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改良李氏復位法和Semont 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對比研究》一文。《中華耳科學雜志》2017年第15卷第3期第285-289頁,本精選內容已經重新編輯排版,相關內容版權歸雜志編輯部所有,詳細信息請查看出處原文。
文章摘自《改良李氏復位法和Semont 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對比研究》一文。《中華耳科學雜志》2017年第15卷第3期第285-289頁,本精選內容已經重新編輯排版,相關內容版權歸雜志編輯部所有,詳細信息請查看出處原文。
SELECTION 一期精選
作者信息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誘發的短暫性眩暈,是具有自限性的前庭周圍性疾病,其發病率在周圍性眩暈中居單病種首位。
臨床上大多數BPPV發生于后半規管(PC-BPPV),占所有BPPV患者的60%~90%[1],其次為外半規管(HC-BPPV),上半規管(SC-BPPV)最少見。
李氏復位法
2007年李進讓自創一套李氏復位法[2],2015年又將治療SC-BPPV的李氏復位法進行了改良,根據后半規管解剖空間位置用于PC-BPPV的治療。
我科自2015年10月至2016 年4月分別采用改良李氏復位法和Semont 法治療80例單側后半規管(PC-BPPV)患者,并對2種方法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①有因頭位改變誘發的短暫眩暈發作史,持續時間< 60 s;
②Dix - Hallpike 試驗陽性,患耳向地時出現以眼球上極為標志的垂直扭轉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極,扭轉成分向地);
③管結石癥眼震持續時間﹤1min;
④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眩暈及嵴頂結石病例。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河北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確診為單側PC-BPPV的80例原發性管結石癥患者,將其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單數行改良李氏復位法,雙數行Semont 法。
改良李氏復位法組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齡15~74歲,平均年齡47歲。Semont法組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48.5歲。兩組病例均為單耳發病,病程1d~3年,其年齡、性別及發病側別均無差異。
①患者坐于窄的平板床上,兩腿分開自然垂于治療床兩側;
②頭向患側轉45度,之后向后躺下且頭垂于床下,待眩暈和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圖1)
③操作者站于患者左側,右手扶在患者的枕部,左手扶于額部,以臀部為軸點,讓患者快速坐起并繼續向前趴于治療床上,此過程保持頭位不變(圖2),保持該位置狀態2分鐘左右。
④患者坐起,保持2分鐘。
上述過程一般重復2次。
圖1患者平臥于平板床上,兩腿分開自然垂于治療床兩側,頭向患側轉45度。
圖2 以臀部為軸點,輔助患者快速坐起并繼續向前趴于治療床上,此過程保持頭位不變。
①患者坐于治療床床沿,雙腳自然下垂,治療者面對患者站立,手扶患者頭部。
②將患者頭向健側轉45°,保持此頭位不變,由坐位快速向患側側臥,此時后枕部靠床而鼻尖朝上。
③頭位仍不變,將患者由患側臥位迅速經坐位變成健側側臥位。此時前額或鼻尖靠床而后枕部朝上。
④將患者慢慢扶起取坐位,頭略前傾。每一體位維持時間至眩暈和眼震消失,再保持1min。
上述過程一般重復2次。
治療后3天和1周后門診復查,對來院復診者再次行Dix-Hallpike試驗,觀察有無誘發性眩暈和眼震出現,如仍有眩暈和眼震,再次復位治療。
以后按照海軍總醫院的隨訪方法[4],每隔1~2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詢問癥狀及復發情況,直至3個月,無效及有效但仍有癥狀者可每隔1周行1次手法復位治療。3次復位治療無效的行前庭習服療法或口服倍他司汀片緩解癥狀[4]。
80例患者中,改良李氏復位法組40例,男13例,女27例,男女比例為1:2.08;Semont法組40例,男12例,女28例,男女比例為1:2.33。其中伴發高血壓、高血脂病史20例,糖尿病病史6例,嚴重失眠14例,偏頭痛6例,情緒激動5例。
40例應用改良李氏復位法復位的患者中,隨訪1周后總有效37例(92.5%),隨訪3月后總有效35 例(87.5%),復發2 例(表1,表2);
一周后隨訪療效
40例應用Semont法復位的患者中,隨訪1周后總有效36例(90%),隨訪3月后總有效34例(85%),復發3例(表1,表2)。
3月后隨訪療效
良性位置性眩暈的概念由Barany于1921年首次提出,是引起眩暈的第一大疾病群,其終生患病率為2.4%[5,6],其發病機理包括壺腹嵴頂結石學說和半規管結石學說。由于后半規管位置最低,管石易受重力影響掉落于此,故PC-BPPV 發病率最高。
本組80例PC-BPPV的流行病學資料,男女比例為1:2.2 ,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4,7,8]。值得注意的是80例患者中除偏頭痛、高血壓、高血脂這些常見因素之外,14 例(17.5%)患者有長期嚴重失眠病史,朱思翔[9]的研究認為有睡眠障礙組患者預后相對較差,復發率高。
錢淑霞等[10]的統計了85例特發性BPPV的流行病學資料,發現發病前3天出現睡眠障礙的患者高達85.88%。Jone等[11]認為睡眠障礙、過度疲勞等因素可能會引起耳石的新陳代謝紊亂導致BPPV的發生,其具體原因及發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BPPV 的治療主要是耳石復位,1992 年Epley依據管石理論發明了管石復位法治療PC-BPPV,即按照一定順序變換患者頭位,使半規管中漂浮的耳石隨重力作用逐漸經總腳進入橢圓囊,達到復位目的,療效肯定。
但該方法對于嵴頂結石癥的療效欠佳,原因是黏附在壺腹嵴頂的耳石較難脫落,無論頭位如何變換,耳石均不易進入橢圓囊。另外,我們在臨床工作發現,由于Epley法動作緩和,耳石主要依靠自身重力作用從半規管回到橢圓囊,有時需多次復位。
Semont法是一種治療后半規管BPPV的快速耳石復位法,最早由Semont于1988年創立,之后流行于歐洲,并有學者對其進行了簡化改進,也稱半規管結石快速旋轉解脫復位法(quick liberatory rotation manoeuvre) [12],方法的優勢在于其復位速度快、動作幅度大,對半規管產生震蕩,可使粘在半規管壁上或壺腹嵴頂上的耳石先行脫落[13 ,14,15 ] 。
2007年李進讓依據Semont管石解脫法的原理,自創了一套治療不同半規管BPPV的快速手法復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4,16]。其復位機理是:通過在受累半規管平面的快速旋轉,產生一個加速度,驅動內淋巴液,利用耳石的慣性使其重新回到橢圓囊中;同時,內淋巴液的加速運動產生的震蕩、牽引作用,可能使附著于壺腹嵴上的耳石重新回到半規管中[4]。
2015年,李進讓等又把原來用于SC-BPPV復位治療的李氏復位法進行了改良,用于治療PC-BPPV ,即在原來手法復位基礎上增加了向患側轉頭45度,并在整個復位過程中保持頭位不變,其余動作相同,稱改良李氏復位法。
其復位機理是根據后半規管的解剖空間位置,由于兩側后半規管所在平面與同側巖部長軸平行,當頭位向患側轉動45度時,患側后半規管所在平面處于身體矢狀位,因此在矢狀位平面上前后翻轉可達到快速復位的目的。
從這一角度講,Semont法復位機理相同,Semont法是先將患者頭位轉向健側45度,這樣后半規管平面處于冠狀位,保持頭位不變,快速沿冠狀位平面即左右翻轉即可達到復位目的。無論哪種復位方法,我們在手法復位治療后并未嚴格要求患者避免頭部前傾和后仰動作,保持頭部直立位,Casqueiro的對比研究認為復位后限制體位是沒有必要的[17]。
本研究顯示,應用改良李氏復位法治療PC-BPPV,1周后隨訪總有效率為92.5%,3月后總有效率為87.5%,復發2例。治療過程中個別患者除惡性、嘔吐外,無其他不良反應發生。與Semont法相比,二者有效率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改良李氏復位法是一種可靠的治療方法,治療PC-BPPV療效確切,復發率低,可以減少病人痛苦和費用,適合在臨床廣泛使用。
我們體會在復位過程中,由于Semont 法是左右翻轉,而改良李氏復位法是前后翻轉,前后翻相對于左右翻更容易做到,病人的依從性更好,頭位也不易變動,而Semont 法頭位容易變動,第一次時往往配合欠佳,需向患者反復說明。
當然,兩種方法均對肥胖或其他原因引起行動不便者的效果常常不夠理想,但如果僅僅是因為肥胖,一名操作者復位有困難時,可由助手協助參與,以提高復位的效果。另外,復位時操作者要注意對患者的保護,尤其是高齡患者,必要時同樣由助手協助復位。
在復位前,應耐心告知患者復位的目的和過程,消除患者緊張的心理,以便于患者更好的配合。另外,也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復位方法,對于嚴重頸椎病、心臟病、精神容易緊張的患者,采用Epley法治療更為穩妥。
改良李氏復位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確切,療效與Semont 管石解脫法相近(P>0.05),且操作更簡潔,過程迅速,可在臨床應用。
優聽產品簡介
俄羅斯瑞索產品一覽表
意大利治療臺一覽表
超豪華型EVO
豪華型PRO
經典型STEEL 精英型Otoplus 專業型OTO
Hello,伙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