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伴隨每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會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飾制度。這種制度不但為禮教所維護,而且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不敢輕易逾越。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翻蒙元舊制是其要務,其中包括在意識形態的服飾制度領域提倡恢復大漢文化傳統。
首先,他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后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洪武初,朱元璋主要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面,確立了明代服飾制度。男子服飾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制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并按照級別繡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這些確立了明代冠服的基本風貌,也確立了祭孔服飾的基本特征,即儀態端莊、氣度宏美,具有高度的服飾審美藝術特色,可以說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范。
大明釋奠禮的參祭人員主要是獻官、遣官、執事、樂舞生,凡此人等,都是釋奠禮中的重要人員,當然要著其相應的服飾。根據《大明會典》中的規定:“凡服。大祀冕服。中祀皮弁服。陪祀諸臣、各用本品梁冠祭服。”因此,按照釋奠禮的祭祀等級規模,皇帝親祭著冕服或皮弁服,陪祀諸官各著與其官職相應的祭服,樂舞生則有其特定的服飾。
帝親至祭:袞冕、通天冠、絳紗袍、皮弁服
《大明會典》明確規定:凡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圣節、則服袞冕。祭社稷、先農、冊拜、亦如之。(由于明代袞冕的形制在前一章有詳細論述,此處不在贅述)。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指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只需戴通天冠,服絳紗袍。嘉慶孔子祀典改革增加了經筵釋奠一項。經筵前一日、帝親至祭,則服皮弁,行釋奠禮,或通天冠、絳紗袍。“嘉靖十年以厘正服皮弁,謁廟用特牲,奠帛行釋奠禮,迎神送神各再拜,三樂三奏,文舞六佾配享,從祀及啓圣祠分奠用酒脯,亦遣官致祭于南監及闕里。”由此處記載可見,皮弁服已經成為釋奠禮中的正規禮服。
通天冠、絳紗袍
據《明史》記載:洪武元年定,郊廟、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則服通天冠、絳紗袍。從明代皇帝輿服來看,通天冠服雖沒有唐宋的那么華麗,但是其外形,仍是皇帝輿服中較為端莊大方的一款服飾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
絳紗袍,深衣制,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其革帶、佩綬,與袞服同。
皮弁服
皮弁,是華夏衣冠體系中首服的一種。《詩經·衛風·淇奧》錄有“充耳繡瑩,會弁如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杜注:“弁以鹿子皮為之。”正因為早期的弁冠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所以又稱之為“皮弁冠”,簡稱“皮弁”。
皮弁冠自周代始,主要被當作視朝的禮冠。《周禮·春官·司服》:“視朝,則皮弁服。”在等級的區分上,弁冠是僅次于冕冠的禮冠,它也依照冕服的等級儀式,用所飾會縫和綦數以及綦飾色彩的多少標識戴弁人地位的高下。如天子為尊,要用十二會縫、十二綦、五采青、黃、赤、白、黑計 288 顆玉綦的介冠。關于皮弁冠所飾玉綦的具體數目禮書中并未如冕冠記錄的那樣詳細,一般普遍認為其數目應與冕冠是一致的。
弁冠在經歷 2000 年左右的發展之后,到明代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代皮弁服的使用范圍縮小,突出的是皇家的權威,一些裝飾內容等級上有所提高,如弁冠上所飾的珠飾皇帝、太子和親王一律可以用五采珠飾,親王世子和郡王用三采。會綦所用數目,皇帝十二會縫,十二綦;皇太子和親王皆用九會縫,九綦;親王世子用八會縫,八綦;郡王用七會縫,七綦。
在使用材質上,已由早期使用的鹿皮改用絲紗替代;在顏色上則由原來的白色改為黑色;再次,固冠的方法也進行了完善,從原來的只以結纓固冠又特別增加了簪導。使弁冠的戴用更為牢固。
據《明史·輿服》記載,凡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皆服之。嘉靖以后,祭太歲山川諸神亦服之。其制自洪武二十六年定。
獻官、陪祭、監禮、遣官的服飾
“獻官”含主祭官、分獻官,是主持祭典的官員,由皇帝或朝廷官員擔任,并例設“陪祭”若干人,亦由朝廷官員或社會賢達擔任。主祭官向孔子獻祭,分獻官向四配圣和兩廟
先賢獻祭。又設“監禮”或稱“糾儀”官一人,由國學教育的官員擔任,又有“陪祭”若干人,也是由官員或社會賢達擔任,其服飾,例皆納入獻官的系列。由于獻官、陪祭、監禮、遣官由朝廷官員分任,且大明會典中明確規定,陪祀諸臣官員,各用本品梁冠祭服。
朝服、弁服
對于祭祀所用服飾,大明會典明確記載:“祭之日質明、主祭以下各具服。主祭者、先居官則唐帽束帶。……士人未為官者則幅巾深衣……”。
“具服”即朝服:是帝王、后妃、命婦、百官們參加朝會大典時穿的衣服。周代以冕服作為朝服。漢代皇帝的朝服身著青春、夏朱、秋白、夏末黃、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時常黑色,服制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腰系大帶、革帶,佩掛蔽膝、佩綬、佩劍,腳穿襪履。
這種服裝的等級區別有三:一是冠的不同,如天子戴通天冠,太子諸王戴遠游冠;二是冠梁的多少;三是佩綬顏色、長度、織法的不同。漢代的朝服制度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朝,只是歷代的冠制、服制上有所變革。
洪武二十六年定朝服形制如下: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
嘉靖八年(公元 1529 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裥),革帶前綴蔽膝,后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里用素色。
弁服,是古代貴族男子的一種常用禮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與弁相配,服裝上用黑色絲衣,下用紅色圍裳,與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紋飾。腰系
茅菟草染的絳色韋末韋后,代替冕服的蔽膝。皮弁服用細白布衣,素(白繒)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諸侯等平時翰會、朔望視朝、田獵、大射禮時穿用的
服裝,魏晉時形制已有變化,唐以后改為絳色衣、素裳、蔽膝、革帶、白襪、黑履或舄,宋代沒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復,其他為絳紗衣,蔽膝隨衣服顏色一致,用白玉帶
革帶、玉鉤鰈緋白大帶,穿白襪、黑舄。根據《明會典》、《明史》中的資料分析,親王在助祭、謁廟、降香等場合服皮弁。但是由于資料的缺失,亦無從查找到北京孔廟丁祭場合的具體實例。
祭服
《大明會典》中記載明確:凡上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祀,則服祭服。因此祭服是文武大臣陪從天子舉行國家高等祭祀時的著裝,是最隆重的禮服之一。
祭服整體形制與朝服是一致的,因此關于祭服的大部分細節記載都在“朝服”條中。明代朝服、祭服見于會典的記載有兩次定制,一次洪武二十六年,一次嘉靖八年,嘉靖年間對大禮服均作了較大的更訂,形成了最后的定式,因此以嘉靖朝制度為最主要的標準。
下面就組成祭服的梁冠、上衣、中單、舄履、配飾等作分別的介紹:
梁冠等級規制:
梁冠:明代祭服文武百官俱用梁冠。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數為差。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墑,前后用玉為蟬。
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墑,前后用金為蟬。
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墑,前后玳瑁為蟬,俱左插雉尾。
駙馬冠,與侯同,不用雉尾。
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八品九品冠、一梁。
另外,祭服梁冠與朝服梁冠為同樣制度,并未見有別制祭冠的記載。梁冠冠體為金黃色,承梁部分為黑色,系帶垂纓為青色,打結虛懸于頜下。
衣裳:洪武二十六年規定:文武官陪祭服,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用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第、并同朝服。
嘉靖八年,定百官祭服:
上衣,青羅皂緣,長與朝服同(其長過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
下裳,赤羅皂緣,制與朝服同
下裳七幅,前三后四,每幅三襞積,赤羅,青緣;
蔽膝、綬、環、大帶、革帶、佩玉、襪、履,俱與朝服同。(《會典》,王圻《續通考》)
中單,白紗為之,青緣。
此外,官員祭服,明代還有規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嘉靖之后祭服不再用方心曲領)四品以下并去佩綬。同時規定雜職祭服,與九品同。
配飾:
蔽膝:赤羅。
大帶:表裏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以綠色,又用青組約之。
珮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珮玉外亦有用紗袋,多為絳色。
笏:公侯駙馬伯一品至五品用象牙,六品至九品用槐木,涂以白色。無論質地如何,笏都有一定曲度。
襪履:會典記載為白襪、黑履,但參考容像,除明初楊洪畫像符合外,后來一律用云頭履,赤地綠緣。
大綬:嘉靖時期定大綬各照品級花樣織造,綬環不織于大綬,以小綬編結懸掛。
綬的品官等級制度:
一品綬用綠黃赤紫四色絲,織成云鶴四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玉。
二品綬用錦(雉)雞,綬環用犀,余同一品。
三品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絲,織成云孔雀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金。
四品綬用云雁,余同三品。
五品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絲、織成白鷴(鳥,尾長,雄的背為白色,有黑紋,腹部黑藍色,雌的全身棕綠色,是世界有名的觀賞鳥。)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鍍金。
六品、七品:綬用黃綠赤三色絲、織成鷺鷥鸂鶒(xi chi,一種漂亮的水鳥)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
八品、九品:綬用黃綠二色絲、織成黃鸝鵪鶉練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銅。
雜職未入流人員照九品官。“未入流”是品官中的最低一品,是從九品之下的又一個品級。
小綬:所指為兩樣,一是袞冕中與大綬為同等質地織造,較大綬小,用以掛玉佩;一是大綬上編結以掛綬環的織物帶,用色各不同。按照《明會典》插圖、文臣石像及文字描寫,可以推斷在大綬之上都有用到。
另外,朝服畫像上的革帶比較自由,革帶位置在胸口和腰部上下,如果按蔽膝懸掛革帶并被大帶束緊的話,實際上革帶前端就已經被固定了,而后端由于大綬和珮玉垂在身后,這種情況就要求固定革帶的帶襻在兩側腰部即腋下,與朝鮮禮服很像,而觀察孔府朝服圖則無明顯帶襻,因此,推斷有可能是在身后位置,果真如此,就有可能造成革帶后端緊貼后腰而前端突出,從而無法使蔽膝掛在革帶上并被大帶扎緊。據此推斷,實束的可能性不大。
當然,現在對于明代祭服的最大爭議也莫過于腰部革帶、大帶、敝膝、大綬的系戴先后順序,以及這些飾物間關系的處理,而目前大家的做法是革帶虛束,不掛敝膝大綬,這也并非沒有道理,雖然不完美,有缺憾,但也的確不失為當前狀態下的最好處理方式,畢竟凡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信隨著資料的增多,研究得深入進行,最終能夠達到與古制祭服相一致。
禮生、樂正、執事的服飾
“禮生”、“執事”,包括通贊(司儀)、引贊(以較低聲復誦通贊的呼喚,并引導承祭官赴祭),樂正(執掌樂奏的起落),以及其他配合服務的跟班等人。
大祭之日,祭典從夜半子時開始。主祭穿祭服,由鳴贊、引贊引導,身邊跟隨手罩、提爐、紗燈、跟班等人。先在杏壇磕頭,然后由側面走到大成殿前的平臺臺階,到大成殿門口,提爐,紗燈留下,跟班隨主祭進大成殿拜臺。祭祀的主要儀式叫“大成殿釋典禮”,按“鳴贊”、“引贊”的呼吟,整個過程由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和送神共六部分
組成。其相應的服飾如下:
公服、儒服
“禮生、執事人員的服飾,卻史無明文。由于此等人員招自當地的儒學員生,自是服用彼等習用的服飾。”
公服:用盤領右衽袍,材質采用纻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
幞頭:漆、紗二等,展角長一尺二寸;雜職官幞頭,垂帶,后復令展角,不用垂帶,與入流官同。
笏:依朝服為之。
腰帶: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荔枝。五品以下用烏角。鞓用青革,仍垂撻尾于下。靴用皂。
洪武二十九年,從禮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與九品同。”由此處可以看出,九品以下的執事官員著九品祭服。
忠靜冠服
《大明會典》規定:“凡王府將軍中尉、及左右長史審理正副紀善教授等官、俱以品官之制服之。儀賓不得概服。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下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官、在外方面官、各府堂官州縣正官、儒學教官、及武官都督以上,許服。其余不許。”
因此,八品以下翰林院、國子監、儒學教官服忠靜冠服。其形制如下:
忠靜冠,即古玄冠。嘉靖七年定,冠匡如制。以烏紗冒之。兩山俱列于后。冠頂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壓以金線。邊以金緣之。四品以下去金。邊以淺色絲線緣之。
忠靜服,即古玄端服。色改用深青。以紵絲紗羅為之。三品以上用云。四品以下用素。邊緣以藍青,前后飾以本等花樣補子。
深衣,用玉色;素帶、如士大夫之帶制;青表,綠緣邊并裏;素履、色用青、綠絳(tāo用絲線編織成的花邊或扁平的帶子,可以裝飾衣物。)結;白襪。
進士巾服
洪武初定進士巾,如烏紗帽之制。頂微平、展角闊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深色藍羅袍。緣以青羅、袖廣而不殺。槐木笏,革帶、青鞓,飾以黑角,垂撻尾于后。廷試后頒于國子監,傳臚日服之。上表謝恩后,謁先師行釋菜禮畢,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國子監藏之。
幅巾深衣
正規禮服用于帝王將相的朝覲、祭祀;士人未為官者及雜職人員則穿深衣,需戴方巾或儀巾,配大帶。我國古禮規定士大夫以上男子的禮服是裙子。“通裁”長袍型衣,作為內衣或私居的便服,外出或見賓客。要外加衣、裳,這種成套的“衣、裳”名叫“弁服”,可是“通裁”方便而不雅,弁服守禮而不便,于是發明“深衣”。深衣具有“弁服”的實質又有“通裁”的便利,因而大行其道,深衣可作士大夫以上的次級禮服,可作平民的禮服,文人可作常禮服,武人也可作為戎服,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在釋奠禮中,禮生以及觀禮儒士著幅巾深衣或進士巾服。
樂舞生服飾
祭孔大典的成員,除獻官外,尚有樂舞生,樂舞生實際包括樂生、歌生、佾生三項。根據《明會典·祭祀通例》的記載,樂舞生擇監生及文武大臣子弟在學者,預教習之。
明初,《明史·輿服》規定協律郎、樂舞生冠服:郊社宗廟用雅樂,協律郎幞頭,紫羅袍,荔枝帶;樂生緋袍,展腳幞頭;舞士幞頭,紅羅袍,荔枝帶,皂靴;文舞生紅袍,武舞生緋袍,俱展腳幞頭,革帶,皂靴。朝會大樂九奏歌工:中華一統巾,紅羅生色大袖衫,畫黃鶯、鸚鵡花樣,紅生絹襯衫,錦領,杏紅絹裙,白絹大口袴,青絲絳,白絹襪,茶褐鞋。其和聲郎押樂者:皁羅闊帶巾,青羅大袖衫,紅生絹襯衫,錦領,涂金束帶,皂靴。其中,國學舞樂生著蟬冠朱盤領袍,革帶云履:蟬冠,夏布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梁上不設金,而于正前抹額上涂金繪作金蟬,取其高潔之義,再加青絲為冠纓。
衣用紅絹,如公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回挽至肘,只是兩側不加百,不加補子,而繪以大朵紅花綠葉扶疏,不加邊緣。革帶用青布裹起,加黑角為飾。履用皂帛,前后有云緣,用白線作裝飾,鞋底用皮革。外郡邑,則著生員所穿的儒巾襕衫,或者著深衣。
洪武五年,定樂生、文武舞生冠服:文舞生及樂生,黑介幘,漆布為之,上加描金蟬;服紅絹大袍,胸背畫纏枝方葵花,紅生絹為里,加錦臂韝(古代射箭時戴的皮制袖套)二;履用皂皮四縫靴;黑角帶。武舞生,武弁,以漆布為之,上加描金蟬;服飾、靴、帶并同文舞生。嘉靖九年定文、武舞生服制:圜丘服青纻絲,方澤服黑綠紗,朝日壇服赤羅,夕月壇服玉色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