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是人體唯一24小時永不閉合的器官,最易受到細菌感染。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全世界人民認識到鼻子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口罩一定要蓋住鼻子。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環境污染嚴重,霧霾彌漫、細菌滋生,這些因素時時刻刻影響著鼻子的健康。鼻塞、流鼻涕、頭暈頭昏,看似小問題卻影響著大局面。2020年4月11日是全國愛鼻日,值此全球抗擊新冠肺炎之際,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鼻科學組以“宣傳健康知識,服務基層百姓”為宗旨,確定今年的愛鼻日主題為“關愛鼻腔,守護健康”。
兒童過敏性鼻炎目前發病率逐年上升,也因為其會影響面部發育、身高發育,且容易引起中耳、咽喉部、下呼吸道并發癥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因為兒童過敏性鼻炎具有其特殊性,問診過程多為家長轉述存在偏差,癥狀與其他疾病重疊而容易誤診,使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診斷與治療存在一定的困難。
我國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尤其在沿海地區的兒童中。張羅教授領銜的團隊在2016年第2次中國成人AR,流行狀況多中心調查顯示,2005~2011年AR自報患病率從11.1%上升到17.6%。其中北京20.2%、呼和浩特19.1%、上海23.9%、杭州19.7%、南京19.6%、福州13.5%、廣州16.9%、海口16.4%、武漢18.1%、長沙17.3%、鄭州16.7%、昆明22.4%、成都9.6%、沈陽20.6%、長春16.8%、西安16.5%、烏魯木齊19.6%、銀川17.2%。同時,在2011年在上海、廣州、武漢等8個省會城市對6~13歲兒童過敏性鼻炎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兒童過敏性鼻炎的平均患病率為9.8%, 北京和重慶患病率分別高達14.46%和20.42%。現在雖然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但是從幼兒園的缺勤率到耳鼻咽喉科門診的就診率以及兒童患者占比都可以發現,現在的兒童發病率相較于2011年會更高。
過敏性鼻炎是外界環境因素如塵螨、花粉等刺激而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衡,鼻炎癥狀初期與傷風感冒相似,如鼻癢、鼻塞、流涕、打噴嚏及嗅覺遲鈍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過敏性鼻炎根據癥狀持續時間分為間歇性變應性鼻炎和持續性變應性;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和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分為輕度和中重度:同時我們臨床上根據患者癥狀分類可分為卡他型(流涕打噴嚏)、鼻阻型(鼻塞為主)、鼻后滴漏型(兒童慢性咳嗽)、干燥型(以鼻出血為主)。這個癥狀分型在兒童中尤為明顯,且具有非常好的臨床實用性。兒童患者中過敏性鼻炎除了鼻癢、打噴嚏、清水樣涕等典型癥狀外還可以出現“過敏性敬禮”,全身癥狀如夜間磨牙、遺尿、多動、精神不集中、暴躁易怒等,同時還往往伴有過敏性黑眼圈、過敏性皺褶、面黃肌瘦、齙牙等表現,我們俗稱為“過敏臉”。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有鼻炎會影響呼吸,也會影響到夜間睡眠。對兒童來說如果不能保證充足睡眠,將會影響到身體發育,有數據統計患有鼻炎的孩子平均體重和身高低于同齡人。對于成長、學習期的孩子來說,長期的呼吸不暢,不但會影響到身高,還會影響智力和學習,晚上無法進入深睡眠,白天昏昏欲睡沒精神,久而久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智力下降等等,學習自然跟不上。在2017年的一項過敏性鼻炎和多任務學習的研究調查中發現,鼻炎患兒在單詞表學習和多任務處理速度都存在負相關影響,得出結論:鼻炎會對認知功能存在負面影響,呼吁大家重視。
我國沿海地區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高于內陸,工業發達地區高于農業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高于貧困地區。這可能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和接觸過敏原的機會增多有關,因此我們在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過程應該強調規范化。不能僅僅局限于藥物治療,而是需要考慮改變患者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特異性免疫治療與非特異性免疫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性治療。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關于過敏性疾病的指導性文章中,提出過敏性疾病“正確診斷及避免接觸過敏原;適當的對癥治療(對癥藥物治療);標準化的脫敏治療(對因治療);良好的醫患溝通(健康教育)”的四位一體全面治療方案。
脫離過敏源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基礎,我們在進行患者宣教過程中應該傳授一些家居生活中正確除螨蟲的方法:
1、降低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室內干燥通風;
2、使用包裝套,選用特殊的防螨材料包裝的床墊和枕頭;
3、床上用品及時清洗、烘干和晾曬;
4、地毯、布藝窗簾和家庭裝飾要定期更換清洗;
5、毛絨玩具和小件物品(如枕頭和衣物)可放在冰箱中冷凍24小時以殺死螨蟲,然后清洗以去除螨尸體及代謝物等過敏原。
脫敏治療的地位逐年提高,在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 2015中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為AR的上升到一線治療方法。脫敏治療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唯一一種可以逆轉疾病發展過程的對因治療。對兒童過敏性鼻炎及哮喘可以減輕癥狀、減少對癥用藥量、改善生活質量,同時能預防兒童從過敏性鼻炎發展成哮喘,預防兒童發展新增過敏癥。
因為現在的小孩越養越干凈,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了我們現在過敏性疾病也越來越多。我們在強調特異性免疫治療重要性的同時,還需要提到非特異性免疫治療。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主動得多出去走動接觸大自然,也要被動的補充益生菌。我們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就有指出,“肺與大腸相表里”。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就發現,腸道的菌叢和過敏性疾病的發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過敏性疾病低發地區和高發地區、同一地區過敏性疾病和非過敏性疾病兒童的腸道菌叢存在明顯差異。益生菌在臨床的應用后,發現可以顯著改善過敏性兒童的癥狀,減輕鼻炎患者流涕噴嚏癥狀,少數研究甚至提示長期益生菌的服用可以下調過敏抗體IgE。
雖然兒童鼻炎很常見,也是傳統觀念中的“小毛病”,但是如果不好好對待,對兒童身心成長影響巨大。過敏性鼻炎經規范化治療能得到控制,治療方式不應該單一的藥物治療,而應該是一個充滿了辯證哲學思想的四位一體的綜合性治療。
專家簡介
李勇,博士,《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編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科主任,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學術任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常委、變應性鼻炎學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過敏科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委員;浙江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副會長;杭州市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變態反應學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耳鼻咽喉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三角鼻科聯盟共同主席。
文/李勇
編輯/王磊
歡迎查看本刊變應性鼻炎相關文章
《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山東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雙月刊,中國知網(CNKI)單篇數字優先出版,國內統一刊號:CN 37-1437/R,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3-3770。系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等多個國際數據庫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