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之前,請先回答下面兩個問題:(單選)
1.面對一個1~2歲的孩子,你問他狗狗怎么叫,他回答:“汪汪。”你如何表揚他?
A.寶寶真棒,真聰明!
B.寶寶真厲害,都知道狗狗怎么叫!
C.哇,寶寶學得好像,模仿能力真不錯!
2.一個8歲的孩子做一道數學難題,多次嘗試,終于找到了正確解法。你如何表揚他?
A.哇,這么難你都會做,好聰明!
B.哇,你終于算出來了,不錯不錯!
C.哇,你一直在努力,沒有放棄,為你鼓掌!
如果一味夸孩子“聰明”
會讓他陷入“固定型思維”
我上中學時,班上有個同學成績中等偏下。突然有一天,他開始努力學習,然而效果不佳,成績始終在中等水平徘徊。老師多次在班上表揚他“學習很努力”,我和同學私下卻嘲笑他:那么努力,成績也沒進前20名,可真夠笨的。
和“努力”相比,我們更喜歡這樣的故事:某同學上課隨便一聽,下課隨便一學,不熬夜、不補習、沒小灶,考試成績卻名列前茅。哇,這才酷??!
現在,回到開頭的那兩道選擇題。我不知道你的選擇是什么,但我知道心理學家推薦的選擇是C,即:具象表揚和表揚過程。
日常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會掌握越來越多的本領。每取得進步,都被父母籠統地夸獎為“好棒”和“聰明”。
比如:
寶寶會走了,哇,好棒,好聰明!
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哇,好棒,好聰明!
寶寶把一道難題做出來了,哇,好棒,好聰明!
但當寶寶遇到一道難題,做不出來時,寶寶就會想:可能是我不夠聰明吧。
于是,遇到比較難的考試,寶寶干脆不復習了。因為萬一失敗了,還可以安慰自己:我是沒復習,如果復習了我肯定能考好。遇到一個好機會,干脆不準備,因為萬一準備了還是失敗,就沒有借口了。
在遇到稍微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挑戰時,這類寶寶就不敢應戰,因為萬一失敗,就是對自己智商的否定,就等于告訴別人和自己:我并不聰明。這結論太可怕了,尤其對從小就被表揚“很聰明”的人來說。于是,干脆不應戰,這樣就不會暴露自己,從而保有自尊。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將這類人的思維模式稱為“固定型思維”。也就是說,這類人喜歡一切盡在掌握,不喜歡挑戰,害怕困難,他們學習只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他們認為,智商從一出生就被固定了。如果我天生聰明,那我最好遠離會讓我顯得不那么聰明的挑戰,以免露餡。如果我天生不聰明,就沒有努力的必要,因為努力也是白費。
與此相反的是另一種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喜歡挑戰,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喜愛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智商不是恒定的,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加聰明。
如果父母一直夸孩子“聰明”,就很容易將孩子培養成“固定型思維”的人。而孩子一旦思維固定化,就會將考試失利歸因于天資不夠,自己無力改變,從而放棄努力。
比如,孩子偏科,他會說:“我天生就是學文的料兒!歷史事件記得特別快,而數學根本學不好。”他很少會說:“我在歷史上花了更多的時間學習,所以學得好一些。而數學,我幾乎不怎么學,所以學得不好?!?/span>
德韋克在一項研究中了解到,那些自認為聰明的孩子如果沒有通過考試,為了取得好成績,往往會在下次考試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學習。同時,這些孩子掛科后,會去關注考試成績不如他的同學,從中獲取安慰。
他們認為,考試成績比別人高就是聰明。他們不關注學習的過程,只關注學習的結果。通過對大腦活動進行監測,研究者發現:在宣布答案對錯的一刻,固定型思維者的大腦處于活躍狀態;在講解正確解題思路時,他們的大腦卻一片寂靜。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更關注錯題的正確解法,愿意剖析錯誤,而不是單純地知道結果。
從“固定型思維”
到“成長型思維”
需要不斷嘗試
在具備“成長型思維”之前,失敗與困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蠢、智商不高,于是拒絕挑戰,害怕失敗,放棄努力。
而經過成長型思維模式訓練后,孩子即使失敗了,也會把失敗歸因于自己不夠努力或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這些因素都是主觀可控的變量,于是孩子會愿意不斷嘗試,直至找到正確的方法。
而在不斷嘗試中,他的大腦神經會建立新的連接,變得更加聰明。
我上中學時,對別人的努力嗤之以鼻、暗自嘲笑,現在看來,真是年少無知??!
當年,我就是一個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覺得自己很聰明,藐視努力,這讓我失去了一些很好的機會。當時,我的成績不錯,本來在高考前有機會參加保送生考試的,但是我突然不想參加了,覺得努力也沒什么用,于是放棄了這次機會,還安慰自己說“沒參加過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后來到法國留學,剛去的時候,由于語言障礙,第一學年我的考試有幾門掛科。當時,有兩個方案可以選擇:一是兩個星期后補考,二是等第二學年一起補考。我選擇了第二個,因為我覺得再學兩個星期我也考不過,干脆就不學了,其實這是一種逃避。
好在到了第二學年,我及時調整心態,變被動為主動,不把失敗看作對自尊和智商的否定,只把它當成一項暫未掌握的技能。不知不覺間,我實現了從逼著自己努力到自覺努力的轉變,成功將“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
后面的學習就順利多了。一年之內,我不僅完成了大二的學業,還及時將大一掛科的學業補上,并且找到了實習的機會和一份臨時工。那一年,無論是學業還是社交,我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如何訓練孩子掌握
“成長型思維”?
掌握“成長型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更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在我看來,單純成績好的人不是“學霸”,而熱愛學習、敢于不斷接受挑戰的人才是“學霸”。如果孩子具有成長型思維,就會自覺地走上“學霸”之路,不斷努力,不怕失敗。
如果文章開頭的選擇題,你沒有選擇C,這沒有關系,任何時候,改都比不改強。另外,我建議你和孩子一起改,這樣不僅可以塑造出愛學習的孩子,還可以塑造出愛學習的你。
1.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無論是學習還是健身,多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不要糾結考了多少分,瘦了多少斤,而要關注學到了什么、鍛煉的快樂。
2.改變表揚方式/獎勵機制,表揚過程
多贊揚過程,而非結果。比如,孩子多次嘗試解答一道題,卻最終沒有做出來。你不要為此嘆息,要表揚孩子多次嘗試的行為。
3.學一點關于智商的知識
智力專家將“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其中,流體智力是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隨神經的成熟而發展。而“晶體智力”是指從社會文化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進行應用的能力,這種能力隨經驗的豐富一生都在發展,因此智商不是一成不變的。
4.重視努力的作用
如果孩子處于學齡階段,你要對他多強調努力的作用??梢哉乙恍┛蒲谐晒o孩子看,讓他了解努力的神奇作用。不要覺得腦科學太深奧,就不告訴孩子。孩子今天不明白,或許明天就明白了。
5.多和孩子一起討論失敗的原因
和孩子進行平等對話,和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告訴孩子,失敗是暫時的,只要你找對了方法,就一定會迎來成功的一天。
END
作者:惟小一
編輯:壯青青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第一時間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