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張圖片曾經刷爆朋友圈,叫做“一張圖看懂陪伴和陪著”。
“陪伴”還是“陪著”?
圖片中,這一邊,爸爸抱著自己的小女兒,并親切地與兩個孩子交談著什么。
而就在他們旁邊,另一位媽媽和小小年紀的兒子各自低頭玩著手機,互不關注,表情動作都神相似。
在這張圖片刷屏的時候,大家都感慨:
別再說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著”。
很多人看過之后,也在檢討自己在對于孩子的陪伴上有所缺失。
然而,內疚過后呢?
是啊,我們都知道應該高質量陪伴,我們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不能把孩子扔給電視;不能一邊嘴上應付孩子,一邊刷著手機不放;不能只是花錢買玩具,還得花心思和孩子一起玩……
道理聽了無數次,卻依舊不知道,陪伴,除了在孩子身邊,我們還能做什么?
中國兒童中心出版的《0-6歲兒童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指導手冊》指導家長既要關注孩子各項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家長單方面地“教”,孩子單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長和孩子組成的共同體,是長久陪伴中獲得的共同成長。
花時間“教”,不如花心思“陪”
什么是“尊重孩子”呢?
小編曾遇到過一位媽媽,急切地詢問,孩子老是不愿吃飯怎么辦?
她隨后詳細描述,1歲多的孩子,平均每餐吃飯時間超過1個小時,中間要換若干次玩具、要放著動畫片,媽媽一會兒扮紅臉,一會兒扮白臉,并且要重復加熱飯菜,以免變涼。
“我天天這么陪他折騰,自己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你想讓孩子吃飯,可是你在做什么?你在說話,你沒在吃飯。
孩子會想,為什么媽媽可以說話,我卻必須吃飯?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很小的時候就會如此,看到你做什么,就要學著做,大人吃什么,他也要嘗嘗。
所以,想讓孩子好好吃飯,你自己先要好好吃飯,你吃飯,他才會想要吃,你吃得香,他更覺得飯菜香。
3歲以內,是行為教育階段。
像刷牙、上廁所、穿衣穿鞋等等這些本領,其實未必需要我們花多少時間去“教”,而是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去做。
能參與和爸爸媽媽一樣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就不再是被動“受教”,而是親密感、參與感和成就感的三重滿足。
這樣有趣的體驗,何嘗不是高質量的陪伴。
成為孩子的“安全島”
小編認識一位職場媽媽,每天下班回家,做飯吃飯、陪孩子玩、給孩子洗漱,還要堅持在9點之前講故事哄睡。
也正因為這樣,她才只能在孩子睡著后,有片刻屬于自己的時間,才能追追劇看看書。
可是最近,她繪本講五遍,孩子也不肯睡,甚至大喊“不要媽媽”。
究其原因,為了爭取時間追劇,這位媽媽原本繪聲繪色的講故事,變成完成任務、敷衍了事。可孩子的內心何其敏感,你在敷衍她,她怎會不知道。
孩子不滿足,陪伴也沒有質量可言。
為什么孩子不要你?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帶孩子,爸爸媽媽要上班。
有的家長下班回到家,沖著孩子“寶貝兒,快過來抱抱!”
結果抱著孩子又幾分鐘熱度,“行了,自己玩去吧”,然后自己開始刷手機。
這樣怎么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尤其上班族爸爸媽媽,更要注意在有限的時間里,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你用心陪孩子做哪怕一件事,玩玩具也好,講故事也好,只要做這件事的時候,心放在孩子身上,這個時間才是有價值的。
經常聽爸爸們說,不是不想陪孩子,而是自己插不上手,因為“孩子不要爸,只要媽”。
甚至一些媽媽說,不能讓爸爸帶孩子,帶不了幾分鐘準哭!
有一次,小編的同事帶著4歲的兒子來辦公室,有熱心的叔叔就拿來積木給孩子玩,孩子還在自己摸索著搭什么,結果爸爸就先急了,“你這樣,這樣”,三下五除二,搭了個小房子,結果小孩子用手一掃就弄塌了。
最后,以爸爸發火,兒子哭了一通嚎哭收場。
“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陪玩,則最展現家長的智慧。
陪孩子玩,不是按照玩具說明書所謂“正確用法”一步一步教孩子操作,更不是把你的構想強加于孩子。
而是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跟隨著他的想法,給予適當的幫助,成全孩子自己。
“過度干涉”太普遍了,
看到孩子拼圖,忍不住說“有這樣拼的嗎?”;
看到他不停地用正方形積木,往圓形洞洞里按,忍不住說“不是這個,拿那個圓的”;
看到孩子在泳池邊猶豫,不敢下水,忍不住說他“膽小什么,趕緊下水!”
-END-
【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