的發展。然而,從“君君,臣臣”到“君為臣綱“也是一種發展,這是有利于皇權專制的發展。唐韓愈“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原道》),則是有利于皇權社會統治階級的發展。韓文公向以孔孟道統的傳承者自居,其實他于孔孟思想的積極方面頗為“退之”。至于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說是——借用生物科學的一個術語——基因突變式的發展。
那末,問題是,關于君主臣民相互關系的思想何以沒有沿著孔→孟的方向繼續發展呢?
皇權專制社會不允許不利于或可能不利于皇權統治的思想展開討論,也就是把它們封存起來,使不發生影響和作用。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漢景帝的“不食馬肝”。漢景帝敏銳地意識到轅固生與黃生關于湯武受命的爭論將大不利于皇權之統治,于是制止道:“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詳見《史記·儒林列傳》)
皇權專制社會又好似過濾的篩子(或曰一種逆淘汰機制),孔孟學說中的不利于皇權專制的思想被濾過而篩掉,朱元璋刪節《孟子》就是最為突出的表現。
不論是漢景帝的“不食馬肝”,還是明太祖的刪削《孟子》,手段雖殊,目的則一。
總之,孔孟學說中的不利于皇權專制的思想被封存、被屏蔽乃至被刪汰,而有利于或可能有利于皇權專制者得以發展以至孔孟學說本身原本沒有的專制思想得以產生(此就儒家而言。儒家之外,本已有主張君主專制的法家。是故“獨尊儒術”后,實際所施行者乃“陽儒陰法”),皆根柢于二千年的皇權專制的社會存在。而思想的如此演變又成為皇權專制進一步強化的有效推助力。二者相生相成,中國皇權專制遂造極于明清。
北京市大興區李克杰
孔子說:“君君,臣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對君臣都有所要求,主張君臣共同遵守行為規范。當然,既名契約,自當說明違反或不符合契約規定時的“違約責任”,也就是說,當君不君、君使臣不以禮時,又該如何呢?孔子沒有明說,他已經說了的,或有潛臺詞。不過我們還是看看孔子的實際作為罷。從《孟子·告子下》和《史記·孔子世家》的記敘中,可以看到孔子只能“下野,失業了”(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徒喚奈何而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或許是孔子當此之時的感慨罷。
其實,我們從“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中約略體味出孔子對臣的要求或許“已甚”;惟其“已甚”,故時人以為諂也。又,從他關于舜樂《韶》和武王樂《武》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孔子對臣民反抗暴君的保守態度:舜以揖遜而有天下,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王以征誅而得天下,孔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見《論語·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