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表現手法略談
古代詩詞源源流長,千百所來以其清新高雅的格調以及細膩柔美的韻律,在中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特別是詩人那種獨具匠心的表現手法,更是啟迪和激勵著后代詩詞創清新高雅的格調和細膩柔美的韻律,在中國作者和研論者后代詩詞創作者和研論者。所謂的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是指詩人在長期的創作中形成的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辨證手法,這種手法注重表現藝術,融寫景、狀物、言情、述志于一體,從而構成了古詩詞特有的藝術魅力,讓讀者在品味賞析中獲得無窮的藝術享受,同時也對詩詞內容的表達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這些辯證的表現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烘托、白描、用典、組合、借古諷今、以及動靜結合等多種。
一, 托物言志
有些情感,詩人總是不愿意或不能直接傾訴,于是就將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通過對外在事物的描寫來體現自身內在的情感。在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中,不少事物形成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我們稱之為文化稱號。例如菊花,梅花,蓮花等,人們取其傲霜斗雪、清潔雅致的性格,象征品格堅強,氣質清高。《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句,屈原以飲露餐菊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純潔,卓而不群。元稹《菊花》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句,也表達了詩人堅貞高潔的品格和信念。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借對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贊頌表達自己要保持高尚節操的君子之風。
在托物言志詩中,最典型的要屬明朝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表面看是寫石灰,實質上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從中折射出作者不畏艱險的性格和甘愿奉獻的精神。特別是詩的末句,“要留清白在人間”,進一步表明了詩人的志向和理想以及要保持高尚節操的君子之風。作者看似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二, 借景抒情
古代詩歌中的“景語皆情語”,可以說景物中都包含著詩人的感情,都是詩人情感的委婉流露。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以有情之筆去描寫,使感情附著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古詩詞中借景抒情的作品很多,有親人之情,有朋友之誼;有游山水之感,有思故里之心,有離愁,也有別恨,這些情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某一動態或靜態的事物去體現,這類詩往往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是一首干謁詩,是作者西游長安時寫給丞相張九齡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詩前聯寫景,著力描繪洞庭湖的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波瀾撼岳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表現詩人廣闊的胸襟。后兩聯由景物觸發轉向抒情。詩人面對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成,空有出仕的愿望而無人引薦,就象欲渡湖而無舟船一樣,希望張九齡援引。這首詩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與眼前的洞庭湖寫景結合起來,寫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極具藝術感染力,是把眼中景與胸中情結合得極好的范例。
又如,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雖然也抒寫羈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傳統的抒寫離愁別恨的小令,詞的上片寫景,雖抒寫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寫的秋景闊遠綺麗,毫無衰颯情味。下片抒情,抒發了自己的羈旅愁緒、黯然凄愴的思鄉情懷。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描寫的景色卻闊遠而綺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
三, 烘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這種手法在古詩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體現,經烘托手法調色后的詩詞更加含蓄、委婉,富有意境之美。
其一,以人烘托人,運用最多最成功的就是《漢樂府》中的《陌上桑》。詩中描寫采桑女秦羅敷一系列的傾國之美的外表和行為時,側面烘托貫穿始終。全詩中沒有提及到一個關于“美”的詞語,但卻通過行者、少年、耕者、鋤者駐足觀看等八句側面烘托句子的描寫,把一個至善至美的采桑女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以美的效果體現美的本身,這樣的描寫含蓄、朦朧,引人遐思,“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其二,以物烘托物,這種寫法在古詩詞中也是不少見的,常見的是以動襯靜,如“鳥鳴山更寂”“僧敲月下門”等等,都是以物烘托物的成功體現。在此要說的是唐代韋應物的一首《賦得暮雨送李胄》,這首詩是以物烘托物的烘托寫法的典型體現。“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這是一首送別的詩,整篇詩的氣氛是雨中送友,但此詩除了第一句提到“微雨”二字之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一系列的事物把雨間接地體現出來。船上的布帆變沉重了,天灰蒙蒙的一片,鳥兒飛得不再那么輕快,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這樣一來,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的手法卻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灰蒙蒙的細雨一片,與整個詩的氣氛相協調,更加襯托出雨中送友這一主題。
其三,是物烘托人,這種寫法寄情于物,托物言人。李清照的《聲聲慢》中也同樣如此,寫到“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些殘秋的景物描寫都充分體現出作者愁緒絕望,憂郁苦楚的心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晏幾道的《臨江仙》中,也運用了以物烘托人的這種寫法,“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詩人看到比翼雙飛的燕子,聯想到自己和心愛之人分隔兩地的處境。“落花”感嘆青春易逝,佳期難有;“微雨”狀出心境的郁悶,以“落花”之動襯托出人佇立之靜,以獨立之久,襯托思念的專一不二。又以“燕雙飛”反襯“人獨立”的寂寞與孤獨,字字句句都飽含著濃烈的情感。落花,微雨,燕雙飛,這些讓人惆悵的景物,把詩人孤寂的心情烘托得更加濃郁。
四,白描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簡潔的筆墨,不加烘托、渲染、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幾筆,形神逼肖。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幾句詩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簡潔生動,不但寫出了草原的壯美,而且從側面點染出了牧民的生活。又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詩初看是一幅“風雪夜歸人”的圖畫,前兩句是一組靜的景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一片蕭瑟凄涼的景色。后兩句是一組動的畫面,天色漆黑,風雪交加,犬吠聲打破了山村的寂靜,詩人被主人迎進了柴門,一股溫暖的氣息樸面而來。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全詩無一字雕飾,通篇白描,但卻把詩人那種旅途艱辛,仕途坎坷,風雪嚴寒,世態炎涼的無奈處境給讓我們一覽無余,把一幅“風雪夜歸人”的溫暖畫卷有聲有色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五, 組合
指詩句中意象的組合或或跳躍,是一種最凝練精粹的詩歌意象的表達方式,即在詩句中全用實體性的名詞意象拼接濃縮而成的最簡潔的詩句,省去了諸名詞的意象之間的關聯詞語,這種現象被中國古代的詩論稱之為“語不接而意接”。這種高度濃縮的詩句,最大限度地增強了詩歌意象的密度和詩句的力度;不僅使詩中的意象群鮮明突出,而且還為讀者提供了聯想與想象的廣闊天地以及咀嚼回味的余地。
例如“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這清幽冷寂的環境,烘托渲染了游子的無限離愁鄉思。其中十個字,組合成了六個名詞性的意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散曲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前三句一連用了九個帶修飾語的名詞性意象,其中有靜有動,組合成了一幅景象凄迷、色彩灰暗的“天涯漂泊秋思圖”,句句寫出了流落天涯、仕途坎坷、心境凄涼的典型情思,寥寥數筆就把許多人都曾體驗過的悲秋和鄉愁表達出來了,無怪乎元人周得清稱之為“秋思之祖。”這類現象還很多,再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柳永《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等。
六, 借古諷今
這在詠史、懷古詩中是最常見的。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有識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為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數又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于是他們往往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找載體,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曲。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借對歷史上人、事的評價來諷喻時事,表達情感。杜牧的詠史詩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諷今,向當權者提出忠告。其膾炙人口的《過華清宮三絕句》,寫的是唐玄宗,針對的卻是唐敬宗和唐文宗。而《赤壁》的“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三喬”,語面對赤壁之戰懷古,實則預感到唐朝將亡,發出慨嘆。詩中含一哲理:興盛與衰亡,有著歷史的必然,但是誰成誰敗,何時成何時敗,也有偶然性。另外,在李清照的詞中也不難找見借古諷今的例子,如《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實際上是李清照巧借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的故事,贊頌他那生為人杰、死為鬼雄的豪俠氣概,用他“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過江東來辛辣地嘲諷畏懼、茍安江南的南宋投降派。
借古諷今之詩,乃是借鑒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方面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觀今鑒古,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鑒賞這類古詩詞,必須時刻結合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以及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更深刻地體味詩中的意韻。
七, 用典
用典,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用典的目的就是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所謂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曹操《短歌行》一詩的最后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用了“周公”這一典故,說的是周公為了招攬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著頭發,一餐飯要三次把飯粒從嘴里吐出來,他擔憂的是因為自己接待賢士遲緩而失掉人才。詩人用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賢、禮賢下士之氣度來勉勵自己的。在分析作品時,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
又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批判了當時的掌權者韓侂胄冒險北伐、妄圖僥幸取勝的錯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想建功報國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憤心情。這個主旨,主要是通過四個影射現實的歷史故事表現出來的。第一個是劉裕兩次率軍北伐并一舉平定桓玄叛亂、滅晉建宋。詞中概括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對進行北伐收復中原的熱切期望。第二個是劉裕之子劉義隆(文帝)倉猝北伐、大敗而歸的故事。詞中概括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黃北顧。”借以表示不贊成韓侂胄的倉猝北伐。第三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劉宋北伐軍,追至長江邊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大肆祭慶的故事。詞中概括為“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借以發泄對南宋統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復失地的不滿情緒。最后用了廉頗的故事。廉頗為趙名將,趙王卻聽信讒言不信任他。詞中概括為“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八, 動靜結合
這些既屬于表現方法,也屬于寫作物法。
客觀事物的動靜之態,給了詩人們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常常將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見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我國古代山水詩在表現某種山林野趣時,由于一些詩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響,常有追求清幽靜謐、遠避塵俗的癖好。其實,詩中的清靜之境乃是詩人恬淡安靜的心境載體,也是詩人刻意追求的那種審美境界。“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就是這種審美境界。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前兩句寫靜,后兩句寫動,給人美妙的遐想。
盛唐山水詩人王維后期的山水詩,刻意追求清幽空寂的審美境界,善于調動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段來突現種種靜境,而運用細微的動態物象來表現就是其一。例如他的《萍池》詩:“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揚掃復開。”詩中巧借綠萍的開合來反襯萍池的幽靜:這滿池的綠萍在輕舟與垂揚的拂蕩下,一開又一合,一合又一開,萍池顯得如此幽靜而又富有生機,決非一潭死水。靜靜的萍池,本是不好寫的,能寫到這般幽美,全仗以動顯靜的功力。又如他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寫靜,花落、月出、鳥鳴的動,突出了春澗的幽靜。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除了上面列舉的這些之外,還有很多。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了解,熟知和掌握這一文化積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意蘊,來陶冶我們的情操,美化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