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治病水平就不用多講了,下面我們來看看葉天士的兩則醫案。
寒熱雖減,脘中猶然不爽,非是食滯,乃氣結所致。尚宜開中上之痹。
川連 干姜 淡芩 炒半夏 杏仁 白蔻 枳殼 桔梗
現在對此案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案首說“寒熱雖減”,知前有外感,經治療已經減輕。“脘中猶然不爽”知氣結于上脘,中脘,而成阻塞不通之象。然何以知其非食滯?蓋因食滯于胃,必然脘腹脹痛拒按,惡食與吞酸噯腐。若氣結則不然,脘中則不爽而已。病氣結者,誤作食滯以消之,則必傷及正氣;病食滯者,誤作氣結以開之,則無以消其食。此兩者治法所以不可混同。
醫案看完之后我們再看看《四圣心源》的一段條文。“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氣斂之也。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則生上熱。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之原,則在于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氣滯之證,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蓋胃逆之由,全因土濕,土濕則中氣不運,是以陽明不降。但用清潤之藥,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下氣湯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炮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滯在胸膈右肋者。
黃元御給的下氣湯無非是在示法,不可拘泥,黃師謂“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之原,則在于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那么再用黃元御理論看葉桂此案則治療大法則以降胃斂肺,略清上熱兼除濕為主。方中川連,淡芩苦寒以清上熱;干姜,白蔻之辛熱以暖胃除濕;半夏辛溫以降胃;杏仁行痰,枳殼行氣以斂肺;桔梗辛苦而平以開胸膈。以上數味,辛開苦降,則上中之痹自開,脘中必豁然爽快。
脈左大,右濡,肝風震動,陽明脈空,舌強肢軟,是屬中絡,議用緩肝熄風。
連翹 丹參 元參 茯神 細生地 羚羊角
《四圣心源》曰“氣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氣,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葉案今見左脈大者,知肝風震動,肝之左升太過使然。脈右濡者,知陽明脈空,是由于胃之右降失權所致。有此可見古人“大則病進”,“濡主陰虛”誠經驗之談也。陽挾內風上引,陰不上承,故舌強。胃陰虛衰,無以灌溉諸絡,故肢軟。言“是屬中絡”者,言病在血。“議用緩肝熄風”者,使肝緩風熄,肝升右降復常,中絡之證,又有何患?
故以元參,生地滋腎水以潤木清風,因心“開竅于舌”故以茯神補心,連翹清心,有實則瀉其子之意,丹參以涼血,羚羊角以平肝木之盛。因腎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益腎則陰氣自能上承。況肝得腎陰以涵養,肝風豈能再動,而舌強肢軟之中絡之證,尚有不愈者乎?
任性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